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渗透
通过对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进行常规水驱后逆向驱油实验的研究,发现当岩心渗透率在(20~40)×10^-3μm^2时,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可达5%以上,同时含水率下降所需时间最短,下降幅度也最大。
研究背景
低渗透油田采用常规水驱法的采收率通常仅为20%左右,大量的剩余油难以被开采出来。注水井转抽作为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手段,在国际上已有一定的应用案例。俄罗斯斯帕斯克油田和中国的新民油田都进行了相关试验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对于这种技术的出油机理及其适用条件并未有深入的研究。自2002年起,大庆朝阳沟油田实施了注水井转抽技术,共计转抽34口井,累计产油达36.4万吨,显示出良好的开发效果。为了探索注水井转抽技术的适用性,研究人员展开了室内实验。
实验设计
设备与材料
实验使用的人造岩心具有不同的渗透率,其基本参数及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岩心编号#01至#04的正逆向驱替含水率、采出程度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关系分别见图1至图4。结果显示,无论渗透率高低,正向驱替至高含水率后进行逆向驱替都能继续采出原油。特别是低渗透率岩心,逆向驱替过程中的采收率增值显著,分别为6.2%和5.1%,而高渗透率岩心的增值相对较小,分别为4.2%和3.9%。此外,低渗透率岩心的含水率在逆向驱替后迅速下降,降幅大,而高渗透率岩心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含水率的下降,且降幅较小。由于岩心制作技术的限制,渗透率不能过低,因此还选择了一些低渗透岩心进行逆向水驱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