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渡桥
相传,诸葛亮平南中战争时,三军会师于曲靖,“班师回朝,取道滇东北”,到了云贵高原两省交界的河边,正遇河水猛涨,便令军士沿河探寻过河之处。军士回报说:“前面有舟可渡。”诸葛亮高兴地说:“可渡就好!”于是这条河便称“可渡”,地名亦称“可渡”,后来修建的桥也称“可渡桥”。
基本介绍
据民国《宣威县志稿》记载,可渡桥旧时系木桥。清代康熙,总督范承勋始建石桥,但不久桥。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贵州威宁镇总兵唐希顺复修木桥于旧处。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木桥朽坏,总督葛标重建,题其额曰“卧波”。清雍正八年(1730年)三月,木桥又毁于火灾,九月内重建木桥,“复圮”。几次建造木桥均未能长久。清同治年间,盐法道沈寿榕只好捐资“设舟以渡”。直到民国6年(1917年),才由赵越出资建成三孔石拱桥。桥长60米,宽5.5米,中孔净跨10.5米,边孔净跨9米。桥面铺有规则的块石,附有桥栏,两端引桥长十余米,形成平缓坡度,桥南立有“普济可渡桥”石碑一通。曾于光绪时任曲靖府官的秦树声撰写《建义夫桥记》,讲述了赵越建造可渡桥的经过。
光绪癸巳,曲靖人赵勋丞(亦义夫)从贵州镇雄回曲靖,到了可渡河边,“河溢阻逆”,十五天才回到故里。这次难忘的回乡之旅,让赵勋丞十分感慨,他立下誓言,一定要在可渡河上建桥。清宣统二年(1910年),赵勋丞病故,临终前,他留下遗愿:“可渡不毕役,吾目不瞑矣。”其子赵越遵父遗志,在任广东虎门要塞司令官时期,“派员鸠工,登山伐石”,费用自出,建成可渡石桥。
关于这座桥,民间还有一段猎奇的传说。赵勋丞当年上京赶考,到了可渡河边,正值洪水猛涨,难以过河。他当即发誓:“苍天在上,如明日水落,令我得以渡河而不误考期,为官后定来此修建一座石桥,普渡众生。”第二天,河水果然落了,赵勋丞得以渡河。临终前,他对儿子赵越说:“我们家发迹与可渡河非常有关,如那时没有天助,过不得河,就没有今天的前程。当时我许下愿心,在可渡河上建一座石桥普渡众生,你要去建桥还愿。”赵越遵从父愿,花去银子一万八千两,终于建成可渡石桥。
可渡桥所在地,自古就是云贵高原往来的必经之地,地势极为险要。古人曾留下“盘江西省绕七星关区,可渡桥边万仞山”的诗句,明清之际的古驿道都从此处通过。
从秦修筑五尺道起,古老的驿道就把可渡河两岸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云贵两省紧紧联系在一起。三国时,“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诸葛亮从这里走过;受李适派遣,持节册封南诏王异牟寻的御史中丞袁滋从这里走过;明朝洪武时征蛮大将军傅友德从这里走过;明朝中期被贬至永昌(今保山市)的著名文学家杨慎七返蜀中,往来可渡十四回……在这里,元代设可渡关,明代设可渡驿、可渡巡检司,清代设可渡巡检署。而宣威市作为关名始自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离诸葛亮平南中战争1157年,因此有“先有可渡,后有宣威”之说。今天,我们从杨升庵的诗词中,仍然可以感受到这位命运坎坷的文学家从贵州省进入云南省时的喜悦心情。他在《乌撒喜晴》一诗中写道:
易见黄河清,难逢乌撒晴。
阴霾既已豁,险道况复平。
《归途始发》一诗中,他又一次写到了一个“晴”字:
重作滇云万里征,归途却喜九秋晴。
在《临江仙·可渡桥喜晴》一词中,他更是发出了“万里云南可渡,七旬老叟华颠”的感慨。诗人将可渡与“万里云南”联系在一起,足见可渡在诗人心目中的位置。
与“万里云南”相比,可渡不过是“弹丸岩邑”,但因它“南通六诏,北达三巴,东连金筑”,成为古时中原通往云南官马大道的必经之地。可渡,留下了不少战争遗迹,留下了朝廷官员、文人墨客往来可渡写下的大量诗词作品,还留下了不少摩崖石刻。在可渡河北岸的岩石上,刻有面积约10平方米的4个大字:飞虹鹤。每个字1.3米见方,字体笔法浑厚凝重,相传为诸葛亮所题。在翠屏崖上,还刻有“山高水长,水流云在”8个大字,每个字高2米多,笔画宽0.3至0.4米,是迄今云南省境内发现的最大、相对位置最高的摩崖石刻。据记载,这8个大字为明代杨慎所题。此外,可渡还有多处摩崖石刻。
随着现代公路交通的发展,国道远离可渡,可渡在云南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淡化,但古代交通留下的印记却无处不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云南文物古迹大全》一书中,可渡的“飞虹竚鹤”石刻、可渡关关址、可渡古驿道、可渡炮台、可渡石桥、李将军墓、倘可巡检衙署、免差碑8处古迹被列为宣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渡也于2006年被列为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又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旅游小镇。
弹丸之地的可渡集中了如此多的文物古迹,得益于这里曾是当年五尺道上的重要驿站。
在可渡,云、贵两省基本上是以可渡河为界的,在可渡桥附近,云南却有一片跨过可渡河的土地,人们形象地将其称为“飞地”,可渡河由西向东,将这片土地分为南北两块,南边为宣威市杨柳镇政府所在地,北边一块为明代所筑“旧城”,仍属杨柳乡管辖。因此,可渡桥并非云贵高原两省的界桥,而是云南省境内的桥梁。过了旧城,便进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界。在旧城与威宁县么站区站坡村之间,至今仍有约10公里保存完好的古驿道。这段古驿道全部用不规则的石板铺成,呈“之”字形蜿蜒在山坡上。当地村民探亲访友或外出劳作,依然还在走这段古驿道。
对建造了可渡石桥的赵越,人们赞赏有加,有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将军乐善,以济行人,履道坦坦,人皆颂之。”赵越和他的父亲赵勋丞的名字与可渡石桥一起永远留在了人们心里。1991年,曲靖、宣威地县两级共同投资,以钢筋混凝土对可渡石桥进行了加固。1992年,省地县共同投资,在可渡石桥下游50米处再建单孔钢筋混凝大桥。可渡石桥完成历史使命,成为文物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