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华鰧

中华鰧

中华鰧(拉丁学名:Uranoscopus chinensis,英文名:Chinese stargazer),别名向天虎、中华瞻星鱼、含笑、眼镜鱼属披肩鰧。其主要栖息于砂泥底部,栖息深度为7-120米。一般隐身于砂泥底、近海沿岸。中华鰧世界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日本等。中国分布于南海,中国台湾省的西部、南部、东北部、澎湖等海域。

中华鰧体延长;头粗大,前端平扁;背面与两侧被粗骨板。吻短;眼小,位于头背。口中大,几垂直;眶前骨前下方具2个棘突;上下颌、锄骨与腭骨均具绒毛状齿;下颌具植物病原线虫状附属瓣隐于口内舌下方,并与下唇相连。前腮盖下缘具4尖棘。后鼻孔具管状突起。鳃膜与峡部分离。体被小圆鳞,头、颈背与胸部裸露;侧线上侧位。背鳍两个,第一背鳍具V弱棘𩽾𩾌;第二背鳍软条数12-14;臀鳍条数13-14;尾鳍截形。头与体背面红褐色,具浅黄色斑,腹面灰白色。第一背鳍黑色;第二背鳍具黄色短斑,鳍膜白色;胸鳍黄色,腹缘与下缘浅色;臀鳍白色;尾鳍深黄色,后部黑色,末稍白色。

中华鰧利用下颌附属瓣诱捕底栖生物为食。其属于中小型鱼,可食用,但处理不易,常被作为下杂鱼处理。一般均以底拖网捕获,一支钓亦可钓获。

外形特征

中华鰧体延长;头粗大,前端平扁;背面与两侧被粗骨板。吻短;眼小,位于头背。口中大,几垂直;眶前骨前下方具2个棘突;上下颌、锄骨与腭骨均具绒毛状齿;下颌具植物病原线虫状附属瓣隐于口内舌下方,并与下唇相连。前腮盖下缘具4尖棘。后鼻孔具管状突起。鳃膜与峡部分离。体被小圆鳞,头、颈背与胸部裸露;侧线上侧位。背鳍两个,第一背鳍具V弱棘𩽾𩾌;第二背鳍软条数12-14;臀鳍条数13-14;尾鳍截形。头与体背面红褐色,具浅黄色斑,腹面灰白色。第一背鳍黑色;第二背鳍具黄色短斑,鳍膜白色;胸鳍黄色,腹缘与下缘浅色;臀鳍白色;尾鳍深黄色,后部黑色,末稍白色。

分布栖息

栖息环境

中华鰧主要栖息于砂泥底部,栖息深度为7-120米。一般隐身于砂泥底、近海沿岸。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中华鰧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日本等。

中国分布

中华鰧分布于南海,中国台湾省的西部、南部、东北部、澎湖等海域。

生活习性

中华鰧利用下颌附属瓣诱捕底栖生物为食。

主要价值

中华鰧属于中小型鱼,可食用,但处理不易,常被作为下杂鱼处理。一般均以底拖网捕获,一支钓亦可钓获。

参考资料

中华鰧.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1-17

Uranoscopus chinensis.台湾鱼类资料库.2025-01-17

Uranoscopus chinensis Guichenot, 1882.物种2000官网.202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