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建始丝弦锣鼓

建始丝弦锣鼓

建始丝弦锣鼓,又称“北乡锣鼓”,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代表土家族文化的“交响乐”。

形成与发展

起源

建始丝弦锣鼓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从“薅草锣鼓”中独立出来的“干牌子”,与民间音调结合形成“耍锣鼓”。随后,曲牌体戏曲音乐融入建始,产生了新的“鼓吹乐”形式。最后,板腔体戏剧音乐的加入,与之前的“鼓吹乐”相结合,最终形成了现今的“丝弦锣鼓”。

文化背景

建始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自古被称为“楚蜀咽喉”,是连接荆楚与巴蜀的重要通道。该县历史悠久,自晋朝建县以来,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清代同治年间县志记载,当地地形复杂,资源贫乏。尽管如此,生活在当地的各族人民以其乐观的生活态度、勤劳朴实的性格以及包容开放的心态,吸收并融合了来自荆楚、巴蜀和本地区的多种文化,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

收录与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对建始丝弦锣鼓的保护。1957年,湖北省人民艺术剧院和湖北省歌舞剧院派遣专家前往建始县采集相关信息。1960年代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县歌舞团邀请尹明河等艺人传授技艺。湖北省歌舞团也曾派人学习。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锣鼓一度被禁,但在偏远村庄仍有活动。1981年起,国家开展“十大集成”项目,建始丝弦锣鼓得到系统的发掘、收集和整理。1985年,《建始民族民间吹打乐·丝弦锣鼓》资料册子由县民委出资印刷。1997年,中央民族大学毛继增教授访问建始。2000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制定民族文化研究规划,推动相关书籍的出版。2001年,《建始丝弦锣鼓》一书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发行。

名称由来

建始丝弦锣鼓这一名称看似不合常理,但实际上包含了多种音乐元素和表现形式。其中包括纯锣鼓乐、曲牌体鼓吹乐以及唢呐独奏曲牌。此外,还包括了后来引入的戏曲音乐,如《弋阳腔》《梆子》和《搜孤》。这些不同的音乐类型在演奏中有时混为一体,有时则分开演奏。因此,艺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同时教授这两种类型的曲牌,社会上普遍将其统称为“丝弦锣鼓”。

传承

代表艺人

第一代艺人李世高,曾在戏班担任琴师,晚年回乡传授技艺。第二代艺人李德福等人,技艺精湛,被称为“老三娃”。第三代艺人汤维兴等人,改进了本地的单钹锣鼓,使之变为夹钹锣鼓。第四代艺人尹明河和肖茂荣,均跟随汤维兴学习,尹明河曾被多家文艺团体聘为教师,肖茂荣则参与了多项演出,并被收录于《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第五代艺人肖远游,师从尹明河,培养了近400名学生。第六代至第八代艺人虽未详细提及,但他们的贡献同样重要。

传承方式

建始丝弦锣鼓的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授方式进行。乐音用“当、啷、罗”三字表示,噪音用“转、切、冬、不、龙、可、大”七字表示。少数艺人能够使用工尺谱,但通常不用于教学。学习者需要选定师傅,书写“投师帖”,并举行拜师仪式,学习期为三年。

学习方法

学习者通常组成7人以上的团队,居住地点较近。学习期间,学员随师傅外出演出,由东家提供伙食,报酬按照一定比例分配。汤维兴晚年开设学堂,采用交粮授课的方式。

表演

活动范围

建始丝弦锣鼓的活动范围最初局限于建始长梁及其周边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力逐渐扩大,不仅覆盖整个建始县,还延伸至邻近的重庆市巫山、奉节县等地。

专业团体

专业文艺工作者不断对建始丝弦锣鼓进行加工和改造,使其登上各级舞台。多个作品在省级乃至全国比赛中获奖,展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价值

建始丝弦锣鼓的独特性和可利用性决定了其价值。其独特性源于建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人文环境。这种多样性体现在建始丝弦锣鼓的形成和发展中。

当前状况

截至调查,建始丝弦锣鼓班队遍布全县,总数超过100个,从业人员接近2000人,年演出场次约为3500场。长梁乡拥有65个班队,从业人员1256人。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建始丝弦锣鼓的实用性正在缩小。目前,其主要用于丧葬活动,可能导致某些曲目的失传。

参考资料

建始丝弦锣鼓.建始丝弦锣鼓.2024-11-11

建始丝弦锣鼓传承人杨国林毕生“弦”为伍,躬耕六十年.建始丝弦锣鼓传承人杨国林毕生“弦”为伍,躬耕六十年.2024-11-11

【耕读路上】探索建始丝弦锣鼓传承之路.人民网.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