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仁
周玉仁教授,1933年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自1987年起任教育学科教学研究硕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基本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小学数学教育》杂志副主任委员。1960年获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与他人合编的《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曾编著《小学数学教学论》《周玉仁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文集》等多部专著,撰写了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论文数十篇,并主编义务教育五四学制(北京师范大学版)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北京景山学校与北师大合编的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均在全国试用。
学术观点
第一位的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观念至少包括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
首先是学生观,即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是不是诚心诚意地把小学生真心当做学习的主体,并千方百计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观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果把新的学生观细化,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主动参与,体验成功。面向全体。新的数学课程特别注意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的特点就是要面向百分之百的适龄儿童。根据已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新数学课程的内客是按照“基础、有用、能学”的精神确定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就是强调“有用”,“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就是重视“基础”,此外还要“能学”,就是通过学生努力而能学会的。面对这样的数学课程,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正常的儿童都能学会、学好。当然,关键还在于教育。教师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看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由于每人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同,家庭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等等,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的爱好、兴趣、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都需要尊重、信任、关爱,他们都有自我发展的要求。面对这样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我们不仅要承认个别差异,而且要尊重个别差异。不是搞“填平补齐一刀切”,而是要充分估计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各自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这就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新教材中都“提倡算法多样化”,拿“20以内退位减法”来说,可以用“破十减”“连减”“想加算减”等,每人按自己的兴趣可用自己的思路去算,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计算合理、正确就可以;又如计算速度问题,虽然一般也要求学期结束时达到每分钟正确计算8道题,但是遇到个别“开窍”晚的儿童,也可以有个等待,给他更多逐步训练的机会。应该说,只有不适应学生的教育,而没有不适应教育的学生;我们要创造适应和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这就是我们说的“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主动参与。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这里蕴涵着一个参与度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是指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可见“参与”是个复合的概念,既有显性的行为参与,又有隐性的心理投入。行为参与是很容易被观察到的,如认真听讲和做作业,积极发言和讨论等;心理投入则不容易被察觉,它包括情感的投入和认知的方式。在课堂上同样具有努力学习行为的学生,有的对数学学习很有兴趣,并且不断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有的则不然,对数学学习是被迫的,带着焦虑、畏惧甚至厌恶的消极情绪。认知方式方面也有深浅之分,有的是停留在记忆、操练、模仿的浅层次阶段;有的则是主动调查、收集信息,选择、加工、整合信息的深层次的阶段。我们说“主动参与”的特点,是指学生不仅有主动学习的行为投入,同时还伴随着合理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二是教学观。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这个“合作者”意味深长。新的教学观教师不是主宰,不是裁判,而是班级群体中平等的一员,“平等”的含义,是人格上的平等,价值上的平等,所以有的学者把教师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我们提倡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什么叫课堂氛围呢?我认为是包括教师在内的班级群体气氛,其中教师的情绪又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计算,一个学生在校期间约有75%的时间是在课堂内度过的,如果课堂气氛是民主和谐的,对其一生将有多大的影响!可以说,今日课堂的民主,将换来以后的经济民主、政治民主。我曾经在北京一所小学听过一节令人难忘的课。一位青年教师给一年级学生上数学课,内容是“10的认识”。教师板书,在“日”字格上写了一个“10”,谁知刚写完,底下有的学生就大声说:“老师,你这个1写得不好,还要斜一点儿。”老师回头看了看学生们,马上问大家:“允许我再写一遍吗?”大家说:“可以。”老师又工整地写10,刚写完“1”时,学生们如释重负地喊起来:“好多了!”老师笑嘻嘻地回头说:“谢谢你们对我的鼓励。好!现在我们每人写一个10,我相信你们一定比老师写的还好!”全体学生都认真地练习写“10”,力争超过老师。在这种民主、和谐而又欢快的气氛中学习,学生怎能不感到学习的乐趣呢?教师确实是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同时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这就是新型教学观的缩影。
第三是质量观。关于质量评估问题还不成熟,我只简要地说说看法。质量评估要全面、客观、动态。“全面”是指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评估学生的情感、态度;“客观”与“动态”是指要强化形成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淡化总结性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要强调纵向评估(自己的今天与昨天、前天相比),淡化横向评估(自己与他人相比)。这样,便可把质量评估作为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手段,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贡献
著有《小学数学教学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小学数学教学新论》(华夏出版社1995年)、《周玉仁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全国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集萃》(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小学学科教学论——数学》(科学出版社1998年)、《小学数学教学法》(合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初版1981年,修订版1992年,获国家教委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参加国家教委“八五”、“九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博士点项目“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课题,该项目获1996年度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目标监控”项目之一“中国小学生学习质量研究”项目,199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小学生学习质量研究报告》一书,撰写本书《中国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研究》部分。1998年任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数学教育学课程主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