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
石库门(英文名:Shikumen)是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建筑,也是上海市一种特色建筑。截至2019年,现存较完整的石库门建筑约243万平方米。该建筑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二层,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大门采用两扇实心黑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会发出撞击声。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二楼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具有欧洲联排式风格。其主要景点有中共一大纪念馆、毛泽东旧居、夏衍旧居、新天地石库门街区、田子坊和云南南路等。
石库门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太平军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涌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修建了大量住宅。在正式的石库门建筑出现之前,首先兴建了一批联排木屋,为了安全,人们将简易木屋拆除,改建西式砖石结构的住宅。19世纪70年代初的石库门称为老式石库门,有早后期之区别。早期老式石库门兴建于1869到1910年间,脱胎于江南民居的住宅形式。后期老式石库门兴盛于1910年到1919年间。20世纪10年代,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新式石库门建于1919-1930年代,由两层增加到了三层,大多采用单开间或双开间,双开间石库门仅仅保留一侧的前后厢房,单开间则完全取消了厢房。20世纪30年代前后,更为舒适更为精致的新式里弄和花园洋房大规模建设,石库门渐渐淘汰,变成社会下层百姓的聚居区。截至2022年10月,上海石库门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有黄浦江、静安区、虹口区、闸北区、杨浦区、徐汇区等,各区的规模和分布不尽相同。
石库门作为近代上海市的重要住宅建筑,不只是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见证,更是城市人文遗产,是上海人民日常生活的标志。2010年,“上海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称由来
之所以称“石库门”,是因为每一幢房子都有一扇以石料箍着的黑漆木质大门,这种用石条围箍大门的建筑,就被叫作“石箍门”。而脱胎于宁波市方言的上海方言中“箍”“库”发音相近,久而久之,这种建筑就被称为“石库门”。这是“石库门”名称来源的一种说法。还有一种,是就石库门住宅的建筑风格而言的,认为它既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又采用了西洋建筑的材质和风格。19世纪后期的上海市老式石库门,既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和传统木料的结构,又采用砖石为主的西式外墙,外门也选用石料作门框,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木质大门。这种以砖石为外墙、内部木料结构、以石料为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中西合璧建造起来的住宅,被称为“石库门”。
早期的石库门大多叫弄、里,就是常说的“里弄”,又叫“弄堂”。弄堂常用弄、里、坊、村、公寓、别墅等名号,级别逐次提高。后几种又称为新式里弄。
历史沿革
石库门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太平军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涌入上海市、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修建了大量住宅。民国元年(1912年),环龙路老渔阳里始建。新式石库门的代表性建筑还有1924年建造的淮海中路尚贤坊、1925年建造的建国西路岳阳路建业里,1928年建造的延安中路四明村,1930年建造的浙江中路厦门路新德里等。20世纪10年代开始至30年代后期,通北路的八埭头、海宁路的鸿安里、杨树浦路的华忻坊、新闸路的斯文里、建国西路的建业里、淮海中路的尚贤坊、延安中路的多福里等建成。20世纪20年代,石库门建筑相当普及,约有三分之二的上海城市居民居住其中。1949年5月,上海市仍有9214条里弄,约有40%的上海人在石库门中生活作息。1990年前后,上海开始大规模拆迁石库门。现在,城市中大部分石库门建筑已经被拆除,只有中心城区,还保留了一些石库门。
截至2022年10月,上海石库门绝大部分分布在本市内环线以内,尤其是靠近黄浦江与吴淞江沿线,多数与二级以下旧里所在区域相邻或相混合。石库门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有黄浦、静安区、虹口区、闸北区、杨浦区、徐汇区等,包括黄浦区的成都南路正元里、淮海巷、美仁里;静安区的石门一路新华里、威海路张园内的春阳里、祥云里等,各区的规模和分布不尽相同。黄浦总量最多,约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其次是虹口,占地面积40多万平方米;再次是静安等区。闸北、杨浦、普陀区等区石库门建筑大多为质量较差、设施不全、环境较脏乱的二级旧里房屋,其中大部分列为旧区改造的对象。上海市曾有石库门里弄9000处,占市区住宅总面积6成以上,但目前石库门建筑约有70%以上已在旧城改造中拆除。根据统计,上海现存较为完整的石库门风貌街坊只有260个,石库门里弄1900余处,居住建筑单元50000幢,其中60%为旧城改造范围内的旧式里弄,有约150处里弄住宅需要重点保护。
建筑特色
石库门的元素有大门、天井、厢房、客堂、后天井、水井、附屋、天井围墙、厢房山墙和后围墙等。石库门弄口大体坐北朝南,外形为中国传统式牌楼,由门框、门楣和门扇组成,颇显高大气派。石库门建筑的门楣部分是最为精彩的部分。早期的门楣多模仿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后期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或长方形的花饰,类似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石库门建筑一般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每一扇门内是一个独立的居住单元。进门有一个露天小院,称为天井,约10平方米。天井进去为客堂,15―20平方米。客堂后部一间10―15平方米,称为后客堂。客堂左右各有约25平方米的长方形房间两间,称东、西厢房。厢房之后有灶间,辟后门,和后客堂相通。由后客堂走廊尾部的扶梯上楼,位于灶间顶上是一个小间,约10平方米,俗称亭子间。楼上正屋为客堂楼,也称前楼,两侧厢房的结构、面积和底层相同。再往上,则是一个露天晒台。石库门建筑平面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两层楼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保留正当规整的客堂,有楼上安静的内室,还有习惯常见的两厢,这种建筑还基本保持了汉族传统住宅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难以自成一统的设计。由于每条弄堂相对封闭,因而给居住者以强烈的地域感、认同感和安全感。正所谓,胡同是北京的特色,弄堂则是上海市的风景。截至2019年,现存较完整的石库门建筑约243万平方米。
布局
石库门建筑按功能划分,主要由前井、客堂、厢房(前厢房、后厢房)、前灶披间(卫生间)、楼梯间、亭子间、晒台后天井等组成。建筑外立面由清水墙、腰线、山墙山花石库大门、木门窗、悬挑阳台、勒脚、老虎窗屋面等构件组成。
天井
石库门建筑是一幢独立使用的单元体、天井则是在周围建筑环抱中留置出的一块露天功能性场地。石库门天井是缩小版的庭园,集通风、采光于一体,弥补了因建筑密度高,弄堂狭窄,通风采光不良的缺点通常一幢石库门房屋内有两个天井,前天井、后天井或内天井。
前天井:位于整幢房屋南面底层的一块露天场地,进深长3.6~4.8m,宽4.8~5.2m,前天井南面是高4.5~5m的一道天井围墙。围墙中央设立一樘用石条组成的门框,用实拼木做成的双扇木门--石库门。从外面推开双扇石库门进入前天井,前天井也是这幢房屋从前门进出的通道。前天井北面底层是前客堂,门面装有六扇联排落地长窗,二层是前楼,装有联排六扇摇梗窗,窗下部是木裙板。东西两面为厢房,底层厢房墙上装有联排六扇摇梗窗,包括虎口窗一扇,窗下墙为水泥台度板或磨石子花板台度板,二层厢房与二层前楼相仿。
后天井:是在整幢房屋的北面,四面都有建筑体,中间是一条宽1.2~1.4m、长3.6~4.8m 的窄长露天通道,向北通向后门:向南连接楼梯间,是从后门出入该幢房屋的主要通道。后天井北面是3.5~4m高的后天井围墙,围墙内有樘木后门,后天井南面是楼梯间外墙及一樘木门。后天井两旁边一面是底层灶间、二层亭子间外墙面及晒台上的女儿墙,一面是与隔壁相隔共用的后天井。围墙高度与后门围墙接通,后天井也用于补充加强楼梯间、灶间、亭子间的通风采光。
内天井:是在整幢房屋中段位于楼梯间北面灶间南面一条宽1.2~1.4m、长3.6~4.8m 的窄长露天空地,不作主要通道,供楼梯间、灶间、亭子间采光通风用。
客堂间
客堂间前面是前天井,后面则是楼梯间,左右两旁是两品立帖构架的砖砌填充墙,与东西厢房一墙之隔。
楼梯间
楼梯间是专为容纳楼梯设置的一块空间区域,楼梯间位置的形状、大小、空间、高度取决于所建造房屋的样式、楼梯款式。
灶披间
灶披间在石库门建筑中位于底层北侧楼上为謝谨亭子间。北墙靠弄堂并紧挨着后门。东墙漯筼或西墙靠着后天井,北墙有窗,墙上有后门,地坪为花岗砖或水泥地坪。
厢房
一正两厢房是石库门建筑布局中的固有特色,是典型石库门建筑风格的代表。一正是指面朝南直对前天井正中的房间,即底层客堂间、二层前楼,两厢房是指挨着客堂间或前楼左右展开的两个房间,东厢房和西厢房。
晒台
在石库门建筑中,亭子间上部就是晒台,这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板,比较坚固,并作为平日晾晒衣服的最佳位置。在石库门建筑中晒台位于大屋面的后面,亭子间上面,靠弄堂一边的最北面晒台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是亭子间的顶板。
阳台
石库门建筑阳台的位置通常设立在二层以上厢房间南立面的外墙上,也有设置在整体建筑的山墙两端。外墙阳台是二层以上房间破墙面出悬挑在外立面的一块露天构造平台面。面积虽小但可以供户外活动,同时也为石库门建筑外立面增添了变化。
形制演变
早期
在正式的石库门建筑出现之前,首先兴建了一批联排木屋,最早的联排木屋虽然在形式上采用了西方住宅的毗连形式,但材料上用的全是木头,容易着火。为了安全,人们将简易木屋拆除,改建西式砖石结构的住宅。
19世纪70年代初
19世纪70年代初的石库门称为老式石库门,有早后期之区别。早期老式石库门兴建于1869到1910年间,脱胎于江南民居的住宅形式,空间布局一般为3到5开间,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特点,共两层,房屋前后围墙高度基本一致,形成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离的包围圈。门头多模仿江南民居的仪门样式,挑檐下砖雕极其精致,多用花鸟图案,门框条石采用花岗石和宁波市红石,门楣、门框间往往饰有四字横批,或为吉祥用语或为宅第名号,黑漆大门用原木制成,厚实安全,石过梁两旁有刻花石雀替,中式的格栅、支撑窗、雕花漏窗、美人靠栏杆等也普遍使用。早期老式石库门代表性建筑的有兴仁里、福和里。
后期老式石库门兴盛于1910年到1919年间,单元平面由原先的三开间二厢房改为单开间或双开间一厢房,后天井面积减小,采光状况改善,弄堂增宽。在栏杆、门窗、扶梯、柱头等局部采取了西洋式装饰;石库门的门楣添加了修饰,先后采用了半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门头。后期老式石库门代表性的有东西斯文里、树德北里及大庆里等。
老式石库门住宅,一进门是一个横长的天井,两侧是左右厢房,正对面是长窗落地的客堂间。客堂宽约4米,深约6米,为会客、宴请之处。客堂两侧为次间,后面有通往二层楼的木扶梯,再往后是后天井,其进深仅及前天井的一半有水井一口。后天井后面为单层斜坡的附屋,一般作厨房、杂屋和储藏室。整座住宅前后各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围墙、厢房山墙组成,正中即为“石库门”以石料作门框,配以黑漆厚木门扇;后围墙与前围墙大致同高,形成一圈近乎封闭的外立面。
20世纪10年代
20世纪10年代时期,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新式石库门建于1919-1930年代,由两层增加到了三层,大多采用单开间或双开间,双开间石门仅仅保留一侧的前后厢房,单开间则完全取消了厢房。新式石库门最大的变化,是后面的附屋改坡顶为平顶,上面搭建一间小卧室,人们叫它亭子间。亭子间屋顶采用钢筋混凝土平板,周围砌以栏杆墙,作晒台之用。新式石库门还缩小了居室的进深,降低了楼层和围墙的高度。与老式石库门相比,新式石库门在外观上亦有所不同。新式石库门外墙面多用清水青砖、红砖或青红砖混用,生石灰勾缝,而不是像老式石库门那样用白色石灰粉刷;老式石库门常用的马头墙或观音兜式的山墙也已不再使用。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新式石库门不再用石料做门框,而改用崕清水砖砌,门楣的装饰也变得更为繁复。早期的石库门门楣常模仿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而新式石库门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或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饰,这些花饰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是石库门建筑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有些新式石库门住宅建筑还在条石边框柱上直接采用西方古典柱式,多用爱奥尼柱式,只不过比例、型制不求精确而显随意,此外,砖砌发券、牛腿、柱头、杆、柱式、门窗装饰、扶梯均采用西洋风格的细部装饰手法。除山墙和山花装饰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装饰部件就是出现在弄堂口过街楼的立面装饰,因其出现在弄堂口,常用作弄谆鄣贸翹溯立面装饰重点:通道顶面多用拱券造型,以各种西洋花饰和线脚来装饰,也有方形直角造型,两侧古典柱式或希腊式或罗马式,拱券立面上镶砌长方形额,匾额通常是里弄名称,多为书家名作,额下还有线脚装饰表示建筑年份的小匾。过街楼山墙装饰一律以西方古典风格的建筑元素装饰,如三角形、拱形巴洛克断山花、水平式山墙。总之,新式石库门在建筑风格上是更加西方化了。
从2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市出现了新式里弄住宅,考虑到小汽车的通行和回车,有了总弄和支弄的明显区别,天井没有了,用矮墙或绿化做隔断,外观基本上细化了。在这一片街区中,有复兴坊、花园坊等众多的新式里弄住宅,而建于1925年的凡尔登花园(长乐村)和1927年的霞飞坊(淮海坊)就是其中的代表。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前后,更为舒适更为精致的新式里弄和花园洋房大规模建设,石库门渐渐淘汰,变成社会下层百姓的聚居区,出现了一栋石库门中住着几十家人家的现象。新式里弄住宅和花园里弄建筑形式多为混合结构,外观已完全是欧式风格,或为西班牙式平顶,或为法式孟莎顶,或为现代平屋顶,正面设有大玻璃阳台,房屋通风采光条件较为良好;外形别致整齐,有草坪,一些高级的洋房还建有网球场、游泳池。每一户前都有庭院绿化,建筑标准更接近花园洋房,陕南邨就是代表之一。陕南邨(原皇家花园)于1930年由法国天主教会建造,由蝶式点状型四层住宅组成一个建筑群。
20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公寓式里弄,总体布局呈里弄分布,一幢内有若干套完整的单元,每单元一户。幢与幢间设弄口大门,弄内绿树成荫。建筑组合以半独立式的为多,也有独立式或联列式。建筑有西班牙式、法国式和日本式等,外墙用清水墙或拉毛、压毛水泥饰面,大多为两坡顶。建筑造型大多采用现代风格,少量建造较早的带有欧洲古典主义装饰特征。公寓为上海市引进了一种大众化的西方城市文明,体现了一种物质与精神的融合,是上海近代城市形象的重要部分。
主要景点
中共一大会址
中共一大会址是一幢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建于1920年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52年9月,中共一大会址修复,建立纪念馆并对外开放。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中共一大会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泽东旧居
位于上海市茂名北路甲秀里的毛泽东旧居为典型的石库门建筑,两层楼砖木结构,清水外墙,黑漆大门,铜环门扣,条石门框,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924年来上海时居住的地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多次来上海,1924年毛泽东同志及夫人杨开慧居住于此。在旧居的卧室内,靠墙放着一个大木床、一张方桌、三条凳子,还有一个衣橱,床边是一张书桌。
夏衍旧居
夏衍旧居为唐山路业广里老式两层石库门房子,1931年新华艺专教务长汪亚尘从欧洲返沪后居住在泰康路北面的建中里115号石库门,并起斋名“隐云楼”。
新天地石库门街区
新天地石库门街区是上海石库门改造的经典之作。曾经的旧式里弄,成为了汇聚国际时尚、精餐饮、艺术文化的地方。
田子坊
田子坊保留了大量的老式石库门建筑和狭窄的弄堂,传统的里弄里开出了不少创意店铺。
云南南路
云南南路上有一条被列入国家保护名单的石库门里弄——余庆里,这里的许多上海市老字号也是开在石库门建筑内。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
易地重建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是一栋石库门建筑,位于静安区的成都北路新闸路口。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上海创建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党公开从事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书记部设在一幢两层楼石库门房子内。重建的旧址陈列馆,清水砖墙,黑漆厚木门扇,三角形门楣,赋予了大量的上海石库门元素。门口有一座“追随与奋斗”的高大雕塑。
茂名北路120弄
茂名北路120弄,弄口有一座传统式石库门弄堂牌楼,上面镌刻着“甲秀里”的弄堂名,这种传统式门楼在申城已很少见。弄内有一幢两楼两底的石库门房子,三角形门头装饰着西式图案,这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毛泽东来沪时的寓所。步入7号楼寓所,天井、朱红色落地门窗、客堂间、厢房、亭子间、老虎窗等,充满了石库门元素。
辅德里
原“辅德里”30号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位于位于老成都北路7弄,这是一栋两排东西走向的石库门里弄住宅,砖木结构,基本保留了民国四年(1915年)始建时的建筑风貌。纪念馆展区由序厅、中共二大展厅、党章历程厅、中共二大会议旧址、平民女校旧址展厅等。展出珍贵史料数百件,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就是在这里诞生。
树德里
黄浦区兴业路76号原“树德里”是中共“一大”会址,朝阳的映照下,旧式的石库门,青砖黛瓦,乌漆大门上一对黄铜吊环,拱形的石雕门框庄严厚重,这里见证了中国自此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相关保护
建筑保护
2009年,“上海石库门 里弄居住习俗”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上海市政协文史委把“上海石库门保护及申遗可行 性调研”列入了2015年度重点工作,并组织市政协委员、相关政府 部门(市规土局、市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市文广局、市文物局)、高校以及上海 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的专家组成课题调研小组,于2015年上半年 走访了石库门较为集中的黄浦区、虹口区、闸北区、静安区,召开座 谈、实地视察、听取介绍,对上海石库门的保护利用和申遗可行性 进行了专题调研。
截至2022年10月,上海市石库门的现状分两种情况:一种为已划入上海12个历史风貌保护区的里弄及历史优秀建筑,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缮和保护,如步高里、渔阳里等;第二种也是绝大多数石库门的现状,既不属于风貌保护区又不是历史优秀建筑,没有有效的政策和法规的约束,属于自生自灭或等待动迁的状态。这些石库门的居住生活十分拥挤,街区日益衰败、破旧,建筑负荷依然巨大,消防、防汛、结构安全压力及社会诉求逐年递增。石库门街区中存在的混乱、高密度人口的问题使得它被迫成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不少尚有历史遗存价值的里弄街区被纳入政府棚户区改造的范围。从上海石库门近几年的面积统计数据变化可以看出,随着上海市旧城改造的加快,石库门正在悄然被拆迁,其中未纳入历史建筑或历史街区范围的旧式里弄情况最为严重。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石库门保护性改造政策的提出,以保护性开发为前提的石库门改造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模式:新天地模式—纯粹的商业开发;田田子坊模式—保留原住民,引入文化创意产业;步高里式—原生态的保护模式:建业里模式—商业住宅开发模式。
技艺保护
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
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在建筑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的建筑格局继承了江南民居传统中轴线的形式,外墙为不施粉刷的清水砖墙,屋顶覆盖青瓦,风格慧洁、朴实。石库门位于中轴线起点中央,纵深相继为天井、客堂和东西厢房、楼梯间、厨房(俗称“灶披间”)、后门。楼梯至二楼的拐弯处为亭子间。二楼前面为客堂楼和东、西厢房楼。布局紧凑,居住舒适,建筑结构方式为江南民居传统的穿斗式。2010年,“上海市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价值影响
石库门是上海近代历史的缩影。它涉及近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领域,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石库门作为近代上海的重要住宅建筑,不只是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见证,更是城市人文遗产,同时,是上海人民日常生活的标志。
石库门是物质与非物质相结合的城市文化遗产和近代上 海城市生活的活态展示空间,是以人为本的中国近代城市社区杰出范例。
相关文化
上海石库门的文化主要体现在海派文化方面、政治方面、文学方面以及艺术方面。石库门具有中西风格融合的石库门建筑本身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同时也已经成为了海派文化的一个核心符号。在政治层面,不仅许多政治机构选择石库门为所在地,中国共产党也诞生于石库门。上海石库门产生了“亭子间文学”流派,许多文人将石库门选择为栖身之所,并在此创作了大批的优秀作品。
文学流派
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流派“亭子间文学”——作于石库门亭子间内。鲁迅先生著名的《且介亭杂文集》,即在此完成的。“且”字取“租”的右半部,“介”字取“界”的下半部,合在一起指的就是在租界的石库门里写下的这本书。
文化活动
石库门是中国共产党近代革命先驱从事早期地下活动重要场所和重大革命事件的见证地。1920年,中国第一本共产党宣言在成裕里又新印刷所印成, 《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迁至老渔阳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 关在新渔阳里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由此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树德里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 生,我国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中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辅德 里建立;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辅德里召开; 1925年,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东宝兴路254 弄召开。
2024年,天井画廊以“荷合张园”为主题,精心布置了2024宋巍彩墨作品展。宋巍是沪上知名画家、艺术家;为此次展出,这位画家带来了在7年多时间里创作的49件荷花主题绘画作品,在粉荷碧水的画意中给人带来清凉之感。这些画作是其在近21个月的花期时间里,观察日出日落时荷花的变化所绘制出的。画作通过荷花与梅、兰、竹、菊、山、石、奇木的组合,展现丰富多样的视角,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文化名人
陈独秀、胡适等进步人士在上海市石库门中传播新文化的思想; 鲁迅、茅盾、郭沫若等进步作家成立了左翼作家联盟;画家吴昌硕、张大千、刘海粟、丰子恺在石库门创作了名作, 开创了中国近代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的海上画派;在石库门中也走出了田汉、聂耳、徐志摩、邹韬奋等一批文化名人。
文艺作品
石库门逐渐衰落于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新式里弄和花园洋房大规模建设,石库门渐被淘汰,变成社会下级群体的聚居区,甚至逐渐沦为棚户区,出现了一栋石库门中住着许多家人家的现象,这种现象后来被改编成上海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
石库门给了海派文艺以灵感,与其相关的文艺作品有许多。无论是电影《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还是小说《半生缘》《长恨歌》,都能找到石库门的记忆。
中国的普通邮票第23组《中国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图案采用的就是石库门建筑。
参考资料
Explore charm of Shanghai's shikumen neighbourhoods.Explore charm of Shanghai's shikumen neighbourhoods.2025-07-08
上海的民居最风情.央视网.2025-07-08
石库门.石库门.2025-07-08
“远去的石库门”,不能变成“消失的石库门”.方志上海.2025-07-08
乐游黄浦 | 老建筑,新腔调!解锁上海石库门的N种可能.黄埔最上海.2025-07-08
走进石库门,感受跨越世纪的市井温度.微信公众号.2025-07-08
“石库门”名称的由来、最早的样式......这些故事你都了解吗?.澎湃新闻.2025-07-08
上海石库门保护以及申报 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研究.上海石库门保护以及申报 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研究.2025-07-08
石库门:熟悉又陌生的上海记忆.澎湃新闻.2025-07-10
天井看天:看上海石库门的演变.新闻晨报.2025-07-10
石库门:上海“老民居”.中国科普网.2025-07-10
寻访石库门里红色经典,感悟石库门建筑透出的红色光芒.腾讯网.2025-07-10
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5-07-08
石库门:海派文化符号的世博前景.新浪网.2025-07-10
走进石库门,邂逅虹口记忆的N+1种方式.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0
假期去哪儿逛逛?不妨漫步石库门,感受城市记忆的温度.澎湃新闻.2025-07-10
上海张园“天井画廊”开启沉浸式石库门“赏荷乘风凉”之旅.上海静安区人民政府.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