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馆藏自西周至明清各个时代、各种纹饰的瓦当和古砖2600个版别3000余块。是国内馆藏瓦当数量和品类最多的“秦砖汉瓦”专题博物馆。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南部曲江新区杜陵原上,汉宣帝杜陵遗址生态公园的核心区域。占地面积达100余亩,总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由陈列馆、文保管理中心、服务区、园林区等几个部分组成。由西安市文物局杜陵文保所和陕西雅森集团上林苑文化实业公司及瓦当收藏家任虎城先生共同建设的秦砖汉瓦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共分为六大展区,展品以秦汉瓦当为主,包括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出土的图像纹瓦当、图案纹瓦当和文字瓦当,以及山东省、河北省、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出土的各种纹饰的瓦当。
发展历史
2010年
1、2010年3月,完成博物馆内部装饰装修工作;所有藏品登记入库并完成布展工作。
2、2010年4月28日,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举办开馆典礼,面向广大游客正式开放。
3、2010年4月工28日,西安秦砖汉瓦文化研究会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
4、2010年4月6日,在大唐西市参加“第一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
5、2010年平6-9月,在钟楼博物馆举办“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精品瓦当展”。
2011年
1、2011年4月份,参加大唐西市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精品博览会”。
2、2011年4月份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展期间,与中国旅游报、中国秦岭旅游网全作,参与“十省百城大联动·世园游客进百景”景点推介活动,对博物馆开展大力宣传。
3、2011年5.18世界博物馆日,参与文物局倡导的“百万市民走进博物馆”主题活动。
3、2011年11月份,在省历史博物馆举办的“秦汉瓦当精品展”。
4、2011年12月份,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秦砖汉瓦精品展暨首届砖瓦拓片书画名家题跋艺术展”。
2012年
1、2012年2月13日,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召开理事会,规范博物馆管理。
2、2月24日,由西安市文物局组织的博物馆专家评审组对博物馆进行2011年度工作综合考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博物馆各项管理工作规范有序,给予高度评价。
3、3月11日,与西安天龙拍卖公司合作,在西安大明宫书法艺术博物馆举办“中国首届名家题跋瓦当拓片拍卖会”。
4、3月16日,赴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秦砖汉瓦精品及拓片题跋艺术展”,展期一个月。
5、3月23日,经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理事会和研究会研究决定,聘请陈根远等六名专家学者研究员,开展秦砖汉瓦文化研究工作。
6、4月6日至4月10日,在大唐西市参加“第三届全国民办博物馆收藏品博览会”。
7、4月22日至4月2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人文研修学院美术学院举办为期一周的“秦砖汉瓦精品拓片题跋艺术展”。
8、4月28日12月31日,与西安世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在长安塔举办为期八个月的“2012西安世园公园长安塔大展—中国秦砖汉瓦精品展”。
9、响应文物局号召,开展“博物馆进百校”系列宣讲活动。博物馆组织宣讲小组,准备宣讲课题,分别赴西安市长安区第二中学、西安市三十中、西安高新第一小学、太乙路中学、秦川中学、华山中学等学校开展文化宣讲活动。
10、12月份,应交大文物考古文化社团邀请,联系陈根远老师进行“秦砖汉瓦”专题讲座,并组织社团成员免费参观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
11、开展“爱国主义及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共建”活动,分别与西安文理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市第三十中学、西安市第六中学签订基地共建协议。
12、参与省市文物局、教育局及曲江文化产业中心“小小博物家组委会”组织的“小小博物家——百万中小学生爱上博物馆”系列活动。免费接待西安市持“小小博物家护照”中小学生参观博物馆。
2013年
1、2013年2月24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一行陪同下,参观考察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宋局长对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展品的专题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给予主度评价,也高度肯定了博物馆的运营管理工作,同时,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2、2013年3月,由西安市文物局组织的博物馆专家评审组对博物馆进行2012年度工作综合考评。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连续两年被评为“西安市民办二类博物馆”。
3、3月份,市文物局郑育林、亚秦局长及郭治华处长陪同由市政协副主席张建政带领的25名市政协委员来博物馆,进行民办博物馆营运状况专题调研。
4、4月份,在大唐西市参加“第四届全国民办博物馆收藏品博览会”。
5、9月份,与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特邀研究员、西安秦砖汉瓦文化研究会理事孙双才先生合作,分别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代美术馆举行“道在瓦壁·秦汉瓦当及拓片题跋艺术展”。
6、10月1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史馆举办“秦砖汉瓦精品展”,展出博物馆近期收藏精品瓦当及拓片共计122/件套,展期一个月。
7、11月16日,“秦风唐韵·西安市秦砖汉瓦拓片精品展”在西安唐华宾馆于“2013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发展研讨会”开幕之时,正式开展。本次共展出博物馆馆藏精品拓片60余幅,展期一个月。
8、11月16至12月15日,与西安秦砖汉瓦文化研究会理事、省书法协会、美术协会会员何炜先生合作,在咸阳大秦美术馆举办“秦砖汉瓦精品拓片书创造艺术展”。本次展出所有拓片为博物馆馆藏精品砖瓦原拓85幅,并由何炜先生在拓片上进行绘画与书法艺术创作,皆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9、2013年“博物馆进双百校”活动开展情况:2013年,分别赴太乙路中学、秦川小学、西安市长安区第二中学、北池头小学、东兆余小学、雁翔路小学开展秦砖汉瓦文化宣讲活动。
10、社区宣传:5月份,去紫薇社区、骡马市、大雁塔南广场,11月份,长安区广场社区、长乐社区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文化宣讲活动。
11、媒体宣传:月份,西安广播电视台一套时事关天《行走关天》旅游推介板块、陕西一套《七女秀陕西》旅游板块、8月份,陕西卫视《天下宝物》栏目组、10月份,西安电视台一套《西安民办及行办博物馆巡礼》专题片等分别对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进行了专题拍摄宣传。
12、旅游商品推介活动:5月份,参加市旅游局在大唐西市举办的“旅游商品大赛”;
6月份,与曲江文化产业局联合,组织商品参加2013年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
11月份,参加市文物局在西安博物院举办的“西安市旅游文化产品大赛”。
建设背景
为了更好地探究三秦大地秦汉唐盛世文化底蕴,进一步弘扬秦汉文化,提高人们的历史文化品味,保护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秦砖汉瓦。2009年西安(杜陵)秦砖汉瓦博物馆,由西安市文物局杜陵文保所与陕西雅森集团合作建设,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秦汉瓦当专题博物馆。
什么是“秦砖汉瓦”,秦汉时期建筑用陶在制陶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所谓“秦砖汉瓦”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是后世为纪念和说明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和鼎盛;而将秦汉时期的砖瓦统称为“秦砖汉瓦”。
“秦砖汉瓦”是华夏文明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其精美的文字、奇特的动物形象、华丽诡异的图案;极具艺术欣赏和文化研究价值。
“秦砖汉瓦”是后世为纪念和说明秦汉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和鼎盛,而对这一时期砖、瓦的统称。秦砖汉瓦在考古、历史文化、古文字和美术、书法艺术,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研究中,有着其它文物遗迹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秦砖汉瓦作为中国秦、汉盛世鲜明的文化符号和重要代表,真实再现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瓦当的图像和文字,如实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和历史场景。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演绎着千年的历史。一枚瓦当就是一页历史,就是一部耐人寻味的故事;“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在欣赏瓦当艺术的同时就像阅读一部中国古代文明史。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是目前中国唯一、也是馆藏瓦当品类和数量最多的“秦砖汉瓦”专题博物馆。
拂去秦砖汉瓦上的历史尘埃,让我们一起走进它,共享它古老而迷人的卓然风采。
秦砖汉瓦价值
瓦当文化始于周而造极秦汉,大体经过半瓦到圆瓦、由阴刻到浮雕、由素面到纹饰、由具象到抽象、由图案到铭文这样一些递进。它是文字、文学、美学、书法、雕塑、装潢、建筑等多门类综合共蕴的艺术。内容涉及自然,生态、神话、图腾、历史、宫廷、宫署、陵寝、地名、吉语、民俗、姓氏等等,反映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美学、政治内容和历史文化。
古代工匠在瓦当这一普通的建筑构件上,在那小小的半圆形、圆形空间内;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艺术世界。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和审美情趣,创造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瓦当艺术。其画像之精美,图案之瑰丽,文字之隽秀,备受世人珍视。
瓦当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息会引发人们对那个遥远而陌生的秦汉盛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抑或就是凝聚在这秦汉瓦当中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它们拥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因而能超越一个又一个时代,至今仍使人们感到惊讶和钦佩。
瓦当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它的图案、文字对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此外,瓦当还是中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它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古建筑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瓦当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考古学分期断代的重要实物资料。
古代工匠通过瓦当上的各种动植物图像、几何图案和文字等纹饰,来美化建筑,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和审美情趣,于是就形成了我们可以看到的穿越时空的精美的瓦当艺术。
瓦当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息会引发人们对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古代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抑或是凝聚在这瓦当纹饰中的古代无名工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它们拥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因而能超越一个又一个时代,至今仍使我们感到震惊和钦佩。
瓦当的分类
一般来讲,中国古代瓦当按当面纹饰分为:图像瓦当、图案瓦当和文字瓦当三大类。
图像瓦当(即动物纹瓦当)
以战国至秦朝为多,至汉代出现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四神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四神在古代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为四方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具有辟邪灾、祈福承喜、康乐安宁之神力。各个版别的四神瓦当,其构图均雍容堂皇,制作精工细致,艺术水准极高。时至今天仍被人们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图案装饰设计中;堪称瓦当家族中的天皇巨星。其高古神韵使人强烈感受到富有深厚底蕴的古代文化艺术的冲击和魅力!整套“四神”瓦当弥足珍贵。本馆共馆藏五套四神瓦当,各具特色,当面造型,高度夸张,气势磅礴,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刘彻时期的“大飞鸿、玉兔蟾蜍、益延寿”瓦当,更是王冠上的明珠,极为珍贵!
汉代是中国古代最雄强最辉煌的时代之一,而汉武帝时期又是汉代的鼎盛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组中国鼎盛时期重要宫殿的具有标志意义的“大飞鸿”、“黑眶蟾蜍玉兔”、“益延寿”瓦当是代表了汉代精神的。它是汉代精神、理想和气质的象征和表现,它的价值和意义绝非在艺术品这个层面上,它身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内涵。是秦砖汉瓦中的顶级重器。
据《史记·孝武本纪》载,元封二年,刘彻听信方士公孙卿言,东莱郡有神仙好居楼,逐令在“甘泉宫则作益延寿观”。《汉书·郊祀志》云:公孙卿言“仙人好楼居,于是令长安则作飞廉桂馆,甘泉宫则作益寿延寿馆,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汉武帝晚年欲求延寿,逐按公孙卿所言在甘泉宫旁修建了与仙人会面的益延寿观(馆驿)。应为武帝时汉长安宫殿中级别最高的建筑。
“大飞鸿”、“黑眶蟾蜍玉兔”、“益延寿”三枚瓦当,分别代表“太阳、月亮、延寿”,寓意:“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延年益寿”。
图案瓦当(以云纹瓦当为主)
图案瓦当是在图像瓦当的发展中,运用抽象思维和线条艺术变化、变体而来。图案纹瓦当按其发展又包括:葵纹和云纹两大类。而各种云纹瓦当因其装饰性强,变化万千;最终成为战国至秦汉瓦当的大宗。
云纹瓦当成为图案瓦当的主流,跟当时社会人们渴望求仙升天、祈福安康的思想有密切关系。以云纹为主题的图案瓦当,具有光亮、明快之感。《诗经》云:“卿云烂兮,纠缦缦兮。”云纹瓦当,构图精妙、极尽变化、舒展流畅、华丽美观。装饰在宫殿楼阕等建筑上,像一朵朵缭绕的祥云,更加衬托出古代高台建筑雄壮巍峨,高耸入云的非凡气势。祥云缭绕于建筑之上,似瑶台琼阁,含有吉祥福瑞之意。
云纹瓦当的纹饰变化是一个从写实到写意,由具象到抽象,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并吸取了自然界的云朵、花枝、羊角、蘑菇等因素,逐渐形成了较为抽象的卷云纹图案。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云纹源于葵纹(葵纹瓦当当面多为“辐射纹”或“浪花纹”,它们象征着生生不息流动的水)。是从战国至秦的葵纹图案逐渐演化为羊角形云纹、蘑菇形云纹,最终发展成云朵纹的。云纹瓦当当面中心多为圆钮,或饰以三角、菱形、分格形网纹、乳钉纹、叶纹、花瓣纹等。
文字瓦当(以四字吉语瓦当为主)
瓦当纹饰发展到西汉时,出现了文字瓦当。如果说图案类瓦当所表达的思想观念还是间接的、潜在的话,那么文字瓦当则直接地表达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人们的愿望。汉代文字瓦当瑰丽多姿的书法艺术向来为人们所珍视。瓦当文字在特定的空间内,既要表达思想内容,又要展示其书法艺术,体现形式美和装饰美,因此在布局、结构上都巧妙安排,独具匠心。其字体亦丰富多彩,篆书为多,隶书较少。这些精美的文字瓦当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
文字瓦当按当面字数分为:一字、二字、三字、四字和多文字瓦当,其中以四字为多,本馆展出的“二十一字瓦当”,是截止目前中国古代瓦当中字数最多的一枚文字瓦当。
文字瓦当按其文字内容可分为七大类:宫殿类、官署类、陵墓类、聂氏宗祠类、记事类、吉语类、其他类。
宫殿类文字瓦当,主要是记录宫殿等建筑名称的。如:兰池宫当、甘林、黄山瓦当等。
官署类即与官署有关的瓦当。如:都司空瓦,甾川武库瓦当等。
吉语类文字瓦当最多,如:长生无极,千秋万岁,延年益寿瓦当等。:多为吉祥颂语,这些吉语瓦当文辞优美,言简易懂。
陵墓类瓦当为两周王陵建筑所用。如:“冢上”、“明长陵西当”等。
祠堂类属私家礼仪祠堂建筑用瓦,如:“马氏殿当”、“李”、贾氏冢当等。
记事类文字瓦当,主要记录了某些历史事件。如:“汉并天下”、“汉兼天下”、“天降单于”、“四夷尽服”等。
瓦当的发展史
中国最早的瓦当始于西周。西周承继商朝,是奴隶鼎盛阶段。扶风县召陈村周原遗址建筑群规模宏大,不仅开始用瓦,而且根据建筑的结构与功能,出现了形状均为半圆的素面瓦当、或弦纹、或重环纹瓦当。值得注意的是,瓦当这种陶制的建筑配件上,竟然与象征统治权力的青铜礼器的图案相同,这说明了什么呢?从考古发现所知,这些早期的瓦当,仅只用在高规格的宫殿建筑上,也就是说,只有统治阶级才有权使用它,普通百姓根本无从问津,从这一意义上讲,瓦当在西周时期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而其由简单的几何形线条构成的重环纹的含义也就显得更加神秘而诡异了。
至春秋战国,正逢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瓦当艺术呈现出崭新的艺术风貌,纹饰图案变化多样,地方色彩浓厚。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带来了艺术上的空前活跃,艺术对现实的反映最为敏感的,瓦当纹饰的变化也反映了这一点。
春秋时期瓦当现可确认的主要有绳纹、素面和少量图案瓦当。战国主要的是图像纹、图案纹瓦当,如燕国的纹、兽纹、云山纹、卷云纹,齐鲁的树木纹、动物纹,秦国的鹿纹、虎纹、豹纹等。
最能体现列国瓦当共性的莫过于云纹图案,云纹瓦当在各地都有较多出土,但细品之下,又是各具特色、变化多端的。可以说,战国时期是瓦当纹饰质变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人们从奴隶社会阴森恐怖的氛围中解放出来,突破了早期原始抽象的拘谨繁的格局,从描绘神秘、怪诞的超现实世界,直接面向大自然,把笔触伸展到飞禽走兽、树木花草、鱼鳖昆虫,体现出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感情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秦朝的瓦当艺术是建立在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空前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秦始皇横扫六和,一统中原,“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同时又大修离宫别苑,其规模之雄伟宏大前世无比,同时也把瓦当艺术推向一个高峰。秦瓦当烧制技术更为成熟,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只要想一下兵马俑的千军万马,就可理解秦代制陶技术的高超了。秦代瓦当纹饰有图像和图案两大类,图像类主要为鹿、豹、鱼、鸟等动物纹。图案类主要为变幻无穷的各式云纹。在烧制大量瓦当的同时,还创作出特大型“瓦当王”这等气派也正配得上不可一世的秦朝的国威。
汉瓦当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繁荣鼎盛的极致。汉承秦制,大兴土木,极尽奢华,比秦有过之而无不及。京师之地宫苑棋布,离宫别馆遍及全国。大型的宫殿、仓庾、陵墓建筑必饰以瓦当。汉代图像瓦当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像最为出色,文字瓦当在汉代最具时代特色,占有突出的地位,刘彻益延寿观的“天人合一”瓦当更是登峰造极、空前绝后。盛极两汉的文字瓦当内容十分丰富,词藻极为华丽。给人一种极强的艺术享受。汉代瓦当的出土地域十分广泛,全国各省区几乎都有汉瓦当发现,以陕西关中最为集中。汉代瓦当集西周以来之大成,体现出典型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风貌的精神气质,使瓦当艺术达到光辉灿烂的顶点。
汉魏六朝以后,是瓦当逐渐走下坡的时期。文字瓦当大为减少,花纹图案也变得单一。
隋唐五代,莲花纹成为最普遍的瓦当纹饰,一直延续到北宋。从宋代开始,兽面纹瓦当渐渐取代了莲花纹瓦当的主导地位,在两宋及辽、金、西夏广为流行,一直延续到明清。
纵观宋元明清瓦当,其艺术性较之秦汉已远远衰落了,但这一时期瓦当制作技术则相当成熟,琉璃瓦当在宫殿、寺庙建筑上运用也逐渐普遍起来瓦当拓片艺术“曾经头风和雨,拓来一纸问秦汉”我们知道:秦砖汉瓦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通过拓片来表示和传播,还可以再创作。瓦当多为浮雕,其拓片所体现的金石味是透纸背的力量感和砖瓦的厚重感,从平面到立体,又从立体到平面,这种交替创作,发人深省,砖瓦拓片最终形成了中国古老艺术的一种形式而被世人所接受。
“古为今用、拓为吾用”,我们应发掘瓦当拓片深厚的内涵、艺术思想内容,将传统文化整理、发扬光大,迎合当今盛世。秦砖汉瓦由于拓片的功能,能够在传播汉文化的世界汉语热潮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可以同诗、书、画相结合,衍生不同形式、内容的作品,为和谐社会增添精神食粮。瓦当拓片或呈墨黑,或呈朱红,亦别有一番古朴的意境,拓片周围空白的地方还可以用于题跋或写上一些相关的文字。拓片的金石味配以妙趣横生的文字题跋、人物山水、花草鸟虫,更是韵味十足,为难得的艺术佳品。
同时,瓦当原拓是极其珍贵的。瓦当因埋藏地下,经黄土的千年侵蚀,表面形成的土锈(我们称之为包浆)显露着朴拙浑茫之美,体现历史的光辉,可与青铜器之碱式碳酸铜以及玉器之血沁相媲美。为了保护这些包浆,瓦当不能轻易挪动。不能随意、大量制作拓片。瓦当为泥质,不比金石玉器质地坚硬细腻不易损、可清洗。瓦当在拓片时,易吸水,导致包浆脱落,一旦失去这层珍贵“外衣”,裸露新茬,便索然无味。尤其是那些孤品或珍品。
文物藏品
2019年度藏品数量5,168(件套),珍贵文物37(件套)。
参观信息
旅游指南
博物馆位于西安市曲江新区汉杜陵遗址生态公园风景区内。景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紧邻大唐文化旅游区,距大唐芙蓉园、大雁塔慈恩寺仅5分钟车程;是距离西安市市中心最近的、独具特色的汉文化生态旅游景点。秦砖汉瓦、华夏之魂、古风遗韵、历史再现!
交通
公交线路:游客可乘45路、25路、48路、606路、521路、游6路公交车至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或乘车至沙坡或青龙寺什字,后换乘525路、903路公交车至汉宣帝陵站下车即到。
开放时间
上午9:00——下午17:00(全年开放)。
地理位置
西安市曲江新区雁翔路一号雅森上林苑。
参考资料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