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
蜂蜜(Fengmi、枣花蜂蜜),又叫岩蜜、石蜜、石饴、蜂糖、蜜糖、白蜜、白沙蜜、百花精,是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或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所酿的蜜。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春至秋季采收、滤过,以稠如凝脂、味甜纯正者为佳。蜂蜜是一种天然食品,也是一味中药。
蜂蜜为半透明、带光泽、浓稠的液体,白色至淡黄色或日落黄褐色,放久遇冷有白色颗粒状结晶析出,气芳香,味极甜,无不良异味。蜂蜜为蜜蜂采集花粉酿制而成,品种比较复杂,以紫云英蜜、枣花蜜、荔枝蜜等质量为佳。此外,蜂蜜还因蜂种、蜜源、环境等不同,其化学组成差异较大。但总的来说,蜂蜜主要含葡萄糖和果糖,约占65%~80%;蔗糖极少,不超过5%;还含糊精及芳香油、有机酸、蜡质、酶类等。中国药典规定蜂蜜含还原糖不得少于64.0%。
蜂蜜味甘,性平,归肺、脾、大肠经,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外用生肌敛疮等功效。可用于脘腹虚痛,肺燥干咳,肠燥便秘,解乌头类药毒;外治疮疡不敛,水火烫伤。
蜂蜜可以内服,冲调,15-30g;或者入丸剂、糊剂;外用,适量,涂敷。需要注意的是,一岁以下的婴儿不宜食用蜂蜜;过敏者、湿阻中满及便溏泄泻者也不宜食用;此外,蜂蜜也不宜与豆腐、韭菜、葱等同食,以免引发腹泻。
来源
蜂蜜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或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所酿的蜜。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春至秋季采收、滤过,以稠如凝脂、味甜纯正者为佳。蜂蜜为蜜蜂采集花粉酿制而成,品种比较复杂,以紫云英蜜、枣花蜜、荔枝蜜等质量为上品。另外,蜂蜜还因蜂种、蜜源、环境等不同,其化学组成差异较大。
性状
蜂蜜为半透明、带光泽、浓稠的液体,白色至淡黄色或日落黄褐色,放久遇冷有白色颗粒状结晶析出,气芳香,味极甜,无不良异味。室温(25°C)下蜂蜜的相对密度在1.349以上。
功能药性
性味归经
蜂蜜味甘,性平,归肺、脾、大肠经。
功效主治
蜂蜜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外用生肌敛疮的功效。可用于脘腹虚痛,肺燥干咳,肠燥便秘,解乌头类药毒;外治疮疡不敛,水火烫伤。
效用分析
蜂蜜甘平,入脾经,既能补中益气,又能缓急止痛,可用治脾胃虚弱,脘腹作痛;蜂蜜甘平滋润,入肺经,既可补益肺气,又可润燥止咳,常用于肺燥干咳,肺虚久咳;蜂蜜味甘,质润滑利,入大肠经,润肠通便,适用于体虚津枯,肠燥便秘;蜂蜜的解毒作用,既可解乌头类药毒,又可解食物中毒,外用还能治疗疮疡及水火烫伤。
此外,蜂蜜味甘甜,质稠黏,常在中药炮制、制剂中作为液体辅料,不仅能作为赋形剂、黏合剂、矫味剂,而且能增强药效、缓和药性。
用法用量
内服:冲调,15-30g;入丸剂、糊剂。外用:适量,涂敷。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蜂蜜配芍药
蜂蜜甘平,具有益气补脾,缓急止痛的作用;白芍甘寒,其有补血柔肝,缓急止痛的功效。两药配伍,可增强益气补中,缓急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脘腹作痛等。
蜂蜜配大百部
蜂蜜甘平质润,长于润燥;百部甘润苦降,善于润肺降气止咳。两药配伍,可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肺燥干咳,肺虚久咳等。
蜂蜜配当归
蜂蜜味甘,质润滑利,润肠通便;当归味甘,补血润肠通便。两药配伍,可增强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体虚津枯,肠燥便秘等。
鉴别应用
蜂蜜与糖稀
两者均味甘而有补中缓急,润肺止咳作用,用于中虚脘腹疼痛及肺燥干咳少痰。然蜂蜜性平,又有润肠、滑肠之功,可治肠燥便秘;兼能解毒,可解药物毒。饴糖性温,以温补为主,善治体寒性腹痛。
其它用途
蜂蜜还可用于中药炮制。在中药炮制过程中常用炼蜜,即熟蜜,是将生蜜加适量水煮沸,过滤,去沫及杂质,稍浓缩而成。炼蜜有嫩蜜、中蜜和老蜜之分,炮制常用中蜜。常用蜂蜜炮制的药物有甘草、麻黄、紫菀、大百部、马兜铃、白前、枇杷叶、款冬、百合、肉桂等。
方剂举例
蜜煎导方(《伤寒论》)
药物组成:蜂蜜。
功效主治:润肠通便。适用于阳明病发汗后,津液内竭,大便燥结。
成药例证
五加参精(《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
药物组成:刺五加清膏、蜂蜜。
功能与主治: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失眠、多梦、体虚乏力、气短。
苁蓉通便口服液(《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
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肾,润肠通便。用于中、老年人、病后产后等虚性便秘及习惯性便秘。
风险禁忌
证候禁忌
饮食禁忌
蜂蜜不宜与豆腐、韭菜、葱等同食,以免引发腹泻。
特殊人群用药禁忌
过敏者不宜食用;未满一岁的婴儿不宜食用;糖尿病人最好不食蜂蜜。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主要含葡萄糖和果糖,约占65%~80%;蔗糖极少,不超过5%;还含糊精及芳香油、有机酸、蜡质、酶类等。中国药典规定蜂蜜含还原糖不得少于64.0%。
药理毒理
蜂蜜具有促进肠运动、解川乌毒、抗氧化等作用。
促进肠运动作用
用100%、50%蜂蜜25ml/kg对小鼠一次灌胃给药,可促进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缩短通便时间。
解乌头毒作用
用蜂蜜25ml/kg对小鼠一次灌胃给药,可减轻川乌水煎液30g/kg灌服引起的小鼠呕吐、腹泻、抽搐等症状;用含50%蜂蜜的川乌粉混悬液9g/kg灌服后,小鼠平均死亡时间比单用川乌粉延长5倍;用含50%蜂蜜的川乌水煎液80g/kg灌服后,48h内的小鼠死亡率比单用川乌水煎液低3倍。
抗氧化作用
洋槐蜂蜜、枣花蜂蜜与过氧化油按1:1混合后12ml/kg对小鼠一次灌胃给药,可提高成年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降低血清丙二醛(MDA)及肝脏脂褐质含量。洋槐蜜、枸杞蜜、枣花蜜(10%)可清除羟自由基和过氧化氢,抗氧化。
抗菌作用
用龙眼蜜、荔枝蜜、八叶五加蜜、桂花蜜、野菊花蜜、桉树蜜、红树林蜜,按两倍稀释法测得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桉树蜜抑菌MIC为1:8,红树林蜜抑菌MIC为1:2,其他蜜抑菌MIC为1:4;桉树蜜MBC为1:2。生蜂蜜1滴,滴入细菌培养基上(37°C)观察24h,可抑制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部分大肠杆菌。
其他作用
用涂有蜂蜜的消毒纱布覆盖伤口,可促进小鼠伤口肉芽增生和边缘上皮增生;用20%消毒蜂蜜滴眼,可促进角膜碱烧伤模型兔的角膜上皮愈合;用1%和5%的椴树蜜对小鼠一次灌胃给药,可增加小鼠抗体分泌细胞,增强体液免疫功能;用1%的杂花蜜能减少抗体分泌细胞,抑制抗体产生。
毒理研究
用蜂蜜40ml/kg对小鼠一次灌胃给药,数分钟后小鼠活动减少,有的俯伏,2h后恢复,无死亡和其他异常发生。采自某些有毒植物(如杜鹃花科植物地桂和颠茄类植物等)的花蜜是有毒的,其中毒症状因所含毒性成分的不同而异。
临床研究
蜂蜜在临床应用中及其广泛,关于蜂蜜治疗各种疾病的文献有大量报道,一些偏方、经验更是数不胜数。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可以治疗以下疾病:
皮肤疾病
蜂蜜具有天然的抗菌消炎作用,临床上,蜂蜜可单用,但是多数都是联合其他药物辅助治疗因外伤、仪器治疗或者内源性病变等引起的皮肤创面的愈合。
消化系统疾病
蜂蜜广泛运用在消化系统疾病中,主要集中在口腔、咽喉、胃、肠以及肛门。蜂蜜乃凉性之物,可清热消肿,滋阴降火,且滋润营养,可辅助治疗口腔溃疡。蜂蜜用于治疗便秘的情况较多,因其促进胃酸的正常分泌,增强肠蠕动,能显著缩短排便时间。此外,还有报道称蜂蜜可辅助大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蜂蜜胡萝卜可治孕妇呕吐。
呼吸系统疾病
蜂蜜清热解毒、润燥止痛,可用于治疗干燥性鼻炎。
蜂蜜中含有的锌,是针对眼部疾病的主力。它可以延缓和避免角膜溃疡穿孔,增强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还有抗单疤病毒的作用。蜂蜜对多种细菌、病毒、真菌也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既可以治疗,也可以预防。
骨科疾病
《本草纲目》记载,蜂蜜缓可以去急,故能治心腹肌肉创伤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与甘草同功。所以蜂蜜也广泛应用于与骨有关的疾病。
神经性疾病
据报道,用黄连肉桂玄参蜂蜜汤(黄连6g,肉桂6g,玄参20g,甘草3g,煎煮3次后加入蜂蜜)治疗神经衰弱症,诸症皆除,患者睡眠恢复正常,未见复发。另外中午喝蜂蜜可以解乏,晚上服蜂蜜可以治疗失眠。
其他疾病
美容养颜护发
蜂蜜是天然的美容养颜产品,效果良好,而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蜂蜜是温和的皮肤保湿剂,对痤疮很有效。常用蜂蜜护肤,可使粉刺萎缩并逐渐消退。日常生活中,女士们也可用蜂蜜自制面膜,可以针对不同肤质的人群进行不同方式的调制,起到保健、防老抗衰的作用;蜂蜜还还有护发的作用。
制药应用
蜂蜜还可用于对中药材的炮制和丸剂制作。中药材经蜜炮制后主要起到以下作用:一是起到协同的作用,蜜制后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二是可以扩大治疗范围,经炮制后除可以更好的发挥中药的作用,更增加了蜂蜜的功效;三是蜜制后可减少一些中药不良反应;四是可以起到解毒的作用,蜜制后可缓和药性、降低毒性;五是可以提高溶解度,糖可增加甙元的溶解度,帮助溶解,促进吸收;六是可以起到矫味的作用,蜜制后可以去除动物类药等腥臭气味,易于病人服用;七是可以防止变质,蜂蜜中的大量转化糖具有还原性,能防止或减少药材中有效成分氧化变质,从而保证药品的质量。而蜂蜜在蜜丸制作中主要起到粘合剂和矫味剂的作用,必须经过炼制才能制作蜜丸。
本草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
《名医别录》:“养脾胃,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澼,肌中疼痛,犬口炎,明耳目,延年。”
《本草拾遗》:“主牙齿疳腻,唇口疮,目肤赤障,杀虫脒。”
《本草衍义》:“汤火伤涂之痛止,仍捣薤白相和。”
《医学入门》:“润肺燥、消渴、便难及肛门肿塞。又治目生珠管,肤翳赤肿,口舌生疮,火烧、汤泡、热油烧,丹毒,阴头生疮,诸恶疮癞,惧外敷之。”
《本草纲目》:“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
《本草经疏》:“其气清和,其味纯甘,施之精神气血,虚实寒热,阴阳内外诸病,罔不相宜。”
注意事项
在蜜源方面,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应安全无毒,不得来源于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约瑟夫·道尔顿·胡克)、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illd.)R.Br)、以毒攻毒之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等有毒蜜源植物。
参考资料
蜂蜜的历史沿革与现代应用.万方数据.2025-05-07
蜂蜜的现代研究及应用.万方数据.2025-05-09
蜂蜜的现代临床应用综述.万方数据.2025-05-0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蜂蜜》GB 14963-2011.万方数据.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