恶魔少女 美国恶魔少女,到底有多可怕?
美国恶魔少女,到底有多可怕?
「自杀」这个词,最近显得格外刺眼。
今天的热搜榜第一,就是「央视揭露韩国娱乐圈自杀魔咒」 。
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内,三位韩国艺人离世。
公司剥削、抑郁症、网络暴力、身心戕害……
你永远无法想象一条鲜活生命被压垮之前,背负过怎样的压力。
「雪花论」已经被滥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看似「主动选择」的自杀案件背后,或多或少都确实存在着助推手。
那么。
助推手是否有罪?
言论自由与教唆杀人如何界定?
鼓励自杀能否被判定为他杀?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下面这部纪录片里——
《我爱你,现在去死吧》
I Love You, Now Die
光是片名,就已经透着一股窒息感。
也确实是桩耸人听闻的事件。
2014年7月13日,18岁美国少年康拉德 被发现死于一辆卡车中。
死因是一氧化碳中毒。
警方判定:自杀。
年纪轻轻就放弃生命,着实令人感到遗憾。
开始,大家都只当这是一起寻常案件。
但随着调查深入,却发现另有内情。
在死者的手机中,警察发现了上千条短信。
全都是他与女友米歇尔 的互动。
聊天内容触目惊心,对方频频发来这样的消息:
你为什么不直接喝漂白剂?
上吊、跳楼、用刀捅,有很多方法。
你什么时候动手?
你今天会自杀吗?
不要再逃避了。
照你之前说的做就可以。
毫无疑问,米歇尔在建议、鼓励甚至是催促 康拉德自杀。
很难想象这是情侣身份的人会做的事,实在令人毛骨悚然。
随着越来越多的消息浮出水面,这对青少年的交往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不仅成为一起打破司法惯例的特殊案件 ,更是凭借着劲爆话题,演变成了一出网络上的「热搜连续剧」 。
全美人民都热切关注和讨论着后续发展;
各家媒体也是不知疲倦的持续报道。
故事被越传越神。
甚至吸引到了HBO的注意力,将整件事的前后经过拍成了纪录片。
也就是今天在说的这部片子。
导演艾琳·李·卡尔 。
过去执导过《在金牌的核心:美国体操丑闻》、《死了的妈妈才是好妈妈》(《恶行》原型)、《黑钱》等高分纪录片。
全都是极具话题性、挑战禁忌底线 的社会热点新闻。
此次的「短信杀人事件」也是同样。
纪录片结合了检方、辨方、亲友、专家、学者 等各方视角。
抽丝剥茧、层层深入,逐步探访案件的真相。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2012年2月,16岁的康拉德与同龄人米歇尔,在亲戚的介绍下相识了。
两人一见如故,迅速确定了男女朋友关系。
然而,在交往的两年时间多里,尽管彼此相隔不过一小时车程的距离,但他们的见面总共不超过5次 。
短信却发了上千条。
是真正的互联网时代的恋情 。
康拉德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与社交焦虑 ,一直抱有自杀的念头。
而这个想法得到了米歇尔的支持。
她不仅给他「出谋划策」,做「心理辅导」;
更是积极鼓励他将自杀想法付诸行动 。
最令人心寒的一个细节。
在康拉德实施自杀的中途,因为求生本能和难以对抗的恐惧,一度离开已经充满一氧化碳的汽车。
准备放弃自杀。
然而,电话中的米歇尔却以「命令」式的口吻,要求他回到车里 。
说要「有始有终」。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这个男孩的生命永远停在了18岁。
在康拉德的尸体刚被找到,教唆短信还没被发现的时候,米歇尔曾短暂地以「哀伤女友」 的形象,大大博取了身边人的同情 。
大家都来安慰和关怀这个可怜的姑娘。
要知道。
米歇尔其实人缘一直不好,没什么朋友,甚至和父母关系都十分疏远。
但她十分渴望外界的关注。
过去曾连续给同校女生打多通电话、疯狂发短信,只为了能和她们玩到一起。
结果适得其反,愈发被孤立。
而此次男友康拉德的死,却让她一夜之间成为了大红人。
她甚至以康拉德的名义,广邀同学举办了一场慈善锦标赛。
并且玩得非常开心。
这些信息,后来都由检察官在庭上披露。
自然地引起了康拉德父母巨大的愤怒。
在他们看来,米歇尔的所作所为,就是在拿康拉德的生命当游戏。
是为了满足自己病态的关注欲与表演欲 。
康拉德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痛哭流涕地指控:
「如果不是米歇尔,康拉德就不会死。」
当然了,做父母的想追究米歇尔的责任。
但实际操作并不容易。
自杀的念头是康拉德起的,车也是他自己准备的。
整件事中最挑战公众底线的,康拉德中途下车,米歇尔要求他回去。
确实残忍,但归根结底,清醒状态的康拉德依然拥有自由意志,可以选择拒绝。
只是他没有这么做。
在过往的案例中,并无针对「鼓励自杀」 的刑罚。
如何才能对米歇尔定罪呢?
在多番辩论后,法庭决定以「过失杀人罪」 进行起诉。
认定在此桩具体事件中,被告人虽然远在千里外,但却利用短信实施「杀人」。
鼓励自杀也是一种犯罪。
这可以说是开了司法先河。
罪名起诉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便是康拉德父母与米歇尔双方之间的过招。
互相往对方身上甩锅。
作为反击,米歇尔一方也提出指控:
如果自己有罪,那么康拉德的父母更有罪 。
因为康拉德的抑郁症,根源正来自于他的父母。
很早以前,康拉德就目睹了大人间难看至极的离婚 。
父母关系破裂后,他跟着父亲生活。
没想到却不幸遭遇家庭暴力 。
根据警察的证言。
在康拉德生前,他的父亲会因为一些很小的事,就将儿子一通痛揍 。
程度严重脑震荡的地步。
父亲的新女朋友在冷眼旁观之余,还会附赠语言暴力。
为此,康拉德一度逃离家庭。
早在2012年,康拉德与米歇尔相遇不久,他就因为自杀闹到过入住精神病院 。
在受到米歇尔「协助」自杀之前,他一共四次尝试轻生 。
其中一次非常接近死亡。
康拉德还曾经告诉米歇尔:
他的母亲曾无意中看到了自己的笔记本屏幕,上面是他搜索如何自杀的网页。
但他的母亲什么也没有说。
无视了。
做父母到这个份上,真的能完全撇清自己,将责任全都推给一个女孩吗?
在康拉德死后,他的母亲曾自责:
「如果当初我让他离他爸爸远一点,也许事情会变得不一样。」
而他的父亲又是怎么解释的呢?
我父亲就是这么教育我的。
我也是这么教育康拉德的。
再来一次,我也会这样做。
理直气壮,毫无愧疚之意。
儿子为什么会深陷抑郁症,他似乎没有一点自觉。
但以上这些家庭内幕,媒体才不在乎。
这桩发生在两个青少年间的,耸人听闻的教唆杀人案,吸引了马萨诸塞州乃至全美的目光。
热度、眼球、点击量 ,有这些就够了。
他们精心挑选米歇尔在庭上的不恰当表情 ,大肆抨击她如何残酷冷血。
公众也几乎一边倒地站在康拉德家属这边。
各种偏激、极端的暴力言论都出现了。
而这些言论,和他们所责骂的行径其实是一致的:鼓励自杀。
诚然。
米歇尔的所作所为违背了道德,对康拉德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造成这样的局面,100%全是她的错吗?
群众的激愤,更多是来自于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起哄。
他们乐意接受「蛇蝎女人」的抓马设定,把整场案子当成精彩的戏剧。
捧着瓜,吃得津津有味:
居然有这样一个冷血无情的婊子
能这么突破下线
心肠歹毒到教唆一个青少年去死
至于康拉德是如何患上抑郁症,如何积重难返;
如何在一次次尝试自杀后都没有获得帮助,直到最终断送自己年轻的生命 。
这些,大家并不真正关心。
大家更不会去关心,米歇尔其实也不过是个十五六岁的女孩。
和康拉德一样,长期孤独压抑,精神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也曾尝试过自杀 ,还断续服用着「百忧解」。
在她与康拉德相识的前一年半,她也曾竭力想打消对方轻生的念头 。
但康拉德禁止她将自杀的事透露给旁人;
甚至还暗示她,与他一起做对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一部分事实,由于米歇尔本人拒绝接受采访 ,具体如何无人得知。
也没人乐意了解。
反正她是个刽子手,惩罚她就对了。
乌合之众沉浸在找到一个「坏人」的靶子,倾泻所有的愤怒、恶毒与咒骂 ;
而并不真正站在「好人」的立场,更不会去思考「如何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围观枪毙砍头,就拍手叫好。
战队骂街的看客,说到底,也是自身表演欲作祟罢了。
发泄情绪容易,解决问题很难。
近年来,青少年问题频频挑战社会心理防线。
青少年们,究竟怎么了?
每一个悲剧背后,都有各自不同的导火索。
但细细往下探究,又无非是那么几个大同小异的成因。
剑拔弩张的家庭关系;
无端恶意的校园暴力;
不够重视的社会冷漠。
在青少年们遭遇烦恼时,家庭本该是庇护他们的港湾;
可事实上呢?
悲剧出现时,父母往往是缺席的。
更可怕的,是守护者变成了加害者。
那些侵害,或是以家暴、性侵等显见的方式发生;
或是以漠不关心、道德绑架等隐性的样貌呈现。
最该关爱、保护孩子的人,反倒成了杀死孩子的元凶或是帮手。
而他们又因披着「父母」的身份与道德外衣,频频免责。
在纪录片的案子里。
持续数年的庭审后,法官最终以「过失杀人罪」 的罪名,判了米歇尔25个月的刑期 。
一年半之后,上诉请求被马萨诸塞州最高院驳回。
而无论法律定她有罪与否,公众早就判了她死刑 。
鉴于这桩案子在美国的影响力,后半生,她恐怕都将生活在流言蜚语里。
跳脱出这桩案子。
如果「鼓励自杀」属于犯罪,那么「诱发自杀」「放任自杀」又是否可以心安理得?
假如公正意味着「罪刑相当」「有错必究」 。
一个青少年做错事,需要为她的行为付出代价;
那做父母的呢?
围观拍手叫好的呢?
何时能稍微学会自省。
18张照片观天下:美国恶魔少女貌美心毒,日本红灯区女性笑中带泪
一组跨越百年的照片,总有人物的眼神让你心头一紧。你以为时间线太长会让一切变得模糊,其实恰恰相反,每隔几年,命运就在那里拦你一下。照片是静止的,人的心可不是,跑得快着呢。
1876年,美国死木镇,这地方名字听着像片麻子的命——“死木”,生意却热得能烫脚。淘金客子们鱼贯而入,每个人都觉得能挖出命里那粒金豆,想一夜暴富,也不管明天是福是祸。你在照片里看那些人——脏兮兮的帽子,笑得苦涩,背着铲子和枪。他们多半没有暴富,倒是有人落了条瘸腿或满手老茧。金矿是金矿,赌运气的人,要不大富大贵,要不掉进矿洞里没了声音。
时间一下晃到1900年的斯里兰卡,一位僧伽罗的女孩正拢着碎花纱裙,偏头看镜头。她可能还没见过自己会在几百年后被西方人拍个团团转。镜头是新玩意,大家凑上来时总有几分忐忑。那会儿的斯里兰卡叫“师子国”,中国人爱把地方美名儿给起一通,什么“锡兰”、“细兰”,实际上女孩子们的心思和咱们小镇姑娘差不多——会不会有男孩子喜欢?晚饭吃什么?相机定住了她的神色,却定不住岁月背后的民族曲折。
1905年,纽约埃利斯岛,刚下船的年轻女人,风尘仆仆,眼里全是说不出口的念头:希望、焦虑,夹杂着困惑。她的箱子搂在怀里,护着自己那些有限的家当。老家太远,海风太凉,等轮着登记的那一刻,她是不是咬着嘴唇?我们常说“美国梦”,可人家走进来的都是拖家带口的普通人。命是自己的,路却像在沙滩上写字,谁也说不清第二天能不能留下。
转眼,1914年,战火正浓。可怪了,前线英国士兵和德国士兵忽然丢了枪,一起庆圣诞。交换罐头,踢场足球,还帮对方埋葬死去兄弟。照片里的德国头盔尖得扎眼,可脸色都松懈下来。也许他们心里也骂道,放下枪的这一天是人味最重的一天。战争让人变怪,偶尔的一场停火,却让你记起来人总还是人,这才是最不合时宜的浪漫。
1920年,日本东京,一对普化僧,戴着大草笠,吹着尺八。一边是宗教传统,一边是街头逐食。你说僧侣该什么样?人家衣袍没那么新,头发也没完全剃——哪有那么容易一刀切?他们是活在城市边角的声音,吹乐器讨米钱,在混乱的小巷里安稳找口饭。
两年后,英国绅士们的马场比赛。日子再怎么体面,想看点新鲜都得爬一爬高。几位男士抱着望远镜爬上了车顶,西装领子拉得紧,听身边女伴畅谈赛马走势。别以为“体面人”不冒险,该看的热闹,谁都不会错过。他们跟我们小时偷偷上树看热闹,心气其实差不多。
1934年,美国帝国大厦。三个杂技演员在高空玩命,在86层的平台翻筋斗、倒立。没有防护网,没什么保障。风要是大点,一不小心就真成了“终极表演”。有时想,那亮堂堂的勇气里也混着点笨拙的执拗——得让生活瞧瞧,我敢赌的,不只是命,还有最后的体面。
再往下一个画面,1937年伦敦。高层住宅里的妈妈们实在没招,只好给孩子安个“阳光笼”,像鸟一样悬在楼外。铁丝网兜住小孩,让他们能呼吸点新鲜空气。母爱的窘迫样子,总是像打补丁的衣角,拽得让人心酸。
1945年,长崎原爆第二天。有个日本女人在地下室捡回了一条命,她竟然还能对着镜头笑。脸上有灰,眼里却透着“老娘还活着”的狠劲儿。你说这世界苦吗?可活着就是赢,她大概明白得最清楚。
再到1958年刚果。Mangbetu部落的妇人们,总是以独特的长头骨自豪。她们的身形和面庞,和我们对“美”的想象八竿子打不着。可你要是去了当地,却发现一切都自然而然。什么美丑,终归是“见怪不怪”的事。
同一年,美国的猫王正要入伍。那时他还没剃平头,十几万个粉丝联合写信给总统,就盼着让他那经典发型多保留几天。这种劲头,倒像是全美的少女都要跟军队闹脾气。粉丝能保留的只有记忆,头发终究落地,但大家都咬着牙笑,说“军营也是摇滚”。
1963年,德州达拉斯。总统肯尼迪和美丽的妻子在敞篷车里微笑着接受致意。几分钟后,世界变色。开车快门的记者前脚还在拍微笑,后脚就拍到了奔向医院的混乱场面。命运翻脸就是这么快,让所有人措手不及。粉色套装成了血色传说,也许在杰奎琳脑海里,幸福就停在车队驶过人群那一刻。
1979年,俄亥俄州。十四岁的Brenda Spencer被警察摁在地上,冷漠地对着镜头。她用手枪把对面小学变成了地狱,只因为“不喜欢星期一”。少年人为何绝望到如此地步?没人能听见她心里的声音。镜头里的一瞬,仿佛凝固了青春的全部叛逆和绝望。
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目击者和家属站在发射场边,人类最昂贵的新梦想成了烟花。摄影师用镜头钉住了一个瞬间——大人们抱头痛哭,小孩不肯相信改变。探索宇宙是浪漫,可灾难总比理想来得更快。
1999年,日本红灯区。一位妓女盯着镜头,各种不在意地哈哈大笑。笑里带着泪,等着你问她:“怎么了?”这年头,谁的生活不是打碎了胆子重拼拼凑凑?她后来当了作家,大约要把自己的故事说给全世界去听。
最后,到2011年的美国白宫战情室。一屋子高官瞪着屏幕屏息,那一刻决定了生死,也决定了历史的折口。那些坐在椅子上的人,此刻都不谈权力,只是一群死死盯着命运转动的人。
这些照片,像一把把钥匙,把我们锁在某个别人的命运缝隙里。我们喜欢用“普世瞬间”来总结历史,其实真正让人记住的,是那些眼神深处的犹豫、狂喜、苦涩,还有一句没说完的话。如果命运只是一场大风,有多少人能在镜头之外,保留那个自己的小秘密呢?
18张照片观天下:美国恶魔少女貌美心毒,日本红灯区女性笑中带泪
一组罕见照片,每个年代都有,包含多个国家,按照时间排序,越往下越精彩……
▲1876年的美国,南达科达州的死木镇,从各地蜂涌而来的淘金者,这里曾发现了大量金矿,来这里的人都有一个目的,一夜暴富。
▲1900年的斯里兰卡,一位年轻的僧伽罗女孩,那时,照相机为西方人认识世界上其他种族的同胞作出了重大贡献,不过很多人还是把外族人当作稀有物种,僧伽罗是斯里兰卡古代名称,又称狮子国、师子国、师子洲,宋代之后,称呼为细兰。明朝时称锡兰。
▲1905年的纽约埃利斯岛,一名年轻的女子刚刚漂洋过海从欧洲移民到此,眼中混杂着希望、焦虑和困惑
▲1914年圣诞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线,英国人和德国人暂时放下武器,一起庆祝圣诞节,交换食物,玩游戏,甚至参加双方阵亡士兵的葬礼,戴尖顶头盔的是德国人。
▲1920年的日本东京,普化宗派的两位普化僧,以我国唐代普化禅师为鼻祖,蓄发,袈裟挂在胸前,头戴深编笠,手中拿的乐器叫做尺八,用来吹奏乞讨米钱。
▲1922年英国,叶森跑马场上,几名“上流社会人士”,穿得一本正经,却爬到车顶看跑马大赛,两名男士手拿望远镜,听中间女士“指点江山”。
▲1934年的美国帝国大厦上,三个杂技演员在86层处的观景平台上表演杂技,没有任何防护措施,艺高人胆大。
▲1937 年的英国伦敦,高层住宅的人们为了让孩子享受阳光和新鲜空气,用用铁丝网封装出悬挂式育婴阳光笼。
▲1945年8月10日,日本长崎,受到原子弹攻击后的第二天,一名日本女子在地下躲过一劫,幸存了下来,竟然还能笑得出来,能活着比什么都好。
▲1958年的刚果,一个叫做Mangbetu的部落里,当地妇有着瘦长的头骨,很是特别。
▲1958年的美国,“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宣誓入伍,在美国陆军服役,编号5331076,此时还没有剃成“陆军头”,他的粉丝为了让他保留发型,甚至给当时美国总统写信求情,不过没有如愿。
▲1963年的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美国中部时间11月22日12,30前几分钟,肯尼迪的车队在州长约翰·康纳利陪同下,驶向迪利广场,几分钟后遇刺身亡。
▲敞篷轿车里陪同的穿粉色衣服的是他的妻子杰奎琳·肯尼迪,二人微笑着向人群致意。
▲车子即将驶过记者所处位置,在拍下这张照片之后,记者匆匆赶往下一个拍摄点,等到这名记者赶到时,枪击已经发生,拍到的是总统车队向医院疾驰的照片。
▲1979年的美国俄亥俄州,恶魔少女Brenda Spencer 被逮捕时的照片,她是克利夫兰小学枪击案的凶手, 当年的1 月 29 日,因为“不喜欢星期一”而持枪杀害她家对面小学的校长和托管人,8名学生和一名警察受伤。
▲1986年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后,悲痛欲绝旁观者及遇难家属。
▲1999年的日本,东京红灯区的一名妓女,面对镜头无所顾忌,纵声大笑,看右眼角好像是笑中带泪,此女子后来还成为一名作家。
▲2011年的美国,白宫战情室里,5月1日这天,美国部队突入奥萨马·本·拉登基地击杀这个恐怖分子头目的时候,美国高官们在观看实时录像。
相关问答
恶魔少女真实之眼怎么解锁?
得到真实之眼的购买途径,然后攒钱买下来。然后再次观察环境,得到去游乐场的线索。然后每天去游乐场游玩一次,一定次数后推动剧情发展,等到遇到蓝发少女选择...
女生说修仙是啥意思?
当女生说要修仙的时候,说明她内心上是对你处于一种非常调侃幽默的心理,她想修仙的心态说明她内心上是处于想一摆脱烦恼和纷杂的世间的一切。他内心上处于一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