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套兽

套兽

套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安装于房屋屋顶翼角或窝角梁梁头上的屋面雕饰瓦件,兼具防水与装饰作用。其多为琉璃件,亦有陶质制品和祥云样式木雕。套兽外形常塑异兽纹样,以狮头或龙头形较为常见,中部掏空;安装时需套在屋角的仔角梁上,而仔角梁梢端专门设有套兽榫,用于固定套兽。

套兽的出现不早于盛唐,自唐代以后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宋代《营造法式》首次记载了其规格,早期套兽分为两种模式。宋代时,套兽造型趋向精巧,形成了新型窄瘦风格,这一风格延续至金朝南宋。辽金时期的套兽既受中原文化影响,又融入本土特色,呈现独特风貌。西夏套兽则独具一格,自成体系,与其他地区差异显著。至明清时期,套兽的形制彻底定型,其工艺、造型依建筑等级严格规范,明确区分尊卑。依据套筒部位的形状与下颌出须与否,分成四个类别:直筒方颈套兽、直筒长方颈套兽、散筒方颈有须套兽和散筒方颈无须套兽。套兽的典型实例中,永乐宫三清殿的套兽以黄绿琉璃制成,犄角平伏,鬃毛飘逸,口部紧闭,尽显坚毅之态;万泉文庙的套兽名为 “嘲风”,色泽鲜亮,神态勇猛威严,寄寓着奋进向上的精神。

套兽具有多重价值,作为古建筑脊饰,承载历史文化,为研究建筑演变与时代特征提供依据;造型独特、工艺精美,展现传统艺术魅力,具艺术审美价值;还能防水、加固屋脊,对研究古建筑功能与技术意义重大。

历史演变

起源与早期(唐代)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早期建筑为了保护木构件免受风雨侵蚀,开始在关键部位添加一些功能性的构件,这可能是脊饰包括套兽的萌芽阶段。套兽不早于盛唐,唐代后广泛用于各类建筑,记载首见《营造法式》。早期(唐代)套兽长宽、长高比小于2:1,分两种模式。模式一以方形套筒为标识,有统一张口、鬃毛、双角造型,如唐华清宫遗址、黄堡窑址出土实例;模式二无明显套筒,为统一闭口、鬃毛、半环状双角造型,见于渤海上京城遗址。

宋代套兽的演变

宋代建筑风格趋向精巧富丽,套兽在这一时期可能在造型和装饰上更加精致多样。宋人李诫的《营造法式》对各类脊饰的使用规制作了详细说明,体现了脊饰对建筑等级的标识功能,套兽也应遵循这样的规制。在建筑脊饰的等级性方面,体现在材质、形制等方面,不同等级的建筑所使用的套兽在大小、材质和装饰细节上可能存在差异。从考古发现来看,宋代一些建筑遗址出土的套兽在造型上更加细腻,装饰纹样更为丰富,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对建筑装饰的影响。如北宋时期洛阳城宫城大内出土的套兽为长方形套筒,但趋于简化,双角不明显、鬃毛变为鱼鳍类装饰,旧式风格式微。洛阳城郭城长夏门址的新型套兽无明显套筒,整体造型窄瘦,长宽、长高比大于 2:1,标志新型北宋风格套兽形成,且延续至金朝南宋

辽金套兽的特色

辽金两朝在建筑脊饰方面既受到唐五代和两宋的影响,又融合了一定的本土文化特点。在套兽的使用及组合上,呈现出独特的风格。辽金建筑以布局及式样均与宋朝相近为前提,其套兽在造型和装饰上可能既有对中原文化的借鉴,又有自身民族特色的体现。通过对辽金建筑脊饰的考古学发现进行类型学考察,可以发现辽金套兽在某些方面与唐宋套兽有相似之处,但在细节和局部特征上又有所不同,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西夏套兽的独特性

西夏陵出土了西夏时期完整的套兽等屋顶装饰构件,与中原传统屋顶构件完全不同,自成体系。西夏套兽在造型特点上具有独特性,其造型与佛教文化可能存在一定关联,体现出丰富的西夏文化内涵。其中,西夏三号陵园出土了大量的建筑装饰构件中套兽的造型与中原地区常见的套兽造型差异较大,反映出西夏在建筑装饰方面独特的审美和文化传统。同时,西夏时期遗址出土套兽情况复杂,如三号陵为Bb型,具特色但无延续;六号陵为Ba1式,似融入无明显套筒、窄瘦造型的套兽体系。

明清时期的定型与规范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至成熟阶段,建筑规制更加严格。套兽在这一时期的形制和使用规范基本定型。明清建筑脊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套兽作为脊饰的一部分,其大小、造型、材质等都根据建筑的等级有明确规定。在大型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中,套兽的制作工艺精细,造型庄重威严,装饰华丽,体现了皇家和宗教建筑的尊贵地位;而在普通民居建筑中,套兽则相对简洁质朴。例如北京故宫等明清皇家翊坤宫中的套兽,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充分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建筑装饰技艺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结构特征

材质与基本制作

套兽制作常用陶质或琉璃材质,中部掏空。如泰山庙的套兽,因需与建筑整体脊饰材质适配,选用陶质或琉璃材质,二者可兼顾耐久性与装饰性,琉璃色彩绚丽,陶质质朴易塑形,能满足不同等级、风格建筑的需求,在各类建筑中广泛应用。2000年西夏三号王陵出土大量陶瓷雕塑建筑构件,其中套兽有红陶、灰陶、釉陶三种质地,制作采用模制工艺,器形基本相近 。其制作工序繁杂,兽头上下部分分模制成,眼、耳、眉、牙齿、兽角等附件先单模制成,再通过黏塑或套插方式安装于兽头之上。此外,套兽也有祥云样式木雕,属简单典型的套兽,且檐板及檐檩条两层间也增设祥云样式木雕,封闭榫接部位并增美观。

安装位置与关联结构

套兽安装于房屋屋顶翼角处的窝角梁梁头(即仔角梁梁头)。仔角梁梁头上,用于承托套兽的榫,称作套兽榫。古建筑翼角有瓦件“遮朽瓦”,其位于角梁套兽上方,作用是保护连檐和角梁,避免受雨水浸蚀。当套兽装入角梁并用钉子钉牢后,“遮朽瓦”会立放在套兽之上,其背后连檐经抹灰填实;“遮朽瓦”常与套兽配合,一般有套兽的翼角,都会用到该瓦件。

造型特点

套兽通常以兽头的形象呈现,这一兽头造型多源于传统神话、传说或现实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形象。比如,常见的有狮子、龙等形象演化而来的造型。在一些传统建筑中,套兽的头部往往塑造得较为立体,双眼圆睁,仿佛凝视着远方,展现出一种威严与警觉的神态。其嘴巴有的微微张开,露出牙齿,似有欲咆哮之态,增强了造型的生动感和威慑力。像在一些庙宇建筑中,套兽的兽头造型可能会更具神性,线条刻画更为刚劲有力,以凸显庙宇的庄重与神圣。

与其他脊饰的组合关系

套兽与鸱吻、脊刹、脊兽等脊饰共同构成建筑屋顶的装饰体系。在泰山庙中,套兽与鸱吻、脊刹、脊兽等造型多样,共同营造出精美的屋脊装饰效果。在辽金建筑中,不同类型的脊饰有着特定的组合方式,套兽在其中与其他脊饰相互配合,形成完整且富有层次的屋顶装饰,既增强了建筑的美观性,又通过不同脊饰的组合体现建筑的等级与功能。

功能作用

防水作用:套兽安装在翼角或窝角梁梁头上,能够防止屋檐角遭到雨水侵蚀,具有防水效果。

装饰作用:套兽的外形常塑为异兽纹样,异兽通常是狮子头或龙头形象,具有一定的装饰和美化作用。

防水机制

排水引导

套兽一般安装在建筑屋檐的角梁套兽榫上。屋檐角部是雨水集中且水流速度较快的部位,套兽的存在改变了雨水从屋檐角部流下的路径。它可以引导雨水沿着特定方向流淌,避免雨水无规则地溅落或倒灌进屋檐下方的木结构中。例如,在一些古建筑中,套兽的造型设计使得雨水能顺着其弧度较为顺畅地滴落到地面,减少了雨水对屋檐角部木结构的直接冲刷,从而降低了因雨水长期侵蚀导致木材腐烂、损坏进而影响建筑防水性能的风险。

陶质材料的特性

传统套兽多采用陶质材料制作。陶质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其经过烧制后,质地较为密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水分的渗透。相比一些未经处理的木质材料,陶质套兽在长期接触雨水的情况下,更不容易被水浸湿、腐烂。例如,西夏三号陵园出土的套兽多为泥质灰陶,这种材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雨水的侵蚀,保护其内部的木结构不受雨水直接侵害。

协同配合

在建筑的整体防水体系中,套兽与屋脊、鸱吻等构件协同工作。屋脊起到密封屋面两坡瓦面交接处的作用,防止雨水从屋脊处渗漏;鸱吻则位于正脊两端,不仅具有装饰作用,也对屋脊端部的防水密封起到重要作用。套兽在屋檐角部与它们相互呼应,共同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屋面防水体系。例如,在泰山庙的建筑中,套兽、鸱吻、脊刹、脊兽等造型多样,它们共同作用,从屋脊到屋檐角部,全方位地对屋面进行防护,减少雨水渗漏的可能性。

类别划分

依据套筒部位的形状与下颌出须与否,分成四个类别:

直筒方颈套兽

筒口为方形,胎质较细腻、坚硬,龙头状,口满张露齿,舌长卷曲,上颌腭板宽且上翘,以弧状横凸纹示腭板面之皱褶,两侧唇下有对向上、向前弯曲的长牙贴靠在鼻两侧,眼缘呈凸棱状,绳状粗眉,椭圆形眼球大而突出,眉后塑两小耳,两腮外有短须毛和鳞片腮纹,腮纹后刻划须毛,须毛向前上方卷曲至额顶平面,额顶预留圆孔以插装兽角,颈部方筒状,表面刻划大鳞片状纹饰至器物的后端。

直筒长方颈套兽

筒口呈长方形,整体形制与直筒方颈套兽基本相同,多为灰陶质。

散筒方颈有须套兽

胎质较细腻、坚硬,器型龙头状,上颌腭板宽且上翘,以弧状横凸纹示腭板面之皱褶,两侧唇下有一对向上、向前弯曲的长獠牙贴附在鼻两侧,绳状粗眉贴附于额顶边缘,眼睛扁圆形,眼帘粗壮突出,椭圆形眼球大而前突,眉后着小耳,两腮外有短须毛和鳞片腮纹,腮纹后刻划线形须毛,须毛向前上方卷曲并出额顶平面,额顶预留圆孔以插装兽角,颈部呈敞口方筒状,表面刻划回线纹饰至器物的后端,上面距后端预留钉眼,器内壁有手指压印痕,颌下塑一撮环状胡须长而飘逸。

散筒方颈无须套兽

器形与散筒方颈有须套兽基本相同,只是颌下无须。

代表实例

永乐宫三清殿套兽

三清殿的套兽,以黄绿琉璃制作,工艺精湛,色彩鲜艳且富有光泽,为三清殿增添了庄重与神秘感。犄角平伏,如同守护者的利剑,随时准备应对挑战。鬃毛飘逸,赋予了套兽一种动感与生命力,仿佛它们随时都在跃动、在呼吸。大口紧闭,显示出一种无所畏惧的坚毅与果敢,象征着守护者的坚定信念与无畏精神。

万泉文庙套兽

万泉文庙套兽以黄绿琉璃制作,以“嘲风”为名。黄绿琉璃色泽鲜艳而富有光泽,为套兽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外衣,使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套兽的造型更是匠心独运,神态勇猛、威严,仿佛时刻准备应对任何挑战。“嘲风”之名,不仅是对其形态的生动描绘,更是对其性格的深刻诠释,象征着孔子庙学子们追求真理、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现代传承

专利申请

爱企查显示,曲阜市琉璃瓦厂有限公司申请的“古建筑构件(套兽)”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号CN201830327865.8),申请日为2018年6月25日,公告日为2018年12月7日 ,发明人王树宝,该专利产品用于古建筑,设计要点在主视图,最能表明设计要点的是立体图,保护的外观设计包含色彩,法律状态为2020年6月23日专利权终止。

古建筑设计应用

现代古建风格的建筑中还是保留这种套兽的款式。套兽一般由琉璃瓦制成,为狮子头或者龙头形状,具有古建筑审计的标准。古建筑规划设计中是由一个个的古建瓦件构成的,其中的瓦件配件就有很多种,其中套兽就是其中的一个,作用不可小视。

现代文物保护

现代文物保护中,依托三维激光扫描与高精度3D建模技术,对套兽这一永乐宫建筑上的重要构件进行了精准复原。套兽作为低温烧制、釉面含铅的琉璃制品,原本具有阻挡水分对木结构侵蚀、严密封固瓦垄的保护功能,其数字化复原过程严格基于学术界的建筑测绘学等研究成果,最大限度保留了套兽的原真性,既完整呈现了其历史风貌与工艺细节,也为套兽的研究、展示和保护提供了可靠的数字依据。通过构建全交互式虚拟场景,将复原后的套兽融入数字化的永乐宫整体建筑布局中。观众在佩戴VR设备后,可打破重力与时空限制,以360度“显微镜式”视角近距离观察套兽的细节,这种方式突破了套兽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在展示上的局限,让更多人能直观了解套兽的形态特征和在建筑中的作用,进而增强对这一文物的保护意识。

相关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套兽作为古建筑脊饰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如在辽金建筑中,不同类型的脊饰包括套兽,其使用和组合体现了当时建筑的风格特点以及文化内涵。通过对辽金建筑脊饰的研究,有助于厘清这一时期建筑脊饰的时代特征及其演变,为辽金建筑屋顶复原提供参考,也能让我们更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

艺术审美价值

套兽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艺术风格,在建筑装饰中起到重要作用。以介休后土庙的套兽琉璃为例,其精美的图形语言、造型特点、构图形式和色彩搭配,展现了传统建筑琉璃艺术的魅力,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对套兽的保护,有利于传承和弘扬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建筑功能价值

在古建筑中,套兽等脊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承担着防水和加固屋脊等实际功能。如在西夏陵出土的套兽等屋顶装饰构件,成龙配套,对建筑的稳固和防护起到一定作用,对研究西夏建筑的功能布局和建筑技术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资料

走进“人马皆衣金”的西夏文明 长沙将展“贺兰山下”.凤凰网海南频道.2025-07-19

到运城,看屋顶上的“神兽天团”.澎湃新闻.2025-07-19

专利详情.爱企查.2025-07-19

套兽.曲阜崇圣古建艺术工程有限公司.2025-07-19

穿越七百年“修”壁画,旁观者变参与者|文粤新千亿.今日头条.2025-07-19

文化中国行丨数字技术助力 再现山西永乐宫建筑与壁画传奇.今日头条.2025-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