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太暄
周太喧,曾用名周沂舟,1921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一个贫民家庭。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大连教育学院院长。
人物经历
周太喧,曾用名周沂舟,1921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一个贫民家庭。父亲由于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参加农民运动,后遭到中国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致死。
他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青年时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1943年他在赣州大学先修班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发生联系,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旋即在赣州龙南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5年龙南地区沦陷,他与组织失掉联系。他返回潭湘宁边区与当地党组织接上关系,边区县工委书记张忠廉派他到宗一中学任教。1946年春,中共湖南省工委书记周里到该校检查工作时,决定在宗一中学组建中期特别支部,省工委委任周太暄为省工委特别委员兼支部书记。他废寝忘食,努力工作,成效显著,受到省工委嘉奖,被评为模范党员。
1946年秋,从湖南到东北阜新做地下工作的邓钧洪给湖南省工委来信,请求组织派人支持他的工作。省工委经过认真研究,并请示上级同意,决定派周太喧去阜新市协助邓钧洪工作。为便于工作,组织还介绍了在长沙三青团部工作的地下共产党员陶涛(工人)与他结为夫妻同赴东北地区。1947年2月到达阜新。
周太喧到阜新的公开身分是应阜新中学校长聘请来任教的。他们住在学校宿舍,深居简出,表面不介入任何活动,白天给学生上语文课,夜间则多次与邓钧洪密谈,或到韩梅村官邸与韩梅村、邓钧洪、杨明清等人商谈起义的准备工作。
1947年3月,韩梅村奉命移防凌源市。周太暄以韩梅村秘书的身分,陶涛以韩的家庭教师的身分一同来到凌源。因情况突变,与十二旅的联系通道中断,加之邓钧洪暂时未能随韩来凌源,所以打开与解放军联系新的通道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就落在了周太喧一人的肩上。
1947年3月下旬,周太喧受韩梅村派遣,进入解放区找解放军部队。周太暄化装成中国国民党谍报员,持保安三支队司令部的特别通行证,请当地一名老木匠做向导,把周太喧带出国统区进入解放区的一个大镇。这时天已黑了,二人便在镇上找一旅店住下。天快亮时,几名解放军战士来查店,周太喧感到正中下怀。当解放军问他从哪来?干什么的时,周说:“你们别管我,我们来两人,那个出去了,你们快去找,没有我的话你们不要放他。”“你们把我带走,别问我是干什么的,有重要事找领导”。解放军战士把周太喧先后送到连、营、团部,周都说不行,最后被送到冀察热辽部队十六旅旅部。旅长张德发、副政委曹德连接待了周太喧。周太喧详细汇报了韩梅村将军的情况和他与邓钧洪二人受湖南党组织派遣的经过,又汇报了在阜新市与十七旅联系的情况。张、曹二位首长当时还有疑虑,立即向中共冀察热辽中央分局书记和军区司令员程子华直接请示。由于程子华已得知韩梅村与十七旅联系的经过,所以当即就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周太喧先后三次化装进入解放区到十六旅进行联络。由于是化装秘密联络,所以也几次受到双方部队的刁难,甚至挨打。
关系沟通后,十六旅派通讯科长戴平随周太喧进入凌源城会见韩梅村,商谈起义事宜。戴平每次进城为防止意外都住在周太喧的家里。戴平回部队向旅首长汇报了韩梅村的情况和凌源市布防状况,又向冀察热辽军区做了报告。戴平带着领导的指示,二进凌源时也是周太喧出城接应的,最后商定了起义事宜。
周太喧是韩梅村移防凌源期间,与解放军沟通关系的主要联络者和起义事宜的筹划者之一,也是韩梅村起义事件的功臣之一。
韩梅村起义后,周太喧到解放区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赤峰建国学院教育科长、赤峰中学教务长。1948年辽沈战役结束后,周太喧随军进入锦州市,先后任辽西师专校长兼书记,辽西省教育工会主席等职。1952年任辽西省教育厅厅长兼党组书记,1954年任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1961年调大连市任师范学院副院长,1962年又任大连教育学院院长。
十年动乱期间,他蒙冤遭受严重迫害,身心均受到严重摧残。但他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粉碎“四人帮”后,这位年近花甲的老同志又焕发革命青春,投身到忘我的工作中。
周太喧1983年离休,1985年12月病逝。病危时仍低吟李白的《静夜思》和陆游的《示儿》诗,表示他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和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关怀。
逝世后,遵遗嘱将他的骨灰送回家乡安葬。1986年1月5日,湖南省宁乡县党政领导、生前友好及各界群众400多人,聚集在周太喧曾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原宗一中学,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会和骨灰安葬仪式。他的老上级、原中共湖南省工委书记周里也出席了纪念会,与会同志一致高度评价了周太喧同志的革命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