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浸润期尸斑

浸润期尸斑

浸润尸斑已经固定,手指压迫尸斑不退色,翻动尸体尸斑不转移,切开尸斑部位皮肤组织呈均匀一致的紫红色,血管断端也无血滴流出。切开尸斑处皮肤,可见血管断面有血滴缓慢流出,自组织间隙中有浅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滴出。

基本简介

浸润期通常在死后24~36小时左右出现,而且持续时间持久,直至尸体腐败。此期,被血红蛋白染红的血浆不仅渗入组织间隙和细胞间隙,而且已经浸润尸斑:尸体血液因重力而坠积于低下部位未受压迫的血管,并在该处皮肤呈现有色斑痕称为尸斑。到下拨之间,使组织细胞着色,称为浸润细胞尸斑。扩散期和浸润期尸斑皮肤切派年观察,血管内已无完整的红细胞,而呈橘红色均匀的无结构状态,血管周围也同样的颜色根据尸斑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形态特征大致分为三期,但这三期的分界并非绝对,它们之间可有重叠。

(1)沉降期尸斑:一般指自开始出现至死后12小时以内的尸斑。尸斑开始时呈散在的小块或条纹状,经3~6小时融合成片状,逐步扩大,颜色加深呈紫红色,周围边界模糊不清。此期尸斑的特点是因下坠的血液局限于血管内,用手指按压尸斑(以按压的手指指甲变色为度)可以暂时褪色,移去手指又重新出现;切开尸斑处的皮肤,可见血液从血管断面流出,容易用纱布擦去,且边擦边流出。死后约6小时内,如改变尸体的位置,则原已形成的尸斑可逐渐消失,而在新的低下部位重新出现尸斑,这种现象称为尸斑的转移;在死亡6小时以后再改变尸体的体位时,则原有的尸斑不再完全消失,而在新的低下部位又可出现尸斑,此称两侧性尸斑。光镜下,真皮和皮下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充满红细胞;大部分红细胞外形完整,并粘着成团,少数红细胞可破坏,其外形不完整。

(2)扩散期尸斑:一般指死后12~24小时的尸斑。此期尸斑中血管周围的组织液渗透入血管内促进红细胞溶血性贫血血浆被稀释并被血红蛋白染色后,又向血管外渗出,即为扩散期。尸斑的颜色进一步加深、范围扩大,呈紫红色大片状。用手指按压仅稍微褪色;改变尸体的体位后,原有尸斑不会消失、新的低下部位也不易形成尸斑;有的在体位改变较长时间后,新的尸斑虽可出现,但颜色甚淡。切开尸斑处皮肤,可见血管断面有血滴缓慢流出,自组织间隙中有浅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滴出。光镜下,有的管腔内可见完整的红细胞,而溶解的红细胞则呈均质状,有的红细胞仅残存外围的一圈脂膜;血管壁被染成橘红色;组织间隙可见粉红色或淡红色液体。

(3)浸润期尸斑:一般为死亡24小时以后的尸斑。被血红蛋白染色的液体不仅渗入组织间隙,而且浸染组织细胞,使之着红色,称为浸润期。此期尸斑完全固定,无论直接按压或改变体位,原尸斑不再褪色或消失,也不能形成新尸斑。切开尸斑处皮肤,切面呈暗紫色或紫红色,无血液从血管断面流出。光镜下,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脱落,管腔内充满均质淡染的粉红色液体。有时可见残存的红细胞轮廓及蓝染的细菌菌落。此期持续时间较长,有时尸体实际上已开始腐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