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拉布拉多白足鼠

拉布拉多白足鼠

拉布拉多白足鼠(拉丁学名:Peromyscus maniculatus;英文名:North American Deermouse),为仓鼠科、白足鼠属啮齿动物。

拉布拉多白足鼠体型较小,不超过小家鼠,体长通常为‌119–222毫米‌,体重‌10–24克‌,尾部长度因种群差异在‌45–105毫米‌之间。身体圆润细长,头部呈尖吻状,具大而圆的黑色眼睛,耳部较大且覆毛稀疏,触须长而显著,前肢短于后肢。林栖种群的体型、尾部及足部通常大于草原种群。拉布拉多白足鼠是北美分布最广的啮齿类动物,分布于加拿大南部、美国全境以及墨西哥北部和中部(包括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但未见于美国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地区(得克萨斯州东部沿海除外)。该物种在其分布范围内占据多种生态区,包括高山栖息地、北方森林、沙漠、草原、灌木地、农田、南部山地林地和干旱热带栖息地。拉布拉多白足鼠为夜行性物种,多数时间在地面活动,但也擅长攀爬。其活动围绕巢穴和食物贮藏点展开。雌性拉布拉多白足鼠为季节性多情期动物,发情周期约5天。野生种群在冬季或其他不利季节可能暂停繁殖。

拉布拉多白足鼠种群可以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毛皮动物提供食物资源,间接支持相关产业链。拉布拉多白足鼠通过捕食部分昆虫(如农业害虫),降低其对农作物或森林的负面影响。拉布拉多白足鼠取食珍贵树种种子,可能阻碍森林自然再生。食储存谷物及其他粮食资源,造成经济损失。在建筑物内堆积杂物,啃咬木材及织物(如衣物)。拉布拉多白足鼠携带‌辛诺柏病毒‌(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病原体),其粪便、尿液及唾液可传播至人类,引发致命性呼吸系统疾病(病死率较高)。

2016年,拉布拉多白足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主要依据包括该物种地理分布范围广阔,未呈现显著萎缩迹象;现有种群数量推测保持稳定或较高水平;对多样化栖息环境(如森林、灌丛等)具有较强耐受性;分布于多个自然保护区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栖息地破坏风险;尚未发现数量衰退的明确证据。

分类与命名

命名

拉布拉多白足鼠因毛色与鹿相似而得名“鹿鼠”,其背部呈深色,腿部及腹面为白色,尾部亦为背侧深色、腹侧白色。属名“Peromyscus”源于希腊语“Pero”(缺陷)与“myscus”(小鼠)的组合;种加词“maniculatus”为拉丁语“小手”之意。

分类

拉布拉多白足鼠隶属于啮齿目仓鼠科、白足鼠属。白足鼠属共有57种,常见的物种有拉布拉多白足鼠Peromyscus maniculatus、白足鼠Peromyscus leucopus、得克萨斯鹿鼠Peromyscus attwateri、阿兹特克鹿鼠Peromyscus aztecus、奥里萨巴鹿鼠Peromyscus beatae等。

密歇根州存在三种拉布拉多白足鼠亚种,分别为罗亚尔岛鹿鼠(P. m. maniculatus),仅分布于罗亚尔岛;森林鹿鼠(P. m. gracilis),栖息于北下半岛及密西根上半岛的森林区域;田野鹿鼠(P. m. bairdii),分布于下半岛及上半岛西南部的开放区域(偏好耕作田、草地早期阶段或湖岸地带)。森林鹿鼠的尾长、耳长、颅骨长度及后足尺寸均显著大于田野鹿鼠。尽管两者分布区重叠,但未观测到杂交现象,可能因其栖息地偏好差异(森林和开放区域)限制了接触。

特征

拉布拉多白足鼠体型较小,不超过小家鼠,体长通常为‌119–222毫米‌,体重‌10–24克‌。尾部长度因种群差异显著,范围为45–105毫米‌;林栖种群体型、尾部及足部通常大于草原种群。身体圆润细长,头部具尖吻状鼻部与突出的大而黑的圆眼,耳部较大(长度12–21毫米‌)且覆毛稀疏,边缘覆白色毛。触须长而显著,前肢短于后肢。体背呈灰褐色至红褐色,腹面白色,被毛短、软而浓密;尾部覆细毛且双色分明(背侧深色、腹侧浅色),与近缘种白足鼠Peromyscus leucopus(尾部颜色过渡模糊)形成显著差异。

后足长度通常‌≤22毫米‌(P. leucopus后足‌≥22毫米‌),毛色棕褐或黄褐(P. leucopus多呈粉灰或灰褐色,杂有暗色毛发)。上述特征存在地理变异,部分区域仅凭外部形态难以区分二者。齿式为1/1 0/0 0/0 3/3‌,臼齿低冠且具齿尖;上颌第三臼齿宽度小于前两枚(P. leucopus第三臼齿宽度与前两枚相近)。

分布

分布范围

拉布拉多白足鼠是北美分布最广的啮齿动物之一,分布于加拿大南部、美国全境以及墨西哥北部和中部(包括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但未见于美国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地区(得克萨斯州东部沿海除外)。

栖息环境

拉布拉多白足鼠在其分布范围内占据多种生态区,包括高山栖息地冻原、针叶林、温带及北方森林、沼泽湿地、沙漠、草原、灌木地、农田、南部山地林地和干旱热带栖息地,同时在北方、温带和热带岛屿亦有分布;其最常见栖息地为草原、灌木区和林地。

习性

活动模式

拉布拉多白足鼠为夜行性物种,多数时间在地面活动,但也擅长攀爬。其活动围绕巢穴和食物贮藏点展开,其草原亚种‌的巢穴建于地下,通常位于自身挖掘或废弃的洞穴中。其森林亚种‌的巢穴靠近地面,利用树桩、原木、灌木丛树洞甚至人造建筑建造,巢体由植物材料构成(直径可达100毫米)。

‌社会结构与领域行为

基本社会单元由1只成年雄鼠、若干成年雌鼠及幼鼠组成。冬季时,混合性别与年龄的群体(≥10只)会共栖以保暖,并可能进入日间蛰伏状态以降低体温与能耗。雄鼠活动范围(242–3000平方米)大于雌鼠且重叠更多,主要用于觅食、栖居及接触繁殖雌性;雌鼠活动范围侧重于育幼与领地防御,其攻击性更强且领地重叠较少。

交流与感知‌

拉布拉多白足鼠依赖敏锐的听觉、触觉、嗅觉及视觉感知环境,通过梳理、姿态、信息素释放、气味标记领地及发声等方式交流。拉布拉多白足鼠受惊时可能以前爪快速敲击硬表面,疑似向同类发出警告信号。

食性与天敌

拉布拉多白足鼠为杂食性,摄食昆虫、种子、果实等动植物资源,寒冷地区个体秋季会贮藏食物,偶见食粪行为。拉布拉多白足鼠主要面临蛇类、猫头鹰及夜间捕食性哺乳动物的威胁。

生长繁殖

‌繁殖

拉布拉多白足鼠最早35日龄‌可受孕,初次发情通常发生在49日龄‌左右。雌性拉布拉多白足鼠为季节性多情期动物,发情周期约5天。野生种群在冬季或其他不利季节可能暂停繁殖。雌鼠具产后发情现象,分娩后可迅速再次受孕。非哺乳雌鼠的‌妊娠期‌为‌22.4–25.5天‌,哺乳雌鼠‌的妊娠期‌延长至‌24.1–30.6天‌。拉布拉多白足鼠种群间差异显著,每胎1–11只‌(通常4–6只);随胎次增加,产仔数在第五或第六胎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

生长

‌初生拉布拉多白足鼠的体重约为1.5克‌,全身无毛、皮肤粉红皱褶,眼睑闭合,耳廓折叠。拉布拉多白足鼠出生第2天‌开始长出幼体毛发;第3天‌耳廓展开,第10天耳道开放;第15天‌睁眼;‌25–35天‌断奶并独立。哺乳期通过乳头携带幼崽或口衔单个幼崽移动;断奶后幼鼠通常离巢,但母鼠可能容忍其短暂滞留,直至下次产仔时驱离首胎幼鼠。人工饲养的拉布拉多白足鼠寿命最长可达8年‌,野生拉布拉多白足鼠寿命通常\u003c1年‌。

保护

2016年,拉布拉多白足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主要依据包括该物种地理分布范围广阔,未呈现显著萎缩迹象;现有种群数量推测保持稳定或较高水平;对多样化栖息环境(如森林、灌丛等)具有较强耐受性;分布于多个自然保护区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栖息地破坏风险;尚未发现数量衰退的明确证据。

生态作用

拉布拉多白足鼠通过摄食植物种子并排泄至其他区域,促进多种植物物种的扩散;同时,其活动亦有助于菌根真菌孢子的传播,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为食物链关键环节,拉布拉多白足鼠为更高营养级的捕食者(如猛禽、哺乳动物等)提供能量来源,例如为威斯康星州等地鹰类和猫头鹰提供食物。

用途

拉布拉多白足鼠种群可以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毛皮动物提供食物资源,间接支持相关产业链。拉布拉多白足鼠通过捕食部分昆虫(如农业害虫),降低其对农作物或森林的负面影响。

危害

拉布拉多白足鼠取食珍贵树种种子,可能阻碍森林自然再生。啃食储存谷物及其他粮食资源,造成经济损失;在建筑物内堆积杂物,啃咬木材及织物(如衣物)。拉布拉多白足鼠是汉坦病毒(辛诺柏病毒,Sin Nombre 病毒)的主要自然宿主,其粪便、尿液及唾液可携带病毒。人类感染后可能引发‌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及胃肠道紊乱,后期发展为呼吸困难(如咳嗽、气短),致死率较高。2021年6月14日,加拿大科研人员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论文,发现类SARS病毒可感染北美拉布拉多白足鼠并在鼠间传播。研究为进一步了解新冠病毒中间宿主及其传播途径提供了线索。

参考资料

Peromyscus maniculatus.animaldiversity.2025-05-14

North American Deermouse.iucnredlist.2025-05-14

Peromyscus Gloger, 1841.itis.2025-05-14

鹿白足鼠.inaturalist.2025-05-14

Peromyscus maniculatus - Deer Mouse.www3.uwsp.edu.2025-05-14

新线索!新冠病毒可感染北美鹿鼠并在鼠间传播 |宿主_.网易政务.2021-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