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研究生院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英文:Fudan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是复旦大学组织实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有关法规和政策,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宏观把握、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通过研究生教育的二级管理体制对校内各培养单位的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协调服务、监督考评。
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23年。1949年以前,研究生数量较少,教育发展缓慢。1949年10月至1965年12月,共招收培养研究生651名。1984年11月6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正式成立;1985年1月25日,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也宣告成立,两者均为中国高校正式恢复研究生招生后首批设立的22所研究生院之一。2000年4月,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两校研究生院随之整合,组建为全新的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自此,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是中国重要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截至2013年官网显示,在校研究生超过16000名。学校拥有24个博士学位重点学科、3 个硕士学位重点学科、153个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219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以及1个专业博士学位点和1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截至2019年,全校研究生教育共涉及44个一级学科,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7个、仅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点6个、仅有硕士学位授权的二级学科点1个;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涉及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基本形成较为齐全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和学位授权体系。学校不断加强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各类研究生结构、比例更加优化,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持续提升。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至2019年1月,全校已累计授予研究生学位人数共计102465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19716人(含学术学位17733人,专业学位1983人);授予硕士学位82749人(含学术学位40332人,专业学位42417人)。根据复旦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显示,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学术学位硕士生的学制一般为3年,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学制一般为2年至3年,各专业学制见招生专业目录备注。根据上海市发明协会要求,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组织申报“2012年度科创杯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奖”,最终8个项目获奖,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在2016年“华为杯”第十三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被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授予 “优秀组织奖”。在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类别)评选中,复旦大学共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一等奖获奖数量实现新突破。此外,推进会现场还举行了首届“卓越青年研究生导师奖励基金”颁奖仪式,复旦大学相关人员参与了此次活动。
在《2024中国大学研究生院排名》中,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综合实力排名第5,等级为A++,得分108.027,位于上海市第2,参考类为综合类。在12个学科门类(不含交叉科学门类)竞争中,复旦大学以6个学科门类 A++级,并列第2名。在2024-2025年研究生教育高校竞争力排行榜(金平果排行榜)中,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排名第5,总分为92.99,位于上海市第2,类型为综合类,在综合类高校中排名第3,去年排名为第5。
历史沿革
起始阶段
1923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的文学学士蔡乐生进入复旦大学心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复旦大学由此开启研究生教育,在国人创办的高校中率先开展此项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年,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公开招收研究生,从1949年10月至1965年12月,共招收并培养了651名研究生。
恢复发展阶段
1977年10月,在苏步青的建议下,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最早恢复研究生教育,并面向全国公开招生。1978年改革开放后,研究生教育走向繁荣。1983年,全国首批18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复旦大学占4名,且培养出全国最早的2名文科博士 。1984年,复旦大学和其上海医学院的前身上海医科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
合并拓展阶段
2000年4月,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学科结构进一步拓宽,形成文、理、医三足鼎立的格局,办学实力和研究生培养能力不断增强。此后,复旦大学贯彻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工作方针,调整研究生教育布局定位,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核心任务,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改革,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目标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招生类型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硕士研究生按学位类型分为学术学位硕士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生,按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硕士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生,按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硕士生。定向就业的硕士生按定向协议就业;非定向就业的硕士生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的各专业学位只招收“定向就业”硕士生。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师资队伍
截至2019年4月,全校共有研究生导师3913人(不含校外兼职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1972人,硕士生导师1941人;另有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150人,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992人 。还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7人等高层次人才。
截至2025年7月,导师队伍构成如下:博士生导师近660人,涵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6人、讲座教授2人,“973”首席科学家6人等高层次人才。
学科体系
截至2019年5月,复旦大学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共涉及11个学科门类、44个一级学科,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7个、仅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点6个、仅有硕士学位授权的二级学科点1个;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涉及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基本形成较为齐全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和学位授权体系。
截至2025年,研招网显示,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4个(其中自设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1个(其中自设38个),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0个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居全国第三位。
人才培养
截至2007年,学校共招收学位研究生47213名,其中博士生12435名、硕士生34265名;累计授予学位36914个,包括硕士学位29358个、博士学位7556个。
学校不断加强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各类研究生结构、比例更加优化,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持续提升。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至2019年1月,全校已累计授予研究生学位人数共计102465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19716人(含学术学位17733人,专业学位1983人);授予硕士学位82749人(含学术学位40332人,专业学位42417人)。
截至2025年7月,研招网显示,在校研究生规模硕士生 7000 余人、博士生 3100 余人。
根据复旦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显示,研究生院拟招收各类硕士研究生8000人左右(包括考试招生和推免招生)。实际招生计划以教育部正式下达为准,录取时将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等对专业招生计划数进行适当调整。
教学成果
2020年暑期复旦大学召开学校历史上的首次研究生教育大会,出台《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博英计划行动方案(2020-2022年)》(即博英三年行动计划方案1.0),近三年累计毕业研究生2.2万人,87.2%的博士毕业生投身研究研发岗位,硕士毕业生中从事专业对口行业的比例超过85%。学校在四年一度的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首届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位列全国第二。
截至2025年7月,研招网显示,学校历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累计有33篇入选,总数居全国第三;研究生发表论文数占学校总数比例逐年提升(2000 年占比 39.4%)。在全国“华为杯”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多次获团体和个人冠军。
资助体系
为激励广大研究生潜心钻研,保证每一位学生能够在校安心学习,复旦大学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契机,在现有国家拨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学校各方面资金的投入,自2007年起建立和实施以研究生奖学金、研究生“三助”、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奖助新体系,尽最大可能帮助广大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
基本介绍
研究生奖学金是根据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而实施的,主要由学业奖学金、专项奖学金构成。
学业奖学金:由学校出资设立,面向非定向研究生,根据学校改革方案,博士生学业奖学金覆盖面不低于90%,一等奖奖额10000元;硕士生学业奖学金覆盖面不低于70%,一等奖奖额8000元。按学年评定。具体奖额、比例由院系确定。
专项奖学金:由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在我校捐资设立,每年约30个奖项,名额为500余名,奖金总额200余万元。奖额为1000-10000元不等。
研究生三助:指研究生助管、助教、助研。学校每年为每届学生分别提供200多个助管、助教岗位;非定向博士生每生每年可获得不低于5000元助研津贴。
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贴息以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政策性信用商业贷款,是国家最重要的帮困助学渠道之一。与其他贷款相比,国家助学贷款有如下特点:
困难补助
体系全方位完善
复旦大学研究生的奖助体系,主要包括奖、勤、贷、助、补以及医疗帮困。奖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优秀学业奖学金、学年学业奖学金、优秀博士候选人奖学金、相辉奖学金、社会冠名奖学金等奖学金,一般每学年评选一次。勤主要包括助教、助管、助研以及研究生担任学生工作辅导员和党政工作岗位。贷主要指研究生贷款,主要包括学源地贷款和生源地贷款。助包括校外助学金以及“泛海学者”奖助学金和“复旦-泛海”海外交流奖助学金。补主要包括应急基金,由学校出资设立,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或因家庭变故急需经济帮扶的研究生。每年冬季学校都会安排对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冬季送温暖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送上学校的关怀。
探索助管新方式
复旦大学积极探索研究生助管工作新方式、新方法,将研究生助管工作作为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抓手,优化岗位设置,注重过程管理,完善考核评价,努力提升研究生助管工作的育人实效。学校建立了研究生助管设岗测算机制,形成每学年超过2000名的研究生助管规模。设立研究生助管核心团队指导学生组织工作,提升学生组织的活动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学校注重对研究生助管能力建设,着眼提升研究生助管队伍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构建起多校区、多时段、多批次的助管队伍培训体系。主动搜集和宣传助管在工作中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挖掘和提炼助管工作好经验、好做法,搭建朋辈教育平台。完善研究生助管的评价体系,建立研究生助管考核机制,探索研究生助管工作表现与研究生奖助体系相衔接。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研究生院依托复旦大学77个研究机构、126个跨学科研究中心,以及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光子学材料与器件、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等)开展科研。研究生可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摘录部分图下:
数理研究科技创新平台:复旦大学数理研究科技创新平台,由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理论物理、理论生命科学和交叉学科等五个分平台组成,致力于研究核心数学、应用数学等相关领域基本问题。
先进材料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先进材料实验室 (科技创新平台),是教育部“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通过材料、化学、物理、生物等多学科的高度交叉融合,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
生物医学科技创新平台(生物医学研究院):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科技创新平台(生物医学研究院),始建于2004年3月,以“转化医学”为目标,下设九个研究所/中心,是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重要基地。
义乌研究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由复旦大学与义乌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成立,按照“一院三基地”的总体框架运行,建设有新材料新器件新装备高精尖缺制造中心等四个科研平台。
CFFF平台:复旦大学CFFF平台开放校内师生测试了,是复旦大学为了促进全校AI for Science发展而建设的校级智能计算平台,是目前中国高校最大的异构智算平台,可支持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科学智能研发等。
科研成果
学校坚持现代化发展战略,着力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赢得社会广泛认可。1999年至2007年,复旦大学研究生共有45篇论文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三。截至2013年,复旦研究生更是取得突破,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篇。
在1999年至2013年连续15届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活动中,复旦大学共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8篇,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三,并累计有78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学校始终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调整和完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成才机制,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生成为学校科研生力军的势头日益显现。在校研究生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稳步提升,表现出巨大的科研潜力。根据统计,2017年度复旦大学主导发表的SCI、SSCI、AHCI、EI四类论文中,研究生参与发表论文数量占70%,主导发表论文数量占56%。
学术交流
2024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旗舰型国际暑期学校开设了9个项目,涵盖人文、社科和理工科等领域,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采用全英文教学形式。
2024全年累计资助177名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新获批CSC“卓越人才国际化培养项目”1项、“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3项。
2025年4月20日,第三届复旦大学-高丽大学东亚陶瓷史研究国际交流会在高丽大学举行。作为世界陶瓷生产与贸易的核心区域,东亚地区因其在陶瓷技术传播、跨区域经济互动与文化交流中的关键地位,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研究对象,相关研究正日益呈现出更为宏观的跨文化比较视野,亟需更多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复旦大学-高丽大学东亚陶瓷史研究国际交流会”在2023年应运而生,成为推动两校陶瓷史研究生跨国界对话、了解学术前沿的重要学术平台。
2025年6月21日至22日,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等单位联合召开该研讨会。
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办的2025年复旦大学哲学国际暑期学校将于8月8日-16日举行。该次国际暑期学校,将围绕“比较与当代视野下的早期中国哲学”这一主题展开教学和深入的交流研讨。所有课程的教学语言均为英语。
管理职能
职能定位
研究生院是复旦大学组织实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有关法规和政策,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宏观把握、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通过研究生教育的二级管理体制对校内各培养单位的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协调服务、监督考评。
主要职能
1.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实施国家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各项决策部署;
2. 组织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在学校相关委员会指导下,研究制定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招生计划,制订实施学校研究生教育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规划部署;
3. 负责全校各学科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设置、建设和管理,参与制定学校学科建设规划,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指导、督促和检查学位授权学科的建设;
4. 组织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建设、师生服务等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授予质量监督、检查和评估;
5. 遴选研究生指导教师,组织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6. 推进研究生培养中的产学研合作,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服务国家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需要;
7. 与外国留学生工作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相关部门合作,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办学;
8. 统筹管理研究生教育的有关经费,合理使用研究生教学和管理力量,参与确定学校涉及研究生教育的建设项目和经费预算;
9. 对院系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服务、协调、监督与考评,落实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二级管理体制;
10. 承担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交办的其他工作。
现任领导
合作交流
2004年3月,学院首倡发起“高水平高校联合考试招收培养攻读博士学位外国留学生”(JustCool: PhD)专项获教育部发函批准,学院牵头组织实施9校专项试点工作,聚力打造“留学中国”高端品牌。同时,研究生旗舰型国际暑期学校持续优化,面向全球高水平专家学者组建国际咨询委员会,健全协作工作机制,聚焦学科前沿,邀请140名全球专家,遴选1580名国内外优秀学子,成功举办9个研究生旗舰型国际暑期学校项目。
2014年9月,两校相关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此项目,合作范围涉及中文、历史、哲学、外文四个院系。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帮助下实行学分转化制,推动了复合型文科人才培育。八年间培养103名学生,近一半赴法攻读博士学位。
2018年9月10-12日,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率团访问德国汉堡大学,与汉堡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共同签署联合博士学位谅解备忘录,并设立“钟扬纪念奖学金”。该合作项目自2014年筹备,获DAAD资金支持,已资助21个项目,在多方面开展交流合作。
截至2019年,学校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70所大学和科研教育机构,签署了400多份交流协议,与世界范围内一大批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和学术科研机构建立了研究生教育交流和合作关系。
2024年7月5日,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率队赴复旦大学调研学习研究生教育改革经验。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介绍了博英计划等改革方案、AI大课建设及联合招考外国留学生项目进展,双方还就多方面工作展开深入交流。
2025年3月31日,复旦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开设“爱因斯坦探针班”,实施“双导师制”,开展多方面合作。
麦考瑞大学提供资金,资助复旦在读博士研究生赴该校联合培养。2025-2026学年该项目面向复旦2023级全日制非在职学术学位博士生,涵盖多学科领域,资助包括学费、生活补助和旅费补贴。
获得荣誉
根据上海市发明协会要求,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组织申报“2012年度科创杯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奖”,最终8个项目获奖,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
在2016年“华为杯”第十三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被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授予 “优秀组织奖”。
在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类别)评选中,复旦大学共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一等奖获奖数量实现新突破。此外,推进会现场还举行了首届“卓越青年研究生导师奖励基金”颁奖仪式,复旦大学相关人员参与了此次活动。
2025年6月3日,在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展评会上,10支导学团队拟获2025年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荣誉称号,同时获得复旦大学唐君远奖励基金;12支导学团队拟获提名奖。
排名信息
武书连大学排名(WuRankings):在《2024中国大学研究生院排名》中,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综合实力排名第5,等级为A++,得分108.027,位于上海市第 2,参考类为综合类。在12个学科门类(不含交叉科学门类)竞争中,复旦大学以6个学科门类 A++级,并列第2名。
中国科教评价网:在2024-2025年研究生教育高校竞争力排行榜(金平果排行榜)中,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排名第5,总分为92.99,位于上海市第2,类型为综合类,在综合类高校中排名第3,去年排名为第5。
参考资料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复旦大学研究生院.2025-07-20
复旦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公布.复旦大学.2025-07-21
Introduction.Fudan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2025-07-21
研究生院.武书连大学排名.2025-07-21
2024-2025年研究生教育高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科教评价网.2025-07-21
集思广益,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复旦大学新闻.2025-07-21
复旦大学研究生参加2016年“华为杯”第十三届全国研究生 数学建模竞赛获优异成绩.复旦大学新闻.2025-07-21
复旦大学研究生在2012年度“科创杯”创造发明奖评选获佳绩.复旦大学新闻.2025-07-21
管理职能.复旦大学研究生院.2025-07-20
研究生教育.复旦大学.2025-07-21
八年沉淀,重磅回归:武书连2024中国大学研究生院排名揭晓.中国教育在线.2025-07-21
新闻 | 纪念恢复研究生教育四十周年 研究生院集体参观校史馆.复旦大学研究生院.2025-07-20
复旦大学各院系2025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选拔办法(持续更新中...).复旦大学研究生院.2025-07-22
复旦大学简介.研招网.2025-07-21
授权学科.复旦大学.2025-07-22
复旦大学专业目录.研招网.2025-07-22
复旦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简介.复旦大学研究生招商网.2025-07-21
献礼十九大 | 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全方位实现资助育人.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2025-07-21
复旦大学数理研究科技创新平台.复旦大学研究生院.2025-07-22
先进材料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Laboratory of Advanced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复旦大学人事处.2025-07-22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科技创新平台(生物医学研究院).复旦大学研究生院.2025-07-22
研究院概况.复旦大学义乌学院.2025-07-22
复旦大学CFFF平台开放校内师生测试了.复旦大学信息公开网.2025-07-22
【ISSF】2024The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f Fudan University for Graduate Students(ISSF).复旦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2025-07-21
院校行动 | 复旦大学:四秩光华风正劲 旦启百廿向未来——研究生教育2024年度盘点.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0
探索陶瓷史研究的多重可能性——第三届“复旦大学-高丽大学东亚陶瓷史研究国际交流会”纪要.今日头条.2025-07-21
现代性与本土性:章太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召开.今日头条.2025-07-22
【ISSF】2025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 in Comparative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复旦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2025-07-21
研究生院组织结构图.复旦大学研究生院.2025-07-20
“复旦大学-巴黎高师人文学科联合培养项目”八周年纪念会顺利召开.复旦大学新闻.2025-07-21
校领导率团访问德国并签署 “复旦-汉堡-麦考瑞三校联合博士学位谅解备忘录”.复旦大学新闻.2025-07-21
林万龙副校长率队赴复旦大学调研学习.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2025-07-21
复旦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复旦大学.2025-07-21
关于申报2025-2026学年 “复旦大学-麦考瑞大学重点合作伙伴奖学金项目”的通知.复旦大学新闻.2025-07-21
揭晓!他们拟获复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今日头条.202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