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三春

刘三春

刘三春(1866年—1907年),原名刘耀勋,字佐斋,幼名三清,浙江武义人,居住在城区刘宅巷。他在清朝同治年间出生,光绪年间去世。刘三春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而闻名。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刘三春自幼勤奋好学,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具有远大的理想和豪放的性格。他在丙戌年进入学宫,乙未年成为廪生,二十八岁时补为廪贡生,三十岁时补为博士弟子员。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他开始在全国各地旅行,结交了许多知名人士,包括永康市吕公望、青田的徐则洵、嘉兴市朱瑞绍兴市徐锡麟以及女性革命家秋瑾等。刘三春身高约1.75至1.80米,体型魁梧,面容英俊,脸上有一块突出的肉瘤。他声音宏亮,步态稳健,喜欢交友且嗜酒。他以正义感著称,在武义县地区深受民众尊重和喜爱。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注重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他对公共事务充满热情,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如修复熟溪桥、建造南湖余庆桥、管理县城城隍庙、经营县育婴堂等。他还非常重视教育,创办了养正学校并担任校长。光绪二十四年,武义遭遇灾荒,知县委托他前往绍兴购买粮食救济灾民。尽管这让他错过了参加府试的机会,但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确保了粮食的公平分配。

革命生涯

刘三春对清政府的腐朽感到深深的不满,渴望参与革命事业。然而,由于缺乏机会,他曾一度沉迷于吸食罂粟。直到光绪三十三年,他通过好友周华昌的介绍认识了秋瑾,从而受到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他毅然决定戒烟,并全身心投入到革命活动中。回到武义县后,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县署前开设了一家酒店,将其作为革命者的联络点。他在此处与其他志士畅饮交谈,批评清政府的腐败行为。这家酒店也因此被称为“梁山酒店”。刘三春在学校和酒店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反清活动,建立了多个联络点,并筹集资金,收集情报。同年四月,秋瑾来到武义,授予刘三春参谋职务。五月,赵卓也来到武义,与周华昌商讨起义计划,并推荐刘三春担任光复会党军武义督办。秋瑾发布了起义的密令,约定在五月二十六日行动。五月中旬,周华昌等人在街上宣传革命理念。刘三春派遣周华昌前往绍兴市协商起义细节,并通知其他领导人加强警戒。他还亲自前往宣平与张恭商议起义事宜。不幸的是,起义的消息泄露,清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刘三春得知自己已经被通缉,便躲藏在偏远山区。一次在永康市避难时,他因为一把雨伞上的名字暴露身份,被清军抓获。面对审问,他坚贞不屈,展现了革命者的勇气。

就义

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刘三春被清兵押送游街示众,随后在西门刑场英勇就义。他身捆囚车,一路上高喊口号,激励群众反抗清政府。他的言行感动了无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头颅被斩下后,鲜血喷射数米高,身体依然挺立,展现出非凡的英雄气概。他的遗体最初被安葬在双路亭福建山上,并建立报忠祠供奉。每年清明节中秋节都会举行祭祀仪式。1984年,他的坟墓迁移到壶口山西麓。

追忆与影响

辛亥革命成功后,国民政府在1912年夏天举行了追悼会,纪念这位革命烈士。他的事迹在当地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民间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十八年前出个刘三春,十八年后出个邵李清。”

参考资料

缅怀武义辛亥革命先驱刘三春烈士.武义新闻网.2024-08-31

辛亥革命烈士:刘三春.刘氏家族网.2024-08-31

缅怀武义辛亥革命先驱刘三春烈士.搜狐网.2024-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