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柞伯簋

柞伯簋

柞伯,青铜盛食器,是西周早期的一件文物,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1993年,柞伯簋在河南省平顶山市滍阳岭应国墓地242号墓出土,其铭文表明作器者是柞伯,故名柞伯簋。柞伯簋通高16.5厘米,连耳通宽24厘米,口径17厘米,支座高6.3厘米,支底直径13.4厘米,重2.15千克,容量1.7升。其外观为圆形敞口,斜方唇,短颈内束,浅腹,腹外鼓且略下垂,腹部一对龙首形耳,耳上端位于颈部,下端位于下腹部,耳下垂珥,矮圈足略外撇,内附接一喇叭形支座。

柞伯簋内底部铸有8行共74字铭文,记录了姬钊在周都举行大射礼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西周时期的贵族教育制度,为研究中国古代的射礼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出土发掘

1993年,柞伯簋在河南省平顶山市滍阳岭应国墓地242号墓出土。

文物特征

规格尺寸

柞伯簋通高16.5厘米,连耳通宽24厘米,口径17厘米,支座高6.3厘米,支底直径13.4厘米,重2.15千克,容量1.7升。

外形设计

柞伯簋为圆形敞口,斜方唇,短颈内束,浅腹,腹外鼓且略下垂,腹部一对龙首形耳,耳上端位于颈部,下端位于下腹部,耳下垂珥,矮圈足略外撇,内附接一喇叭形支座。颈部饰两组共八个以细雷纹为地纹的夔龙纹,每组的四个夔龙纹各以一浮雕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为中心,分列两侧,位于同一侧的夔龙纹前后相从,皆面相兽首。腹部饰两组以细雷纹为地纹的凸目兽面纹,且在每组纹样的左右两侧配以两个相对称的夔龙纹。耳上端饰龙首,下部两侧饰阴线“C”形卷云纹,整耳作龙口吐长舌向下内弯曲状。圈足上饰凸目斜角云纹,喇叭形支座为素面。

材料工艺

簋体与支座锈色迥然不同,是因为簋体与支座的铜材质地有较大差异。发掘者推测该铜簋是预先铸成喇叭形支座,也可能是将铜觚(一种酒器)截去圈足加工而成,然后使用某种工艺使之与簋体铸接成一体。二者的衔接处以四个明显的四瓣花蒂形凸钉作为加强筋。

铜器铭文

文物命名

柞伯簋内底部铸有8行共74字铭文,铭文表明作器者是柞伯,故名柞伯簋。

铭文释读

释读一

隹(惟)八月辰(晨)才(在)庚申,王大射

才(在)周。王令(命)南宫 (率)王多

士,师 父 (率)小臣。王徲(遟)

赤金十反(钣)。王曰:“小子、小臣,

敬又(有) (贤),隻(获)则取。”柞白(伯)十

爯(称)弓無(无)灋(废)矢,王则畀柞

白(伯)赤金十反(钣),诞易(赐) 见。

柞白(伯)用乍(作)周公宝尊彝。

释读一参考资料:

释读二

惟八月晨①在庚申,王大射在周②。王命南宫率王多士,师父率小臣。王迟赤金十。王曰:“小子、小臣,敬友!又获则取。”柞伯十称弓无废矢。王则柞伯赤金十钣,诞赐柷柬(从申)。柞伯用作周公宝尊彝。

释读三

惟八月辰在庚申,王大射在周。王命南宫率王多士,师父率小臣。王迟赤金十钣,王曰:“小子,小臣,敬有决,获则取。”柞伯十称弓,无废矢,王则畀柞伯赤金十钣,遂锡柷虎③,柞伯用作周公宝尊彝。

释读四

唯八月辰在庚申,王大射在周。王命南宫率王多士,师父率小臣。王迟赤金十钣。王曰:“小子、小臣,敬有叉,获则取。”柞伯十称弓,无废矢。王则畀柞伯赤金十钣,止(从彳)锡兄(从禾)见。柞伯用作周公宝尊彝。

铭文考释

①晨:原文为“辰”。辰即晨,指晨时。较为隆重的祭祀、封赏、射礼等礼仪活动,大多数在晨时开始。

②王大射在周:“王”指周王,以姬钊为宜。“大射”即较大规模的射礼。“周”即丰镐遗址

③遂锡柷虎:《吕氏春秋·仲夏纪》:“饬钟柷敔”,高诱注:“柷如漆桶,中有木椎,左右击以节乐;敔,木虎,脊上有鉏铻,以杖擽之以止乐。”“柷虎”就是柷敔。大射必奏乐。因此,王在赐柞伯赤金十钣之外,又以现场的乐器赏赐给他。

铭文大意

铭文大意是说,在八月庚申日这天早晨,周王在首都镐京举行大射礼。参加比赛的人员分成两个小组:周王命南宫率领王子弟中得爵之士,师父率领王臣。周王拿出十块板材作为奖品。周王说道:“小子、小臣,你们要谨慎谦恭地进行比赛,射中靶子较多的人可以得到这十块红铜板。”结果,柞伯十发十中,成绩优秀,周王便把奖品给了他,并且又顺便赐给他其它两件乐器。柞伯为纪念这一殊荣,特用周王赏赐的这些红铜为原料,铸造了用来祭祀周公的铜簋。

铭文研究

年代国别

柞伯簋的制作年代在西周宋康王时期。柞伯簋的形制与康王时期的臣谏簋、姬瑕时期的过伯簋、辨簋的较为接近。所饰兽面纹被称为纹,是商末周初铜器上的常见纹饰。铭文字体属西周早期金文习见的“波体”,尤其近似于大盂鼎铭,其铭文中“辰在庚申”的记日记时方式同于康王时期的大盂鼎、宜侯簋及昭王时期的令方彝等铭文,作为人称的南宫见于成康时期的保侃母簋,还有康王时期的中方鼎、中等铭文。这些器物的时代均比较接近,皆在成康时期,所以出现在不同器铭上的南宫市与《尚书·顾命》中赵构即位时的南宫毛当是同一个人。

器主为柞伯,柞应是文献中的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云:“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也。”胙是周公某一庶子的封地。铭文末尾“作周公宝尊彝”印证了这一点。胙国的地望,文献记载在今延津县。柞伯簋是胙国铜器,却随葬在应国墓地,当是此簋作为礼物送给应国贵族,及M242墓主人的。应国和胙国同是姬姓国,在西周早期两国的关系应较为亲密。

大射礼

柞伯簋的铭文记录了姬钊在周都举行大射礼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西周时期的贵族教育制度。每年定期举行的大射礼大都在春秋两季举行。柞伯簋记载八月举行大射礼,与静簋所记相同,两者记录的射礼是周天子每年定期于秋季举行的大射礼,即“秋射”。射礼的形式大致分为射牲和射侯,其射中者可称为“获”。射侯是一种射艺比赛,文献称“礼射”。除天子巡狩四方而临时举行的某些射礼外,射侯的地点一般设在学校。其中由天子或诸侯举行的大射礼一般在贵族大学的射宫(或称射庐)内举行。

举行射礼的目的大约有四种:一是鼓励倡导演练射技以备狩猎与战争。二是天子在大祭之前挑选参与祭祀的人。三是周天子与诸侯加强联系、联络感情的手段之一。四是对贵族大学以及乡学学生所学射艺水平的检阅与考核,及文献记载的“视学”。

柞伯簋铭文中记载的这次大射礼的主持人是周王(“王大射在周”),但周王本人并没有参与比赛。而有些青铜器的铭文就记载周王亲自参与比赛,看来周王有时候仅仅主持比赛,有时候也会亲自参与比赛。

柞伯簋铭文中的“王大射在周”一句。古代有四种礼射:第一种是大射,即君臣想与习射;第二钟是宾射,天子、诸侯来朝之宾而与之射,也叫做飨射;第三种是燕射,天子、诸侯燕其臣子或四方之宾,大夫、士燕其宾客,因而行射;第四种是乡射,指州长与其众庶在州序习射。

文物鉴赏

柞伯簋造型别致,敞口、卷沿、束颈、垂腹、斜直矮圈足并配以喇叭形支座的造型,在已发现的商周铜簋中绝无仅有。簋体制作精细,装饰纹样布局合理,对称庄重,主体为纤细的凸线,又用细如发丝的雷纹衬地,线条自然流畅,轻盈飘逸。铭文字体秀丽而又不显孱弱,布局紧凑却又不显拘谨,堪称早期书法珍品。

柞伯簋的铭文是一篇十分优秀的记叙文,短短七十四字,阐明了“大射礼”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物、事件经过和结尾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层次分明,有条不紊。更重要的是,它为研究中国古代的射礼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历史价值

截至2019年9月,柞伯簋是考古发现的中国历史上关于竞技比赛的最早的一座“奖杯”,再现了西周时期姬钊举行大射礼,柞伯射箭夺冠并用周康王奖励给他的铜料铸造一座青铜簋以作纪念的历史事件。柞伯簋彰显了河南省在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历史上的重要性。

保护与收藏

馆藏信息

柞伯簋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展览历史

相关影视

相关事件

2025年5月18日,人民日报简要介绍了柞伯簋的信息。

参考资料

柞伯簋.河南博物院.2025-05-18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免费开放.河南省人民政府.2025-05-19

30秒|3000年前的奖杯长啥样?来川博看柞伯铜簋.今日头条.2025-05-19

“竞出东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特展”.四川省文物局.2025-05-19

央视携手河南博物院,将“青铜时代”推向海外.河南博物院.2025-05-19

中原藏珍(宝贝的灵感)276—柞伯簋.河南博物院.2025-05-19

【#河南博物院里藏有....新浪微博.202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