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山
吴静山(1943年—2025年5月18日),生于广东顺德,是中国山水花鸟画家和书法家。上世纪60年代曾就学于中国美术学院,受到潘天寿、陆俨少、沙孟海等指教,后回到广州市。生前系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部委员、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和华鼎国学研究基金会理事。
2025年5月18日上午7点,吴静山先生因癌症医治无效,在家中仙逝,享年83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3年出生于广东顺德。
早年求学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受教于陆俨少、沙孟海等名家。
创作经历
1979年—1980年应文化部邀请,与陆俨少、黄胄一起在北京颐和园槛堂进行山水和花鸟画创作。
1985年—2009年在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日本、加拿大、美和南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1985年香港集古斋主办“吴静山书画作品展”并出版《吴静山书画集》。
1994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大型《吴静山书画集》。
2007年由中央文史馆在中国美术馆主办“吴静山书画作品展”及出版《吴静山书画集》。
2011年由集宝斋主办“吴静山书画作品展”于香港举行;并出版《吴静山书画集》。
2013年广东美术馆举办“一默如雷”吴静山书画作品展。
社会任职
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广东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画院院部委员。
作品欣赏
人物逝世
2025年5月18日上午7点,著名画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吴静山先生因癌症医治无效,在家中仙逝,享年83岁。
名家点评
静山好读书诗书画融会贯通
陈庸为王逊之缩摹所藏名画,董其昌以《小中现大》题之,王翚、吴历均有摹本。原本藏古物陈列所,为之影印流传。静山为余临一本逼真。自范宽、李成、王诜、董源、巨然、赵孟頫、高克恭、倪瓒、王蒙、黄公望、吴镇,凡十余家二十二幅,足可知其造诣矣。余所藏画,以戴进《江山一揽》长卷为巨观,高一尺五寸,长六丈二尺五寸,纸凡十六接,李恩庆旧藏,谓奇横绝伦,蕴蓄无尽。书画相影著绿,罕以示人,惟于静山临摹无所吝耳。寂园翁题其画云:“水岷山到北堂,杜陵诗话实张皇,而今一见吴郎笔,万壑干岩出粉墙。”“晏坐西轩砚水濡,突然纵笔不脚蹰,今人未识黄公望,请读天池石壁园。”“村居长见翠山环,莫造山灵笑客辱,好市鱼虾供薄醉,同来携笔扣松关。”称许甚至。闻水藤乡山水清幽,鱼米之乡。亦欲舆寂园翁山阴访戴,共谋一醉。静山好读书,手不释卷,又擅长书法,诗书画融会贯通,至为难得。(著名金石学家容庚先生曾评)
吴静山非常注重 诗文书法的修养
吴静山对传统中国画师造化的理论有正确的理解,而不是把师造化与写生简单地等同起来。他重视对自然山水的观察与体验,也辅以适当的写生手段。他善于把从写生中积累的素材加以提炼和升华,他的作品既具有来自山水的生动性,又有主观创造性的品格;既避免了直接写生容易造成过分接近自然、过分真实的缺陷,又克服了闭门造车产生的概念化毛病。
吴静山不仅擅长山水,亦精于花鸟写意。花鸟最重笔墨情趣,他的花鸟画受徐渭、八大、潘天寿等人的影响,笔走龙蛇,雄浑苍古。通过线条的抑扬顿挫,干湿浓淡,在交错中形成节奏。巧妙的布局,灵动的线条和泼洒的黑色以及点染的浅绛,相互辉映,情趣横生,显示出深厚的书法功力。
综观吴静山的作品,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巨幅还是小品,都可以看出他非常注重诗文书法的修养。中国文人艺术,一直强调诗、书、画三位一体,其中书与画的关系更为密切,所谓“书画同源”“书画用笔同法”,几乎是自古以来的定论。吴静山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浙美的教学历来注重书法的学习,也有很多功力深厚的书法老师执教。他学晋唐宋帖,也学汉魏北碑,篆、隶、行、楷、草无不深研,奠定了深厚的书法功底。
吴静山在绘画作品中将文学修养融入书法、绘画的笔墨中,在运笔、用墨、结构、章法方面有独到的理解,并善于灵活运用。在他那里,行草的大刀阔斧与其大写意的随性挥洒,实质殊途同归。(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已故著名美术史家邵大箴评)
参考资料
沉痛悼念著名画家吴静山先生.广东新快网.202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