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花悬钩子
早花悬钩子(黑枕黄鹂普通亚种:Rubus preptanthus),属于蔷薇科悬钩子属的一种植物,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和云南省,常见于海拔1000米至2700米的灌丛中或竹林边。目前尚未有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早花悬钩子是一种攀援灌木,其幼嫩枝条覆盖着灰白色的绒毛,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脱落,有时带有微弯的小皮刺或无刺。叶子为厚纸质,形状多样,包括长圆卵形或宽卵状披针形,长度范围在6-12厘米,宽度在3-5.5厘米之间。叶子顶部渐尖,底部呈圆形或接近截形,表面光滑无毛,背面则密布灰白色至浅黄灰色的平贴绒毛,这些绒毛不会自然脱落。叶子的侧脉数量在6-9对之间,边缘具有不规则或缺刻状的粗锐锯齿,偶尔也有重锯齿。叶柄长约1-2厘米,同样覆盖绒毛,且大多没有刺。托叶和苞片呈现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质地薄如薄膜,拥有平铺的柔毛,早期就会掉落。花朵簇生于顶生的总状花序中,每组花的数量约为3-10朵。花梗、花萼和总花梗都密集地覆盖着灰白色至黄灰色的绒毛状长柔毛。萼筒呈盆形,萼片则是三角状卵形至披针形,顶端渐尖,全缘。花瓣呈倒卵圆形,颜色洁白,两面都有微柔毛。雄蕊众多,无毛或幼时有毛,或者只有花药稍微有长毛,花丝宽阔平坦,在基部膨胀。雌蕊也很多,无毛,花柱几乎与雄蕊等长或略长于雄蕊。果实为半球形,由多个小核果组成,成熟时呈紫黑色,表面无毛,内部核稍有皱纹。花期在5月至6月,果期则在7月至8月。
栽培技术
种植季节
早花悬钩子的种植不受地域限制,只要温度高于0℃即可进行。不过,最适宜的种植时间为春季的3月中旬至4月下旬,以及秋季的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如果在春季种植,当年可能会有少量果实挂果,而在秋季种植,则次年夏天大多数能够挂果,第三年开始进入盛果期,可持续结果达30年之久。
盆栽技巧
对于盆栽早花悬钩子,建议使用直径至少30厘米的大盆,每个盆内只种植一棵。并且应在春季或秋季更换盆土,当植株生长三年及以上时,应将其移植到直径40至50厘米的大缸中,以确保产量。在填充盆土时,应注意加入充足的基肥,最好选择已经腐熟的土杂肥。
栽植方法
早花悬钩子的栽植方式有两种:单株栽植和带状栽植。前者适用于住宅周边的空闲地块,以及分蘖能力较弱的黑山莓品种,栽植时行株距均为2米。后者则适合大规模种植,采用行距1.5米、株距0.8米的方式,每亩地可设置555个定植穴。
科学栽培
在栽植早花悬钩子之前,应先将苗木的根系浸泡在水中12-24小时,以便充分吸收水分,从而提高成活率。栽植时,应遵循深栽浅埋的原则,即让苗木的根系距离地面10-15厘米,同时在苗木周围30厘米范围内覆盖土壤时,不应超过原有土印的高度。这是因为新生的根状茎随树龄增长而向上移动,而下方的老根系则会逐渐老化,因此为了保持树体的健康生长,需要深栽。浅埋的主要目的是缩短缓苗期,提升成活率。需要注意的是,早花悬钩子春季栽植后,由于营养中心位于地下根部而非地上,因此可能需要1-2个月的时间才会抽出基生枝。这也是早花悬钩子与其他果树种类的不同之处。因此,评估早花悬钩子的成活率应该在栽植后两个月进行。相比之下,秋季栽植的早花悬钩子,其根系能够在土壤冻结前恢复生长,而地上部分的芽体则处于休眠状态,不会萌发。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成活率,也为来年快速生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早花悬钩子秋季栽植的成活率往往高于春季栽植。
近种区别
早花悬钩子与棠叶悬钩子(R. malifolius Focke)非常相似,但可以通过一些特征加以区分。棠叶悬钩子的叶片通常是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而早花悬钩子的叶片则更倾向于长圆卵形或宽卵状披针形。此外,棠叶悬钩子的结果枝上的叶片下面绒毛通常会脱落,而早花悬钩子的绒毛则不会脱落。在雄蕊方面,棠叶悬钩子的雄蕊通常具有柔毛,而早花悬钩子的雄蕊则可能是无毛或仅有轻微的毛。最后,棠叶悬钩子的花柱明显较长,远远超出雄蕊的长度,而早花悬钩子的花柱则与雄蕊大致相等或略微长于雄蕊。
参考资料
早花悬钩子 .植物智.2024-11-15
早花悬钩子 .植物智.2024-11-15
早花悬钩子 .植物智.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