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训
刘克训,辽宁省大连海关公务员。
正文
人物简介
“校家工程”公益项目创始人
刘克训,男,1970年3月出生,山东莱西人,辽宁省大连海关公务员。长期做山区公益慈善,2014年9月开启“校家工程”,探索从根本上解决山区贫困儿童的养育、教育和发展。
刘克训“校家工程”公益项目的故事
一个汉族爸爸和五个彝族孩子
刘克训是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普通公务员。2012年3月,他到成都市,在成都南站,看到一群在垃圾桶里捡拾盒饭吃的孩子,一打听,才知道是“从大凉山出来的孩子”,由此才第一次知道了大凉山,在2012年3月7日,第一次走进了大凉山。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不敢相信当今中国还有如此贫困地方”,尽管事情过去好几年了,提起当年第一次走进大凉山,刘克训依然不胜慨叹,“当时看到第一眼是震撼,而后是黯然泪下”,他说,那里的孩子太苦了。
进一个村子,就围上一大群衣衫褴褛的孩子,他就把村子里的小商店所有的能吃东西都买下,分发给孩子们,依然不够分发,最后商店里能吃的东西只剩下挂面了,他依然把挂面也搬出来,分给老乡…….他走进大凉山的时候,信用卡里有将近2万块钱,不到2天的时间就花光了,最后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让爱人往信用卡里打进2000元钱,才回到大连市……
他第一次去大凉山的时候,是3月份。大凉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属于高寒气候,3月的大凉山,依然是春寒料峭,寒气逼人,地上还有残雪,他说,你知道吗,当时有很多孩子连一双棉鞋都没有,穿着拖鞋,连一件棉衣都没有,穿着薄薄的一件空心夹衣……
他在大凉山呆了一个星期,离开大凉山的时候,领养了3个彝族贫困女童,其中一个连父母都没有了。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她们过上正常孩子应有的生活,改变她们的命运。大凉山地区,严重重男轻女,很多女孩被剥夺了上学的机会。大凉山地区贫困的最根本性原因,不是资源的短缺,而是人文的愚昧落后。1956年解放,大凉山地区直接由奴隶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彝民的生活,生产,精神面貌依然停留在奴隶社会阶段。这里山清水秀,土层深厚,水源充沛,日照充足,发展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这与中国其他地区因为资源短缺而造就的贫困,有根本的不同,可以说是一种“奢侈的贫穷”。经过一年的多时间的运行,刘克训和他的团队又做了评估,感觉这种教育扶贫方式,只是初步解决了大凉山孤儿及贫困儿童温饱和教育的有无问题,根本谈不上什么质量。要实现通过教育,通过知识来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很难;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体制的问题。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现在已经蛮可观了,每个大凉山地区的学生,仅仅是现金补助和补贴,就是2000多元,如果这些钱好好利用起来,基本上能够实现“全寄宿全免费”,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大凉山贫困问题的最根本的途径。 “校家工程”并不意味着国家要承担沉重的财政压力,其实,在改变现有的山区教育体制的前提下,在现有的基础上,国家不需要很大的投入,再增加一点点就足够了。这是彻底改变山区贫困儿童教育和发展的根本办法,也是巩固和发展中国边疆地区的战略举措。“国家早晚要这样做!我们只不过是先行一步”刘克训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