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中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有多种版本。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前四句是从每个节气中各取一个字,按次序组成的歌诀,是整个节气歌的主体,后四句则总结了二十四个节气的时间规律。
发端于黄河中下游的二十四节气,在历经千年之后,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率先被编成歌谣形式的节气歌,先是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被艺术加工成苏州弹词《节气歌弹词》,又在20世纪20年代的江苏南京被编成《新历二十四节歌》,1947年前后在吕梁市被历书编辑提炼成经典版节气歌。经典版节气歌从1971年起在《新华字典》中刊登,成为最广为人知的一首歌谣。歌词为“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歌》简洁而全面地概括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顺序与日期规律,为人们打开了解古代历法与民俗的大门。
历史沿革
发端于黄河中下游的二十四节气,在历经千年之后,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率先被编成歌谣形式的节气歌,先是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被艺术加工成苏州弹词《节气歌弹词》,又在20世纪20年代的江苏南京被编成《新历二十四节歌》,1947年前后在吕梁市被历书编辑提炼成经典版节气歌。
经典版节气歌最先发表在1947年至1949年晋绥、东北地区、北岳等解放区的历书上,紧接着在1950年1月9日的《人民日报》上与广大读者见面,后又被多个省份的多个年份历书转载,并从1971年起在《新华字典》中刊登,成为最广为人知的一首歌谣。
基本概述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将每个节气的简称按顺序编写而成的歌诀。前四句从每个节气中各取一个字,按次序组成歌诀,构成了整个节气歌的主体;后四句则总结了二十四个节气的时间规律:“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意指一年12个月中,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各节气在每年的到来时间较为固定,前后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说的是上半年的节气一般是在每月的6日和21日前后,下半年的节气是在每个月的8日、23日前后。这样简明扼要的表述,不仅方便记忆,也清晰地传达了节气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版本汇总
二十四节气歌作者的七个版本
薛琴访版本。搜索“薛琴访”,可看到简介为“物理学家、二十四节气歌作者”。1950年,《二十四节气歌》和署名薛琴访的《推行真正的农民日历——阳历》同时发表在《人民日报》,节气歌标题处并无署名,后人误认为作者也是薛琴访的可能性较大。这首节气歌10句70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年年如此不更变。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人人熟读节气歌,按时播种过丰年。”该节气歌因刊登媒体权威,时间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的3个月后,影响非常大,时隔多年,在多种出版物中还能看到只字未改的该版本节气歌。薛琴访(1910—1980)教授是四川蓬溪县槐花镇人,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先留校工作,后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地质大学任教,在光谱实验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赵却民版本。《天文·时间·历法》一书中说“为了便于记忆,中国天文学家赵却民教授将二十四个节气各取一个字,按顺序编成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百度集团上输入“赵却民、节气”关键词,可以看到相关文章。在“二十四节气网”上的《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意思》一文里,节气歌的作者也是赵却民。赵却民(1899—1982)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天文学家、天文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天文学教育开创者之一。1923年于长沙的雅礼大学理科本科毕业,1936年5月被录取到英国学习天文学。1941年8月,经陈遵妫介绍到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任教授,1947年9月成立天文系,赵却民任系主任。1952年10月,因院系调整,天文系并入南京大学,赵却民仍担任系主任。赵却民工作以教学为重,只发表过一篇论文《书经日食时代考》。后来进行中国历法研究,课题为“中国历法的沿革”。目前没有发现赵却民创作56字经典版节气歌的直接证据。
张心一版本。1929年前后出版的《国历之认识》一书中,有一篇“新历二十四节歌”,作者就是张心一。张心一(1897—1992)是永靖县人,中国农业统计学的奠基人。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学堂,大学期间立志学农,组织“新农会”,1925年毕业于美国衣阿华农学院畜牧系。192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1927—1929年,任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副教授,兼农业推广系主任。1929—1932年,任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统计处农业统计科长。在这期间,他把24个节气同阳历联系起来,每月固定上旬为一个节气,下旬为另一个节气,并编成《二十四节气歌》,32句224字,以指导农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农业计划处处长、农业部土地利用局副局长等职务。
李元芝版本。《纪念日史料》一书中,《四季歌》作者为李元芝,共44句220字,内容为:“立春阳气转,雨水润大田,树木芽萌动,小麦草绿垄间。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黄牛耕四野,锄地要抢先。清明节忙植树,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稳,小满地种完……小寒风雪聚,大寒到年关,总结工作好,雇主两喜欢,开展大生产,人民有吃穿,中国新民主,男女一齐干。”
古代劳动人民版本。有的书中节气歌作者是“我们的先祖”,有的书中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古人们还采用诗词的韵律,按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每节气取一个字,编成了七言绝句的节气歌。4句共28个字。”
无时间无作者版本。有的书中说“我省农村就广泛流传着”,有的辞典中也有“二十四节气”词条,提到节气歌时直接说“二十四节气歌作了简洁的概括”,还有的说“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然后直接列出56字版本。目前,相当多的出版物中出现节气歌时,都是直接拿来使用,几乎没有任何作者名字和创作时间的说明。
民国初期及之前的节气歌(传统节气歌)
对古人来说,专门针对二十四节气编一首节气歌,可能远没有针对某个节气编一首诗或歌谣更为重要。目前存世的把节气与歌谣相结合的农谚、诗词非常多,而成体系的、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组诗、歌谣却十分少见。
元代赵孟頫《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较为成体系,组诗以时令月份为序,如《二月》诗:“东风吹原野,地冻亦已消。早觉农事动,荷锄过相招……所冀岁有成,殷勤在今朝。”组诗词句里有个别节气名称,由于关注的重点不同,与节气歌相差较远。赵孟頫是湖州市(今浙江省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长期在北方为官,晚年归故里。
清早期刻本《时历纂》中有“一年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总括歌”,共24句160字,6字句和7字句混杂,内容为:“立春东风振陟,雨中獭雁(鹰)萌芽,惊开桃树仓鹰化,分玄雷电偏大……鸡乳征禽紧正当。”二十四节气名称在诗中“藏头”出现,且题目中突出了二十四节气,这首总括歌可以说是二十四节气歌的萌芽之一。这本书里有“时宪历”字样,不是为避乾隆的讳“历”字而改名的“时宪书”,可以判定为清早期刻本。
需要指出的是,清代乾隆年间,山东省临朐贡生马益著编写的《日用杂字》(俗称《庄农日用杂字》)曾在山东及中国各地,尤其是北方农村广泛流传。直到民国时期,仍与《楷体金文三字经》《百家姓》等书作为民间学堂的识字课本。该书对当时北方农村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有详细的描述,遗憾的是,书中的农时农事、勤俭持家等内容中并无二十四节气名称词句,也无节气歌谣。
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苏州市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新颖别致地用节气和戏剧名称编写一首《节气歌弹词》进行演唱,深受广大听众欢迎。这首弹词文辞典雅,巧嵌节气、戏名,而且与当时物候丝丝入扣,浑然一体,闻者无不叫绝。内容为:“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节时放风筝误,谷雨西厢好养蚕……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小寒高卧邯郸梦,一捧雪飘空交大寒。”
还有一首站在闺房怨妇视角写成的《节气歌》,约形成于明清时期,770余字,内容为:“立春雨水恨来迟,手托香腮滴泪珠。蓬松乌云减珠翠,撒拉着花鞋懒待提。紧闭杏桃全不语,病恹恹身子步难移。自惹情牵将谁怨,哑吃黄连苦自知。惊蛰春分杏花天胡同,脱去棉衣换夹单。身弱犹觉微风冷,谨闭纱窗怯春寒……清明谷雨百草生,丈夫立志求功名。一去求名三年正,到而今信不通……小寒大寒春将还,梅花香风透锦屏藤。冰心岂把芳心冷,守着松柏耐久寒。闭户不知春来也,日月时令记不全。愁锁眉尖将你盼,眼看着,斗柄回寅又是一年。”显然,这首诗传递的信息并不在“节气”上。
《永宁通书》中有《春夏秋冬歌》,5字一句,共24句,“立春正月节,雨水正月中,惊蛰二月节,春分二月中……”这一版本的节气歌比较简单,是简单的二十四节气顺序歌。
手抄本无名书籍,应为清末民初抄写,内有《便览一年农务》,约有上千字,里面有二十四节气内容,多为8字一句,“孟春令交立春雨水,初一元旦放开门炮杖,烧香吃年朝饭……仲春节气惊蛰春分,初二诸虫降地……对四真说利市话,壹年农务完备俱全。”
手抄本《庄农杂字》,应为清末民初抄写,4字一句,约有上千字,里面有二十四节气内容,“天地人才,日月星辰,山川河海,江湖树林……先论四季,后论庄农,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节谷雨,立夏前云,小满之后,芒种随跟……小寒大寒,四季已终,二十四气,按时相生,寒来暑往,川流不停……同道见者,勿笑勿哂,之乎者也,读此不用。”
手抄本无名书籍,应为清末民初抄写,12句96字,里面有二十四节气内容,“正月建寅立春雨水,二月建卯惊蛰春分,三月建辰清明谷雨……腊月建丑小寒大寒。”
1929年节气歌(升级版节气歌)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将阳历定为“国历”,将阴历(旧历)视为“废历”,并“特制国民历颁行各省,凡属国民,均应遵守”。10月9日,南京市政府议决《民间一律遵用阳历案》,饬令市公安局具体负责实施。10月28日和11月5日,市公安局两次召集各团体开会,讨论遵用阳历问题,“意见未能一致”。商界不赞同废除旧历的局面,令南京市当局意识到须借助政府的政治力量强制推行,“或可收效”。尽管当局及各地党政机关积极呼吁并推行国历,但1928年的旧历年仍然十分红火。这种状况给国民政府以强烈刺激:要真正废除旧历,必须采取政治强制手段。之后的1930年春节,北平市公安局就大肆抓捕胆敢违背政府禁令在春节期间缮写、张贴春联者。据统计,在内城捕获缮写春联者252名,外城151名;粘贴春联并燃放鞭炮者,内城396家,外城318家。
1928年底,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制定的庆祝元旦宣传要点中用通俗的语言,将这一原因作了明确说明:一是“国历是世界上最通行最进步的历法”;二是“旧历是一本阴阳五行的类书,迷信日程的令典”;三是改变北京政府的“正朔”,完成总理遗志,进行除旧布新的社会变革。
“废除旧历改用国历”的争议和官民冲突被一个刚从美国回国、时年30岁出头的张心一看在眼里,并记在心里,他心里默念:应该用一种让老百姓主动接受国历的好办法来推行新历法。资料显示,张心一1927年至1929年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任副教授,兼农业推广系主任。1929年,开始到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任职。在这期间,他把24个节气同阳历联系起来,每月固定上旬为一个节气,下旬为另一个节气,并编成“二十四节气歌”,以指导农业生产。
同一时期,另外两位可能是“经典版节气歌”的作者,薛琴访1928年至1929年在成都师范大学读预科,赵却民1928年1月到第6军(军长程潜)军需处审计股任上尉股员,5月因程潜反蒋被软禁,赵却民失业回家,9月到上海沪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直至1936年。由此可知,两人肯定不是“升级版节气歌”的作者,也不可能是“经典版节气歌”的作者(另述)。
由于时过境迁,当事人张心一已于1992年3月在北京逝世,具体细节难以掌握,只能做合理的推测:节气歌的创作时间就在1929年。1928年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国民政府刚刚成立,张心一也回国时间不长,正在大学任教。1929年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全社会讨论历法改革的氛围已经形成,况且节气歌最早出现在《国历之认识》这本书里,书中虽没有准确的印刷时间,但书里有1930年的节气时分表,按照常理,应在1929年底印刷发行完毕。如果事实真是这样,节气歌最晚应在1929年年底前完成创作。当时,张心一刚从金陵大学上调到立法院,《国历之认识》编辑部得知张心一的专业背景后,安排他完成节气歌创作,张心一凭借自己学术功底,一气呵成。
张心一的节气歌与之前的节气歌有着明显不同,开头便是“改用国历真方便,二十四节极好算。每月两节日期定,年年如此不变更。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不仅把24个节气全部镶嵌进去,还把节气在阳历中的准确日期提炼出来,使节气歌既有了“内容”,也有了在某个月内的“具体时间”。清代及以前因使用旧历,节气具体时间在历表中飘移不定,前后可差约1个月,所以说,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
1947年经典版节气歌“蓝本”
山西省吕梁市1947年的历书中,《二十四节气歌》共26句178字,内容为:“打罢春来消背阴,准备农具好春耕,雨水送粪加草料,惊蛰听得牛鞭响……霜降杀百草,一年农事了,立冬十日不封地,牛儿翻地加鞭跑……立春也许年前过,雨水一定在明年。”这本书的《二十四节气歌》前面,还有一首《记节气》的歌谣,共12句84字,内容为:“使用阳历真方便,二十四节不用算,前半年来六二三,后半年来八二三……春雨惊春连清谷,夏满夏芒暑相连,秋暑露秋寒又霜,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个挨住数,学会这个不费难。”四川省1948年历书中,节气歌与1930年时的基本一样,个别字句做了改动,如“每月两节有定期”“在上半年六廿一,在下半年八廿三”“立冬小雪农家闲,运米挑麦换银钱”等。
1948年,辽宁省《纪念日史料》中,《四季歌》的作者为李元芝,共44句220字,内容为:“立春阳气转,雨水润大田……小寒风雪聚,大寒到年关,总结工作好,雇主两喜欢,开展大生产,人民有吃穿,中国新民主,男女一齐干。”
1948年,冀中出版的历书中,《二十四节歌》共8句56字,内容均为:“立春雨水惊蛰苏,春分清明节谷雨入……立冬小雪连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无。”北岳行政公署农业处编辑的1949年历书,节气歌前4句变成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与现在的节气歌仅差两个字:当时为“二暑连”,现在为“暑相连”;当时取“处暑”中的“暑”,现在为“处”。而1947年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用的是“暑相连”。
东北书店印行的1949年历书中,节气歌分为《阳历节令歌》和《阴历节令歌》。《阳历节令歌》共24句168字,内容为:“一月小寒随大寒,拾粪打柴莫偷闲。立春雨水二月里,春节家家乐喧天……大雪冬至农事了,全家欢喜过新年。”《阴历节令歌》共24句120字,内容为:“立春春不暖,雨水冰还坚。惊蛰仍冻手,春分雪化完……小寒又大寒,转眼到来年。”
新华书店总店察哈尔省支店1947年4月再版的教材中,第一课就是《二十四节》,共有24句96字,内容为:“立春雨水,趁早送粪。惊蛰春分,栽蒜当紧。清明节谷雨,瓜豆快点。立夏小满,开渠防旱。芒种夏至,割麦种谷。小暑大暑,快把草锄。立秋处暑,种菜莫误。白露秋分,种麦打谷。寒露霜降,耕地翻土。立冬小雪,白菜出园。大雪冬至,拾粪当先。大寒小寒,杀猪过年。”
晋察冀新华书店1948年1月修订再版的教材中,第一课《二十四节》内容为:“立春雨水,计划订起。惊蛰春分,送粪耕地。清明谷雨,瓜豆快点。立夏小满,抓紧种棉。芒种夏至,割麦种谷。小暑大暑,遍地开锄。立秋处暑,种菜莫误。白露秋分,种麦打谷。寒露霜降,秋耕最好。立冬小雪,白菜入窑。大雪冬至,拾粪当先。大寒小寒,杀猪过年。”与1947年4月的比较后发现,偶数句中有6处不同。
华北新华书店总店1948年10月出版的教材中,《二十四节》成了第十二课,内容与1948年1月的完全相同。新华书店1949年12月出版的教材中,《二十四节》也是第十二课,内容也与1948年1月的相同。
1949年后二十四节气歌(升华版节气歌)
作为中国较早解放的东北地区,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资料室编辑的1950年历书中,节气歌与1949年东北书店印行的历书中一模一样,都为《阳历节令歌》和《阴历节令歌》两首。
河北省人民政府农业厅编的1950年历书中,《公历二十四节歌》风格与该省之前两年的有较大变化,与1949年东北版的十分相似,只是农事安排内容有所不同,“公历节气真好算,一月两节不改变。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一月小寒随大寒,积粪堆肥事在前。立春雨水二月天,农家开始整田园。三月惊蛰和春分,栽蒜种麦(大麦)好时间……大雪冬至十二月,庆祝春节万象新。”
新华书店总店1949年12月出版的1950年历书中,《节气口诀》共10句70字,“阳历节气最好算,按月两节不改变。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节日期安排定,旧法历书不必看。立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从1952年开始,整个20世纪50年代历书中的二十四节气歌变化不大,个别省份,尤其是南方省份根据自身需要,改编了一些内容。如福建省有“修船补网添农具,橄榄柚子都成熟”,江西省有“植树种竹接桃李,移栽宁麻种菜园”,广东省有“荔枝黄皮收成好,防洪抗旱不宜迟”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节气歌也与时俱进,增加了好多当时的时髦新词,如:“一月小寒接大寒,公社生产大发展,农林牧副渔齐跃进,工业农业翻加翻”“大雪冬至到新年,总结丰产好经验,农业生产党领导,八字宪法是关键”“寒露天气冷,忙把梯田修,山地变平地,保墒又保收”“大寒三九天,二十四节完,社员开大会,总结找经验”“一月小寒接大寒,胜利进入六二年,人民公社更巩固,欢度春节过新年”“正月小寒大寒连,学习毛著干劲添,思想革命学大寨,自力更生记心间”“十月寒露和霜降,各种作物齐登场,多卖余粮留储备,备战备荒为人民”“大雪冬至庆新喜,发展生产靠集体,公社兴旺人欢笑,感谢党和毛主席”。
山西人民出版社的《农业基础知识》,节气歌为14句104字和10句70字两个版本,前一版本顺序较乱,后一版本前4句28字不变,后6句为: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二十四节有先后,前后只差一两天。抓紧季节搞生产,过河跨江庆丰年!太原市教育局1973年翻印的教材中,《二十四节农事歌》为24句148字,“立春雨水二月天,积肥送粪到田间……过了小寒和大寒,总结经验庆丰年。”1979年部队小学的一本教材中,节气歌为10句70字版本,目的是“为了适应文化水平较低的战士学习文化的需要”。1984年,太原市教育局选编的农民识字课本,节气歌为12句85字,中间4句不变,前4句为“地球绕着太阳转,转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个月,二十四节分后先。”后4句为“常言节气不等人,抓紧季节莫迟缓。力争粮棉再丰产,誓为四化做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节气歌在各种书籍中继续出现,传统版和现代版均有。《二十四节气知识全书》中有两个版本,一为4句28字版本,一为26句182字版本:“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为一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节谷雨四月天……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套袋苹果管理的节气歌:“一月小寒又大寒,辞旧岁来迎新年,拉枝开角缓树势,学习科技冬不闲……”还有黑龙江省二十四节气歌:“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2018年中国农历》中,出现了两个版本的二十四节气歌,一为5字一句,共24句120字,“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小寒忙买卖办,大寒要过年”;一为7字一句,共24句148字,“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到,春分凤蝶总科舞花间……”遗憾的是,两首节气歌都没有标明出处或适宜何地,不过凭其中的“种粟”“打甸”“梅花”“中国樱桃”等字词可以看出,第一首应为东北地区,第二首应为江南地区。
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都有了切合时宜的节气歌
四川省流传着一首《节气百子歌》,“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时坟飘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每句以“子”结尾,描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和乐。
浙江、福建省等南方省份二十四节气歌的内容为:“立春梅花开得鲜,雨水红杏开满园,惊蛰响雷报春到,春分蝴蝶嘟嘟飞,清明节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香咪咪,立夏种田吃金团,小满养蚕好收蚕,芒种五谷要种齐……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末庆团圆。”
山西省临汾市节气歌有48句336字,“立春天冷地还冻,送粪备耕检查种。雨水天气逐渐长,动手做好青苗床……小寒腊月透骨寒,天降瑞雪兆丰年。大寒过了迎新年,畜圈菜窖防严寒。”山西省晋中市的节气歌有24句168字,“立春雨水二月间,顶凌压麦种大蒜。三月惊蛰又春分,整地保墒抓关键。四月清明节和谷雨,种瓜点豆又种棉……”
原平市(县级市)1959年《农民识字课本》中,节气歌内容为26句130字,“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日。立春修农具,雨水送完粪。惊蛰快耙地,春分早种麦。清明多栽树,谷雨点瓜豆。立夏种高粱,小满不种棉……白露卸南瓜,秋分收割忙。寒露收割过,霜降把地翻。立冬起白菜,小雪犁耙闲。大雪去打柴,冬至积肥忙。小寒到大寒,迎接过新年。”
辽宁省建平县《1962年气象农历》中的节气歌有三个版本,一个是24句120字,内容为:“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节芒种麦,谷雨种大田……”一个是48句240字版本:“打春阳气转,备换良种全。雨水忙生产,温床畦秧苗。惊蛰快整地,顶浆作畦田……”一个是每页月历边的节气歌,一月份为:“一月小寒接大寒,三九天气冻死狼,薯菜贮藏要做好,牲畜防寒须加强。”
节气歌不仅有地方版本,还有种植业、养殖业等行业版本。
中国北方暖温带地区盛产苹果,广大果农根据每月实际操作的经验编了果树生产节气歌,48句336字,“一月小寒又大寒,生产计划订周全,修剪技术先试点,不同品种细修剪。二月立春就雨水,药械肥料备齐全,成龄果树先修剪,幼树修剪三月完。三月惊蛰到春分,顶凌刨盘要紧跟,专人刮治腐烂病,灭菌清园贯常年……”
农户养牛节气歌,“立春雨水天气转,防止疫情来感染,全部打上预防针,牛舍消毒要安全。惊蛰春分雨水升,饲养管理不能松,不失时机抓春配,全配满怀是目标……”农户养羊节气歌,“一月小寒再大寒,放牧补饲加喂盐。避免拥挤饮温水,妊娠母羊防流产。二月立春雨水升,全省迎来产羔期,羊舍场地严消毒,接产保羔早准备……”农户养猪节气歌,“一月计划订周全,猪场治理是开端。防寒工作不能忘,猪群稳定最关键。二月立春阳气升,病菌疫情易流行。严格消毒打好针,科学管理有保证……”农户养鸡节气歌,“一月天气小大寒,全年计划做周全。规模养鸡大发展,科技兴牧迎新年。二月立春天气暖,孵化鸡苗好时间。控好温度是关键,鸡舍消毒要安全……”农户养兔节气歌,“立春雨水天转暖,防止疫病来感染。全部打上预防针,兔舍消毒要安全。惊蛰春分雨水升,兔子营养要加强。科学计划抓春配,一年生产五六窝……”农户养蜂节气歌,“一月里来小大寒,箱外观察是关键。打扫场地掏死蜂,确保越冬是重点。二月里来春风暖,工蜂排泄王产卵,蜂具消毒防空飞,冷暖分区春繁好……”
近几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新城疫等疫情较为突出,为此,有人专门针对以上疫情编写了“农户养殖防疫节气歌”,“立春雨水天转暖,畜禽防疫要开展,增膘复壮是关键,确保畜禽大发展。惊蛰冰化春分到,鸡猪防疫要抓早,强制免疫全搞完,繁育改良紧相连……小寒大寒又一年,总结防控好经验,规模养殖树典范,来年目标早实现。”
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息息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区,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天气寒冷,干燥少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湿润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表现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气候要素主要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雨热同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优越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在此诞生了农耕文明,二十四节气也是起源于该地区。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节气不仅指导农事,也指导人的生活,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每个节气对应的是中国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例如:“立春”表示春天就要来到,湖南人民以民俗活动“击鼓喊春”迎接立春,而在这一天,北方的习俗是要吃春饼,意喻“咬春”。在学术界,有学者研究认为,“二十四节气”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系主任郑大伟表示,商朝的甲骨文中有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等表述。根据这些记载可以推断,在夏商时期已经有了四个节气,主要是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经过进一步发展完善,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最早记载于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在刘彻太初元年颁行的《太初历》中,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汉代以后,中国的官时和民时的观念都受到“二十四节气”的约束,统治阶级把它当作礼制规范向天下推行。每当重要的节气来临,皇帝亲自举行农耕示范仪式,表示启动中国的农耕生产。“二十四节气”至今已有超过2100年的历史,甚至在当今科技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二十四节气”仍然是中华民族按气候作息最具民族特色、最富文化底蕴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不只是在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才大放异彩,早在古代就已经被朝鲜、日本等其他国家接受,结合其国家实际情况与民族文化后沿用至今。
节气含义
立春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故名立春。该时太阳位于黄经315°。立春,也喻意春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立春,俗称打春,标志着一年春季的开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头一个节气,时间约在春节前后。早先年民间于立春日要举行迎春花神活动的。春神相传叫句芒,人面鸟身,主春事。古代“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可见迎春神是一项比较古老的节俗活动。
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了黄经33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二字便由此而来。
雨水的三候分别为:一候獭祭鱼、二候雁北归,三候草木萌动。溪流中,经过一个冬季的蛰伏,水里的鱼儿不再负冰前行,水獭亚科也爬出冰窟窿,把捕捉到的鱼摆成一排,陈列在岸边,如同祭祀一般;在空中,大雁享受南方冬季的暖阳后,飞回北方;大地上,草木在喝饱了雨水后,黄绿色的嫩芽开始萌发。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大地上的积雪和河流中的冰凌开始融化,降水逐渐增多,空气也慢慢变得温润起来。在降水形式上,各地降水以“润物细无声”的小雨为主,降雪开始减少;在降水总量上,相较立春,雨水时节中国平均降水量增加了21%;在气温上,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升至0℃以上,黄淮平原日均气温达到3℃左右。
惊蛰
惊蛰,在二十四节气中排行第三。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345°,一般为每年公历的3月5日、6日或7日。惊蛰又名“启蛰”,西汉时,人们为了避开刘启的名讳,改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分为三候,是个有色有声的时节。初候“桃始华”。桃花鼓蕾,含苞待放,“初桃丽新采,照地吐其芳”,桃枝间开始缀上点点红粉妆,染上淡淡桃花香。二候“仓庚鸣”。黑枕黄鹂即为黄鹂,也被称为“告春鸟”,“春日载阳,有鸣仓庚”,黄鹂叫声婉转清脆,最早感知到春天来到的气息,迎着融融春光,在枝间尽情地鸣叫。三候“鹰化为鸠”。鹰开始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鸽科渐渐多了起来,鸣叫求偶,被古人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
春分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壬,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20日或3月21日交节。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接着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
春分节气的特点:
1、昼夜平分
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所以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时长都是一样的,白天喝黑夜都是12个小时,这种状况一年中只有春分和秋分会出现。
2、季节平分
春分名字的来源还有一个缘由是因为它平分了春季,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值春季三个月的中间,刚好将春季一分为二。
3、雨水充足
春分一到,各地降雨量明显增多,中国多地的气温已经超过10度,这是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温度。春分节气后,气候温柔,雨水充足,阳光明媚,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所以春分还是是农耕的重要季节。
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春时节的正式开始。清明节与除、盂、九三节并称中国传统节日四大祭祖节日,有禁火、扫墓、踏青、蹴鞠、插柳等风俗活动。
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谷雨
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意味着春将尽,夏将至,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在每年的4月19日至21日,当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便为谷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中国明代介绍栽培植物的著作《二如亭群芳谱》中有记载:“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将“谷”和“雨”联系起来,蕴涵着“雨生百谷”之意,反映了谷雨的农业气候意义。
谷雨时节气温升高加快,降雨量增加。此时,光照充足,对水稻玉米,尤其是棉花的种植和生长较为有利。中国古人将谷雨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意思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布谷鸟提醒人们播种,戴胜落在桑树上。
立夏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立夏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的到来,宣告春天结束,也预示着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立夏过后,各地气温明显升高,降雨量增多,农作物长势旺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道:“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有“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道:“立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立夏有三候:“一候华北蝼蛄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初夏时节,天气逐渐炎热,青蛙开始聒噪着迎接夏日的到来,蚯蚓也忙着翻松泥土,瓜果藤蔓和各类食用野菜也都争相出土、日日攀长。这三个物候现象显示出,进入夏季,气温大幅度升高,动植物进入了旺盛的“夏长”时期。
小满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斗指甲,太阳达黄经60°,于每年公历5月20—22日交节。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小满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另有解释是指北方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只是小满,还未完全饱满。
南方地区:小满节气期间,中国南方地区一般会降雨多、雨量大。由于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黄赤交角处的华南一带交汇,这时华南地区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正如民谚云“小满,江河渐满”。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了,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对于长江以南地区来说,小满节气期间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满”,是指雨水之盈,小满时节雨量大,江河至此小得盈满。
北方地区: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小满的降雨量很小或无雨,并不如温度的上升更令人印象深刻。小满节气,往往是北方地区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日照时间最长的时期。加热北方的干空气比加热南方的湿空气要容易得多,所以小满时,北方一些地方的气温很容易异军突起,上升得很快,与南方的温差进一步缩小。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在北方流传这样的说法,小满名称是因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因此叫做“小满”。
芒种
每年6月5日至7日,太阳到达黄经75°时,是芒种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直接指导农事活动的节气。天气渐热、白昼渐长,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因谐音“忙种”而得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端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是“三夏”的农忙高潮,“三夏”农忙即忙于夏收、夏种和夏管。“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就是这个忙碌时节的写照。芒种在小满和夏至之间,是处在转折期的节气。长其夏至,短其冬至,芒种期间,太阳将逐日靠近它在北半球运行轨迹的最北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日子就要到了。
芒种有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这三候都与春夏交替,夏季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有关。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感受到日渐炎热的天气,便破壳生出。随着春季繁殖期的过去,伯劳鸟的益鸟慢慢长大,纷纷出巢“狩猎”,大声鸣叫。活跃了整个春天的Mocking Bird,慢慢停止了鸣叫,随春天一起渐渐远去。
夏至
每年6月21日至22日,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来到夏至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古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正午时太阳高度最高,北半球受到的太阳辐射为全年最多。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气温显著升高,鹿角开始脱落,树上的大黑蝉开始鸣叫。有一种植物在夏季中期即夏至开始生长,故名为“半夏”。雨热共季。夏至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强对流天气多发。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淮流域仍然处在梅雨季节。虽然高温高湿让人感到不适,但对作物生长有利。
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每年公历7月7日至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却没有达到极致。小暑的标志是出梅,然后入伏。小暑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写蟋蟀科随着季节变化逐渐从户外迁居到室内生活:“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前后。小暑三候为: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一候温风至”,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二候蟋蟀居宇”,五日后,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三候鹰始鸷”,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大暑
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迎来第十二个节气——大暑,这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大暑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气温最高、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大暑节气,高温酷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是万物狂长的时节。
大暑三候为: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每到大暑时节,由于气温偏高又有雨水,细菌容易滋生,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到了夜晚,经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寻找食物。另外,土壤高温潮湿,很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大雨时行”是说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意味着夏去秋来,秋天的开始。立秋时节气温逐渐下降,秋风渐起,秋雨频繁,农作物开始成熟。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立秋后中国多地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候白露生。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时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也感受到秋意,太阳光已成强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鸣叫得更加响亮、凄切。
处暑
公历每年8月22日至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为处暑之始。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这时,三伏天气已过或是接近尾声。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古人称鹰为义禽,秋气肃杀,鹰感其气而开始大量捕猎鸟类,食前必先陈列祭祀之。二候“天地始肃”,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三候“禾乃登”,禾是黍、稷、稻、梁等农作物的总称,“登”引申为谷物成熟。《月令七十二集解》中记载:“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日消,暑气渐退。
白露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此日开始,冷空气“转守为攻”,白昼让-皮埃尔·尚热,但傍晚后气温很快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
白露三候为:一候鸿雁来。鸿为大,雁为小,两种鸟二月北飞,八月南飞。民谚有云:“白露秋风夜,雁南飞一行。”二候玄鸟归。燕科即燕子,白露时节开始集体朝南迁徙,寻找过冬的乐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玄鸟解见春分,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三候群鸟养羞。“羞”同“馐”,是美食。“玄武藏木荫,萤火虫还养羞”,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秋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秋分是中国古代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自今日起,白昼渐短,黑夜渐长。
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而不再打雷了,呼应半年前春分时节的“雷乃发声”,从鸣响的震惊,回归收声的安静,节气里的物候有来自去。二候“蛰虫坯户”。秋分到了,天气转寒,蛰伏的小虫就开始往虫穴里钻,还会用细沙土把自己的洞口封住以避寒,陪伴我们一路走过春夏的那些鸟类与昆虫,在秋之寒意里,寻找温暖的去处。三候“水始涸”。从秋分开始,天气会慢慢变得干燥,降水量逐渐减少,河流湖泊也逐渐变得枯涸起来,明媚小溪、鱼翔浅底的生动见不到了,只是那浅浅的水,安静地隐在枯萎的草茎间,倒映着天空的干净,八方安顿,四面停匀,大地上的一切都被调和到刚刚好。
寒露
寒露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95°,一般在每年公历10月7日至9日。随着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地面接收到的太阳热量不断减少,气温继续下降,露水变得更冷,快要凝结成霜,故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的记载。寒露与白露的“露”字是水汽凝结之意,但与白露相比,寒露时的气温更低,故有“露水先白而后寒”一说。
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意为时至寒露,鸿雁在空中列队南飞越冬,古人有先到为主、后至为宾的说法,从白露时节开始南迁的鸿雁,到了寒露时节就已经是最后一批了,而到南方的时间也晚于白露时节迁徙的鸿雁,故称为“宾”;天气渐寒,雀鸟没了踪影,海边却出现很多外壳颜色及条纹与雀鸟相似的丽文蛤,古人看到便以为是雀鸟所变;深秋时节,百花逐渐凋零,但秋菊却开始盛开。
霜降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预示着冬天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霜降通常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此时,夜间气温可至0℃左右,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成白色的疏松冰晶,则为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这样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也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露水凝结成霜。
霜降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一候豺乃祭兽,意为豺狼等动物为了过冬开始大量捕获并储存猎物,吃不完的食物堆放在那里,就像是在“祭兽”。而这则是人们的一种臆断,在人们看来,仿佛具有了感恩上苍馈赠祭礼的仪式感。二候草木黄落,“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一派百草尽枯、秋叶翩飞的景象,枯黄的树叶落地化为泥土的养料,为了下一个春季提供滋养。三候蜇虫咸俯,意为蜂蝶不见踪迹,蜇虫无声,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愿外出,逐渐进入冬眠的状态。生命轮回,为来年的新生做准备。
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于每年公历11月7日至8日之间交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立冬后,气候由少雨干燥的秋季气候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时,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雉指环颈雉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红原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误以为是雉在立冬后便变成了大蛤。
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冬季第二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此时,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大雪
每年12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便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大雪节气是干支历亥月的结束以及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顾名思义,临近大雪节气,天气愈发寒冷,降雪可能性更大。
大雪时节,人们会明显感到气温变低、白昼缩短。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中国不少地区会出现降温、大风天气过程,最低温度降到0℃以下。
冬至
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冬至的“至”指的是极致,自此起,太阳在南半球触底后转而北归,气温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同时,这一天也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既是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冬至分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蚯蚓阴曲阳伸,冬至阴至极,所以蚯蚓感阴而蜷缩起来;麋和鹿虽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角后生,所以为阴,冬至阴至极而衰,麋感阴气衰退而解角;冬至后阳光回归,泉水内部能在封冻的冰层下面隔绝空气中的严寒,但阳光确能透过冰层给内部泉水带来热能,所以泉水能在冰封之下温润流淌。
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隆冬“三九”基本上处于小寒节气内,正所谓“天寒地冻北风吹,小寒时处二三九”,因此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
中国古人将小寒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小寒节气时虽然温度低,但阳气已经开始生发,大雁顺阴阳而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它们感知到阳气的生发,开始筑巢。“雉雊”的“雊”为鸣叫的意思,意为环颈雉感知到了阳气的滋长开始发出鸣叫。小寒虽然寒冷,但美不胜收的“二十番花信风”就是从小寒时节的一朵梅花开始的。小寒节气的花信风为: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培水仙。三种花在小寒时节相继开放。
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月20至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一过,四季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解释道:“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节气接近春节,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
大寒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意思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鹰隼之类的鸟,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大寒节气的花信风为:一候沈丁花、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意义影响
《二十四节气歌》简洁而全面地概括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顺序与日期规律,宛如一把钥匙,为人们打开了解古代历法与民俗的大门。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体系,更是一套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活与民俗系统。
参考资料
二十四节气歌.兵团日报.2025-07-15
古诗词记录的二十四节气.光明网.2025-07-15
二十四节气歌形成时间及流变路径初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5-07-14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新浪网.2025-07-16
二十四节气为何被称为“第五大发明”.人民网.2025-07-16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中国传统文化名扬海外.北京周报.2025-07-16
今日立春丨立春的由来与习俗.澎湃新闻.2025-07-16
二十四节气专题.中国气象局.2025-07-16
二十四节气·惊蛰.中国气象局.2025-07-16
二十四节气丨春分节气的特点及习俗.北京日报.2025-07-16
清明节丨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澎湃新闻.2025-07-16
二十四节气专题.中国气象局.2025-07-16
二十四节气·立夏.中国气象局.2025-07-16
小满节气到!民间祭车神、吃野菜.百家号.2025-07-16
二十四节气·芒种.中国气象局.2025-07-16
二十四节气·夏至-中国气象网.中国气象局.2025-07-16
二十四节气·小暑.中国气象局.2025-07-16
二十四节气·大暑.中国气象局.2025-07-16
二十四节气专题.中国气象局.2025-07-16
二十四节气·处暑.中国气象局.2025-07-16
二十四节气·白露.中国气象局.2025-07-16
二十四节气·秋分.中国气象局.2025-07-16
二十四节气·寒露.中国气象局.2025-07-16
二十四节气·霜降.中国气象局.2025-07-16
二十四节气·立冬.中国气象局.2025-07-16
二十四节气专题.中国气象局.2025-07-16
大雪.中国气象局.2025-07-16
二十四节气·冬至.中国气象局.2025-07-16
二十四节气·小寒.中国气象局.2025-07-16
二十四节气专题.中国气象局.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