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文化
爷文化,源自北京的一种生活及面世态度,其特征体现在“爷”这一词汇的具体使用上。
历史背景
在北京,人们非常注重“爷”这个词的使用。无论在哪里,都能听到张爷、李爷、赵爷、钱爷等各种称呼。在这个语境下,“爷”并不一定与辈分有关,而常被用作表示尊敬的称呼。例如,拉车的人被称为“板儿爷”,有钱的人被称为“款爷”,善于言辞的人被称为“侃爷”;从事小生意的个体户被称为“倒爷”,春节期间带着孩子逛庙会时买的泥塑玩具则被称为“兔爷”;追溯至两百多年前,京城还有位“乾隆爷”,甚至连光着膀子的人都有可能被称为“膀儿爷”。
文化内涵
爷文化的中心在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必须值得他人称赞。这一点与北京方言中的“孙子”形成对比,后者指的是那些行事不得当的人。爷文化虽然有时被认为代表着北京人因身处皇城而产生的傲慢,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落后且有害的文化形态。尤其是在夏季,街头随处可见的裸露上身者被视为不利于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塑造。
特征
爷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对官方的媚俗风气浓厚,以及对计划经济时代论资排辈的偏好。一旦得知某人的祖父或曾祖父曾在某个时期担任过四品或五品官员,即使是汪精卫政府中的一个小角色,也会立即表现出崇敬之情。在当今社会,遇到一位处长或局长,就会立刻笑脸相迎并阿谀奉承。
表现形式
自我吹嘘
爷文化的表现之一是喜欢自我吹嘘,从中获得满足感,同时不喜欢他人的自我吹嘘。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赞美,即使身高只有160厘米,也希望别人夸奖自己身材高大。
过分自傲
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缺乏客观冷静的评估,经常过度自大,表现为自欺欺人。例如,在学术领域,尽管自己的学术水平有限,但对于其他人更高的学术水平却持轻蔑态度。在学术会议上,他们的发言往往是总结性的,即使漏洞百出,也不会认真对待他人的质疑,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无法给出有力的回答。
全面性人才
强调所谓的全面性人才素质,喜欢贬低他人,如常说“你真笨”。在高校中,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应集中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然而,爷文化重视的是人在打牌、打保龄球、组织歌唱比赛和卡拉OK比赛等方面的能力,这些活动的获胜者在学校中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更有机会晋升为教授。相比之下,教学质量和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却被忽视了。
侃大山
爷文化的人擅长侃大山,这是他们的强项,仅次于东北人。他们在聊天时不仅有趣味,而且还具备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在某些机构中,办公室职员煲电话粥已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通知朋友聚会的时间和地点就能聊上一个多小时。
不砍价
在购物时,爷文化的人通常不会讨价还价,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显得很小气。这也使得南方人,尤其是浙江人,能够利用这一点在京赚钱。
参考资料
闲叙北京“爷文化”.闲叙北京“爷文化”.2024-11-02
评论:北京的"爷文化"原是倒着的.新浪网.2024-11-02
北京的“爷”!.百家号.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