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马鹿
蒙古马鹿一般指阿拉善马鹿。阿拉善马鹿(学名:Cervus canadensis alashanicus):是鹿科、鹿属的偶蹄目。
外形特征
蒙古马鹿是所有的马鹿亚种中体型最小的,体长200-230厘米;肩高100-130厘米;尾长25-40厘米;体重145-300公斤。夏毛短,通体呈赤褐色;冬毛灰褐色。蒙古马鹿是所有马鹿亚种中毛色着色最轻的,毛发偏红,臀部的浅黄色范围较大,尾巴较小。腿细长,善奔跑。角是雄鹿的第二特征,同时是争偶的武器,其生长与脱落受脑下垂体和睾丸激素的影响。鹿角是以骨头组成,以每天2.5厘米的速率成长。鹿角在成长时,会覆盖上一层有保护作用,柔软而多血管分布的皮肤,其被称作绒毛状皮。
栖息环境
喜栖息于大面积的针阔叶混交林、林间草地、高山森林草原,甚至活动于稀疏灌丛,或进入荒漠草原,或下至溪谷沿岸活动。
生活习性
喜欢群居。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生产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善于奔跑和游泳。非生殖季节,密尔沃基雄鹿队独栖或2-3只一起。雌鹿与幼鹿常3-5只结成家族群,通常在白天它们多隐蔽于密林中,晨昏前后活动频繁,但在夜间和白天也活动,特别是在冬季。夏季酷热时,常到山谷小溪或河中洗澡。无溪之处,则到山谷低洼湿地或林缘烂泥塘躺卧,这样可防暑降温和防止昆虫叮咬。公鹿有时发出响亮的尖叫声“bugling”,可以在几公里外听到。
食物种类十分广泛,随季节和地区有很大的变化。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早春吃榆、桦、柳、杨嫩枝幼叶,特别是榆树皮和刺五加等。夏季以各种青草、灌丛及林木的枝叶为食,秋季吃各种山果、蘑菇,甚或至林缘耕作地带吃瓜菜和庄稼。冬季主要以蒙古栎、橡子、榛子和各种枯草为食。早春开始喜舔食盐碱地皮,有时甚至吃碱泥或饮矿化的泉水。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蒙古马鹿在9-10月间发情交配,成年雄兽间争偶现象剧烈,以致造成伤亡。妊娠期约8个月,次年6-7月产仔。通常产1仔,偶尔产2仔。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野生动物红皮书,2008年名录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