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兹哥翼龙
哈特兹哥翼龙(Hatzegopteryx),是一种大型神龙翼龙科动物,是超越风神翼龙的最大飞行动物。生存于距今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的欧洲,其化石发现于罗马尼亚中部的特兰西瓦尼亚哈特兹哥盆地。模式种是H. thambema,中文名为怪物哈特兹哥翼龙。
哈特兹哥翼龙翼展超过11m,体型较大、较壮实。其脑袋的长度足有3m,最宽处达到0.5m,脑袋前面尖后面宽,前端是巨大而坚硬的角质喙,脑袋上很可能有一个向上凸起的头冠,能够附着大量肌肉。哈特兹哥翼龙的嘴里没有牙齿,眼睛相对脑袋较小。其下颌巨大,颌关节有独特的沟槽。当哈特兹哥翼龙的颈椎骨化石被发现后,古生物学家发现这些颈椎骨又宽又短,由此推断其脖子粗壮有力。哈特兹哥翼龙前爪上的第五指极度加长,与后肢连上坚韧的翼膜,形成可以飞行用的双翼。其前肢特别强壮。
哈特兹哥翼龙大部分时间在空中滑翔。其为了能够从地面上起飞,使用“连蹦带跳”的起飞方法。哈特兹哥翼龙是纯粹的肉食性动物,其他小型的恐龙是其食物来源。
名称由来
哈特兹哥翼龙因主要分布于哈特兹哥盆地,而得名。模式种是H. thambema,属名意为“哈提格的翼”,种名在希腊文意为“怪物”,意指哈特兹哥翼龙的巨大体型。
物种学史
哈特兹哥翼龙生存于距今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的欧洲,当时的欧洲与今天完全不同。白垩纪末期的地平线比今天高得多,海水淹没了欧洲大片的低地,将原本相连的大陆分割成一座座被海洋包围的岛屿,各种恐龙就生活在这些岛屿上。岛屿的面积有限,食物也相对稀少,所以恐龙们的体形纷纷变小,这种现象被称为“岛屿矮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发现了巨型翼龙——哈特兹哥翼龙,其隶属于神龙翼龙科。
形态特征
哈特兹哥翼龙翼展超过11m,体型较大、较壮实,其超越风神翼龙属成为最大的飞行动物。其脑袋的长度,超过了目前发现的所有恐龙,足有3m,最宽处达到0.5m,脑袋前面尖后面宽,前端是巨大而坚硬的角质喙,脑袋上很可能有一个向上凸起的头冠,能够附着大量肌肉。哈特兹哥翼龙的嘴里没有牙齿,眼睛相对脑袋较小,但视力非常好。其下颌巨大,颌关节有独特的沟槽,使得可以将嘴巴张得更开,颌关节较类似无齿翼龙属。
哈特兹哥翼龙的化石并不完整,古生物学家在修复它的时候参考了其他翼龙。当哈特兹哥翼龙的颈椎骨化石被发现后,古生物学家发现这些颈椎骨又宽又短,由此推断其脖子粗壮有力,完全不同于其他翼龙又细又长的颈椎骨。
哈特兹哥翼龙前爪上的第五指极度加长,与后肢连上坚韧的翼膜,形成可以飞行用的双翼。其前肢特别强壮,集中了身上四分之一的肌肉,所以可以拍打双翼。
分布范围
哈特兹哥翼龙分布于欧洲,其化石发现于罗马尼亚中部的特兰西瓦尼亚哈特兹哥盆地。
生活习性
飞行
哈特兹哥翼龙飞行靠的是翅膀,大部分时间在空中滑翔。哈特兹哥翼龙为了能够从地面上起飞,使用“连蹦带跳”的起飞方法,先尽全力向前奔跑,当速度足够快的时候用力一跳,同时展开宽大的双翼,这个时候只要用力拍打双翼就能够顺利升空。
食性
哈特兹哥翼龙为欧洲岛屿较凶猛的掠食动物,是纯粹的肉食性动物,其他小型的恐龙是其食物的来源。哈特兹哥翼龙会在岛屿上空盘旋,用双眼寻找猎物。当发现目标之后,哈特兹哥翼龙会从天而降,发起突然袭击。如果猎物较小,会直接叼起来吞到肚子里;如果猎物较大,就会用长枪一样的角质喙进行刺杀,然后再吃掉。
相关研究
Buffetaut等人的2002年研究中,他们认为这些大型翼龙目必须有某种特别方式降低重量,才能够飞行,例如:骨头内部的空洞,这些空洞由极薄的骨梁支撑;哈特兹哥翼龙的部分翼部骨头也有这种特征。研究人员指出这种类似聚苯乙烯的结构,与其他翼龙类的颅骨不同;使哈特兹哥翼龙的头骨保持轻的重量,允许它们飞行。
根据最初的命名研究,哈特兹哥翼龙的翼展,最初被推测约12m宽,而头颅骨的长度约2.5m。哈特兹哥翼龙的肱骨近端长23.6cm,而风神翼龙属正模标本的肱骨长54.4cm。考量到这块肱骨的长度小于原本的一半,研究人员推测哈特兹哥翼龙的肱骨略长于风神翼龙。在1981年的风神翼龙命名研究,风神翼龙被推测翼展有11~12m宽,之后研究则推测翼展有15~20m宽。哈特兹哥翼龙的翼展最初被推测约12m宽,如果肱骨比风神翼龙还长,那哈特兹哥翼龙的翼展应该比风神翼龙还宽。在2010年,马克·维顿等人提出不同看法,哈特兹哥翼龙的近端肱骨化石,在化石化过程中曾遭到扭曲,因此哈特兹哥翼龙的翼展可能略短于风神翼龙属。维顿等人估计翼展约10~11.2m。
参考资料
最大的飞行动物之一风神翼龙.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7-08
比长颈鹿还高的翼龙,你见过吗?.果壳自然官方.2025-07-07
Hatzegopteryx.biolib.2025-07-07
Hatzegopteryx.prehistoric-planet.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