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希

王希

王希,出生于江西九江,毕业于河北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人物经历

求学简历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美国史专业哲学博士(1988-1993)。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美国史专业哲学硕士(1986-1988)。

丹佛大学历史系美国史专业文学硕士(1984-1986)。

河北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文学学士(1978-1982)。

任职简历

北京大学历史学特聘教授(2008- )、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05-2008)。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历史系教授(2003-)、系主任(2005-2008)、终身职教授(1999-)、副教授(1998-2003)、助教授(1994-1998)。

哈佛大学W. E. B. 杜波伊斯非裔美国人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非裔美国人研究系讲师(1993-1994)。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非洲与非裔美国人研究所博士前研究员(1991-1993)。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助教(1987-1988)。

丹佛大学历史系助教(1984-1986)。

河北大学外文系英语教研室助教(1982-1984)。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19世纪美国史、南北战争与重建、美国黑人史、美国宪政发展、美国国家制度与公民建设。

主要贡献

著作

《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修订本),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译著:

[美] 埃里克·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待出)。

[美] 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003重印。

◎主编学术期刊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中国历史评论》),主编(2004- ),论文。

(含专集、著作章节):

“CHUS: An Unfinished Journey of Transnationalism,”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15, no. 1 (Spring 2008): 159-166.。

“英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编:《世界发达国家政治史》(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待出,6万字)。

“美国国家制度的的起源与演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编:《世界发达国家政治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待出,6万字)。

“《原则与妥协》修订本前言”,载《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1-9。

“从奴隶到选民:黑人选举权宪法化的历史”,载赵晓力编:《宪法与公民》(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44-230。

美国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培养制度--以历史学研究生为例”,载原文载《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第一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95-507。

“德雷德·司各特:一个美国奴隶争取自由的故事”,载《美国法通讯》(第一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5-78。

“美国进步时代的改革:兼论中国制度转型的方向”,载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7-152。

“近现代欧洲国家建设历史的回顾与启示”,载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71-195。

“美国历史上的‘国家利益’问题”,《美国研究》 第17卷,第2期(2003年夏):9-30。

“方纳:一个并非神话的故事(代译者的话)” ,载《美国自由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513-534。

“自由:一个尚未结束的美国故事--读埃里克·方纳的《美国自由的故事》”,《美国研究》,第16卷,第2期(2002年夏):121-129。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述评”,《美国研究》,第15卷,第1期(2001年春),7-39。

“近30年美国史学的新变化--埃里克·方纳教授访谈录”,《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61-75。

“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美国研究》 ,第14卷,第2期(2000年夏);44-80。

“黑奴的自我解放运动与南北战争性质的转化”,载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编:《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市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575-588。

“何谓美国历史:围绕〈美国历史教学标准〉引起的辩论”,《美国研究》,第12卷,第4期(1998年冬):7-40。

“一无所有的自由:重建政治对美国城市黑人无产阶级化的影响” ,载王旭、黄柯柯编:《城市社会的演变》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203-219。

“知己知彼、求同存异:由《中国可以说不》引起的思考”,载《世纪之交的反思:中国旅美学人谈中美关系》 (Global Publishing Co, 1998),1-26。

“留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发展”,《当代中国研究》,总第54期(1996年第3期):109-127。

“从美国联邦制的发展看中国的分权问题”,《当代中国研究》 ,总第46、47期(1995年第1-2期):168-197。

“美国‘重建’ 史学述评,”载中国留美历史学会编:《当代欧美史学评析》(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0),291-310。

“黑人普选权与南北战争宪法修正案的制定(1860-1870)”,《世界历史》,1990年第6期,67-79。

“美国合法反对党的起源”,《知识分子》,第3卷,第4期(1987年夏):45-50,学术文章。

“金融危机考验两党领导人的领袖风范”,《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0月2日。

“政治是不能用来赌博的”,《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9月1日。

巴拉克·奥巴马的外交秀、约翰·麦凯恩打外交牌”,《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8月4日。

“希拉里究竟落后在何处?” 《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6月2日。

“奥巴马现象昭示美国是否能够突破种族僵局”,《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3月31日。

“美国大选: 两党形势为何迥异” , 《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3月3日。

“‘超级星期二’”为何重要?《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2月4日。

“不可简化的崛起故事”,《读书》,2007年第3期,18-26。

“关于《美国自由的故事》的对话(方纳、汪辉、王希),《读书》 2003年第6期,57-71。

“美国公民权利的历史演变” ,《读书》2003年第3期,24-32。

“国家发展: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国财经报》2003年12月11日。

“校长能否过问教授的工作?” 《环球时报》2002年2月11日。

美国教授剽窃有术”《环球时报》,2002年4月1日。

“麦卡锡主义的闹剧与悲剧”《读书》2000年第11期,19-28(《文汇报》 2001年1月4日;《人民网》2001年1月5日)。

“有关中国国际形象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1期,4-8。

“全球化,两难选择”,《环球时报》,2000年2月25日。

“活着的宪法”,《读书》,2000年第1期,48-55。

“民主的非民主化”:《读书》,1999年第10期,9-14。

“为建立一个正义民主富强的中国而改革”,《读书》,1998年第6期,58-62。

“美国人权概念与内涵的历史演变”,《世界日报》(纽约),1997年11月16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