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唐秦王陵

大唐秦王陵

大唐秦王陵,始建于公元907年,是李茂贞及其夫人“同茔不同穴”的夫妇合葬墓,是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位于宝鸡市陵塬村所在的土塬之上,背靠关山,面对秦岭,前方渭河流过,三面环沟,东隔金陵河贾村塬相望,西隔长寿沟与紫塬相望。由大唐秦王忠敬墓(李茂贞本人墓)、晋故秦国贤德太夫人墓(夫人刘氏墓)和神道三部分组成,是以唐代帝王陵寝形制为样板而建成的五代十国大墓。

大唐秦王陵原占地面积200多亩,开发面积80多亩,主要由山门、神道、献殿、祈殿和两座地宫组成。其中神道长150米,陈列着按皇帝生前出行宫廷仪仗排序的唐代石雕15组34尊。李茂贞地宫由墓道、墓室、甬道三部分组成,总体长117米,距地表深20米,除前室、中室用石条砌筑外,其余均为青砖砌成,采用壁画和砖雕相结合的形式。地宫内地坪正中安放着他的墓志铭,分上、下两层,顶盖为录函顶,青石盖四周阴刻连续缠枝花纹,下层为铭座,铭文1116字,周边线框,四周阴刻十二生肖神像,墓志铭盖上是空白。李茂贞夫人的地宫,整体为平阶深梯式双墓室结构,由墓道、墓室、甬道三大部分组成,墓室分为前、中、后三个券顶宽敞殿堂。此外,大唐秦王陵地宫内有用青砖仿木雕刻而成且保存完整、中国唯一的砖雕飞檐古建端楼;有用青砖砌墙并卷的八边形穹隆顶;有墓道两侧18幅乐伎图;有唐代珍贵的胡人马乐佣、三彩陶马佣;有砖雕“十二生肖图”“八人抬轿图”;有按北斗七星位置挑开青砖形成勺状“地面天象图”;有神秘色彩的千年石函等。

公元924年,李存勖李茂贞为“李从荣”。同年四月,李茂贞死于凤翔府私邸,享年69岁。925年12月,迁葬于陵原“先考大茔”。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李茂贞夫人刘姓祔葬于“先王宅”。1999年11月,宝鸡市考古工作队派员对陵墓进行抢救发掘,找到李茂贞夫人(考古编号M1)墓道后便停工。2001年4月,正式进行发掘,8月发掘工作结束。2003年4月,陕西省第一座五代十国时期的陵墓博物馆——大唐秦王陵博物馆对外开放。9月24日,大唐秦王陵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唐秦王陵为国家AAA级景区,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在唐代帝王陵寝中极为罕见。2013年5月,大唐秦王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2022年2月20日至7月20日,大唐秦王陵出土文物在成都永陵博物馆展出。

命名

大唐秦王容易联想到秦王李世民,但秦王李世民在文献中几乎不用“大唐秦王”字样,故“大唐秦王”当另有其人。李茂贞墓志文首题为“大唐秦王谥曰忠敬墓志铭并序”,且李茂贞生前曾在两个时期被封为秦王。

一是李晔景福二年(893年)十一月,进封秦王;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被封岐王,天复三年(903年)五月,复秦王之爵。二是李存勖924年正月封李茂贞为岐王;二月,李茂贞改称秦王。四月,后唐庄宗为“秦王李茂贞追封秦王,赐谥曰忠敬”。

法门寺曾有一通石碑,名为《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系“朝请大夫守尚书礼部郎中柱国赐紫金鱼袋”薛昌序撰文,王仁恭书,孙福刻。碑后载明刻碑时间为“天柏十九年岁次壬午二月壬子朔,二十六丁丑”,天祐李晔年号,天祐十九年即921年,此时李唐王朝已经灭亡15年,李茂贞自度实力不济,未敢贸然称帝立国,仍称秦王,表示仍奉唐正朔。这一通碑文刻于921年,早于李存勖封李茂贞为李从荣的924年,晚于唐昭宗封李茂贞为秦王的893年,也晚于复秦王之爵的903年。

无论是唐昭宗还是后唐的庄宗封李茂贞为秦王的时候,均没有“大唐”二字。而“大唐秦王”始见于《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刻碑的时候,后唐还没有建立,还属于后梁的朝代,而且李茂贞还活着。所以,此“大唐”只能是李唐王朝的“大唐”,不可能指的是后唐。据此推之,《大唐秦王谥曰忠敬墓志铭并序》中的“大唐”也应当指的是李唐王朝的“大唐”。所以,“大唐秦王”是指由李唐王朝的皇帝李晔所封的“秦王”。

历史地理环境

大唐秦王陵位于宝鸡市金台区陵塬乡陵塬村东,南距宝鸡市5公里,海拔802米,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7°7',北纬34°23'。大唐秦王陵在陵塬的南端,从小环境讲,背靠陵塬的二道塬,坐北朝南,北面的二道塬呈弧形,中间向北凹进,东西两面向南凸出。从大环境讲,背靠关山,濒临渭河,三面环沟,东隔金陵河贾村塬相望,西隔长寿河(沟)与紫塬相望,塬下即为自西向东穿过宝鸡市区的渭河。站在陵塬上,巍巍秦岭尽收眼底,天台山上的炎帝陵与陵塬上的大唐秦王陵几乎就在南北一线。

大唐秦王陵所处的陵塬地区,属于陕西黄土高原的一个板块,原面海拔780m~950m,宽约2公里,由南向北抬升3-4级。通过丘陵与西镇吴山相连接。台原基底由新第三系红色砂砾,粘土层和下更新世河湖相物质组成,上层主要由中更新世晚更新世的黄土组成,黄土厚60~120米,夹有6~13层古土壤层,沟壑非常发育,深切可达150m以上,已经切入较老的河湖相沉积层中。这里负阴抱阳,背风聚气,枕山面水,既水位很低,又利于排水,地势雄浑干燥,特别是这里黄土丰厚,地层呈水平分布,很适宜于深挖墓穴和丰殓厚葬;又加上这里东有华山,东北有箭括山,北有吴山,西北有吴山,西有佛崖,西南有塔梢山,南有秦岭,东南有太白山,“八弦系一身”,从中国古代阴阳勘舆术的角度来看,是极为罕见的“风水宝地”。

历史沿革

修建及墓葬

大唐李从荣陵始建于公元907年,公元924年,李存勖李茂贞为“秦王”。同年四月,李茂贞死于凤翔府私邸,享年69岁。925年12月,迁葬于陵原“先考大茔”。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李茂贞夫人刘姓祔葬于“先王宅”。

发现与勘探

宝鸡陵塬村东有一座古墓,墓冢现存高2.1米,基葬结构不祥,据传为唐李茂贞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有盗墓活动,最深的一个盗洞呈不规则长方形,长约2米,宽约1米,深度达到了15米左右。鉴于盗掘活动猖獗,田野文物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弄清楚墓葬的结构,为今后的抢救发掘提供借鉴资料,1998年7月,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市考古勘探队受宝鸡市文物局的委托,对原宝鸡县陵塬村的古墓进行考古勘探,初步探明带墓冢的墓葬形制。与此同时,陵塬村的张晓明同志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带墓冢的墓葬西侧还有一座于20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时将墓冢夷为平地的墓葬。经过仔细勘探,果然又发现了一座墓葬,并且探明了墓葬形制。至此陵塬村东侧就发现了两座古墓,把现在墓冢不存的墓葬编号为M1,现存有墓冢的墓葬编号为M2。

墓葬发掘

1999年11月,在宝鸡市文物局的安排下,宝鸡市考古工作队派员对陵塬村东侧的古墓进行抢救发掘。参加这次发掘的考古队员有辛怡华、王力军、杨富科、刘军户等。宝鸡县(现陈仓区)博物馆的闫毓、董卫剑等负责安全,此次发掘由辛怡华负责。由于种种原因,此次发掘只找到M1的墓道后便停工。

2001年4月9日,在各方努力下,陵塬村东侧古墓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了。参加本次发掘的考古队员有刘军社、王力军、王颢、李伸前、陈恩乾、杨富科、刘军户等,由刘军社负责。此次发掘得到了西安市锦辉商贸公司的全力资助。4月9日上午9时,陈仓区(原宝鸡市县)文化局、西安锦辉商贸公司、陵塬村在墓葬前举行了简单的祭奠仪式。下午2时,考古队员进入工地,由一号墓开始发掘,按照一般的考古发掘规程,先发掘墓道。4月16日,发现端门,同时发现了可以说是第一件让考古队员兴奋不已的东西——刻有“驾鹤西游图”的砖雕。端门的发现,已属不易,驾鹤西游图砖雕的出土,更为少见。

2001年5月17日,发现“晋故秦国贤德太夫人墓志铭”一方;5月18日,分别位于后甬道东西两壁的9幅砖雕伎乐图,完全显现出来;随后陆续发掘出穹窿顶墓室、石函等;6月2日,胡人牵驼、汉族牵马、二人抬轿、八抬大轿等砖雕陆续被发现;6月9日,一号墓发掘工作结束。

2001年6月19日,考古人员开始二号墓的发掘;7月23日,开启石条封门;7月25日进入墓室;8月1日,发现“大唐秦王忠敬墓志铭”一方。虽然墓志中没有明确说是李茂贞的墓志,但对比文献资料可知它就是李茂贞的墓;8月6日,二号墓发掘结束。之后又对周围进行了一些调查与勘探,并清理了埋藏于地下的神道上的石刻。

文物保护情况

2003年4月29日,陕西省第一座五代十国时期的陵墓博物馆——大唐秦王陵博物馆对外开放。9月24日,李茂贞墓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其保护范围为墓家四面外延50米,包括墓前神道和陪葬葛区。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的四面外延10米。2013年5月李茂贞墓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现为国家AAA级景区。

2019年,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投资57万元的《李茂贞墓保护总体规划》项目,完成第二次修改工作;投资75万元,实施李茂贞墓神道石刻加固工程、李茂贞地宫砖雕保护工程方案设计,至年底,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完成地质结构勘探数据采集和稳定性数据采集。

墓葬布局

大唐秦王陵坐北朝南,是按“同茔不同穴”的帝后墓的形式合葬的,即属于并穴合葬的两周王陵李茂贞墓位于陵园的东北部,夫人墓位于陵园的西南部。李茂贞墓的结构简单,但其夫人墓结构复杂,规模宏大,既明显继承唐代墓葬的很多特点,又具有五代十国墓葬独特的风格。同时,对宋代墓葬形制及其特点的形成,产生影响。

对唐代墓葬形制特点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依照关中十八唐帝陵“封土为陵”“依原为陵”“依山为陵”方面。李茂贞是归附于先考大茔的,夫人的墓则又归附于李茂贞墓。两墓共享一条神道,神道两侧有石雕华表,虎、师、羊等动物和文臣武将。李茂贞墓冢仅留一小土堆,其夫人冢解放后因平整土地被平掉。历史上两墓均遭盗掘。

晋故秦国贤德太夫人墓墓葬形制

晋故秦国贤德太夫人墓(李茂贞夫人墓)坐北朝南,方向165°,由封土、墓道、端门、庭院、墓门、甬道、前室、后甬道以及后室等几部分组成,由墓道开口至后室的北耳室北端,全长57.1米。该墓为一个“前堂后室”的多墓室大型墓葬,前堂为石圈,后室则为砖砌。甬道、墓室、小龛内均有彩绘痕迹,在后室东西两门侧还有仕女图案,后甬道两侧还有彩绘浮雕砖;墓门为仿木作砖雕彩绘,其后又有两木门及一石门。其规模之巨,大大超过了自己的等级,甚至超过了李茂贞本人。

墓葬是先在当时的地面下挖土圹,完成自前室后壁之前的土圹部分,形如一长颈瓶状,瓶的肩部即基道向庭院的过渡部分做成弧形壁并逐渐变宽。庭院至前室的后壁之间,呈长方形,南北长(至雨道北折角处)10.7米,东西宽7.7米。在土圹的东北角两侧壁上分布有均匀的脚窝,脚窝呈三角形,较大,左右错层,各自上下相距40~50厘米,脚窝底部踩踏面因多次踩踏呈斜坡形,其中心到东北角顶点的距离是0.5米。整个土圹壁竖直光滑,显经精心修整。土圹东西宽7.5米,南北长6.5米。然后于土圹内以巨型砂岩石块砌筑甬道、前室部分,以青砖砌成端门、庭院部分。后室亦为大开挖,以砖砌成8面直壁圆形穹隆顶墓室,前后室之间以过洞相连,是为后甬道。墓壁与墓圹间留有一定的空隙,空隙宽在0.2-0.5米之间,空隙内填以五花土并夯实。

墓道

墓道开口于当时的地面,距现地表1.8米。墓道自南而北以斜坡向下延伸,墓道长26米,上口宽3.8米,下口宽3.5米。坡比很小,几近垂直,两壁经过拍打修整,光洁平滑,与墓道内填土极易剥离。

墓道开口部分,堆放有很多较大的稍经加工的石条,中段及靠近端门处,则填埋有大量的巨型石块,其与构筑墓室的石块为同一种砂岩,这些石块只是经过粗加工,形状不甚规矩,有重达1吨以上者,也有几十公斤重者。墓道内填土为灰褐五花土,土中含有少量的姜石及碎砖、炭屑。填土经分层夯打,夯层厚10~15厘米,夯窝的直径在5-10厘米之间。填土上层土质较硬,在距现地表5米处,含水量渐大,土质变得极为松软,颜色为黑灰色。

墓道自南而北以斜坡向下延伸,至19米处,底部变平,地面有厚2厘米左右的踩踏土。再往北6米,墓道两侧壁开始向外弧形扩张,端门即树立在扩张开来的墓道底端。

端门

墓道的最北端即为端门,端门正面向南,背朝墓室,为仿木结构砖砌而成。两侧与墓道壁紧密相连,残高7.3米。下部巨石填塞门洞,犬牙交错,沉稳坚固。两侧朱砂重涂的砖砌倚柱,圆硕粗壮,与巨石截然不同。上部的仿木砖砌建筑,逐层抬高,逐层向后递缩,给人以视觉上的变化,而那些繁缛的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制作精巧的窃曲栏板、美轮美奂的两厢砖雕等循序渐上。端门自下而上有三层结构,即门柱及门洞、亭台楼阁、大殿及厢房。

第一层

这是端门最下面一层的结构,由台阶、石封门、补间铺作、柱头铺作以及梁架、屋顶等各部分组成。除封门采用石材外,其余部分皆以各种形制的泥质灰陶砖构件构成。由地面至第一层的顶脊,通高4.7米。

第二层

第二层的基础建在第一层的正脊的北面平台上,高度为1.1米,由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勾栏栏板、栏杆等几部分构成。正面建筑因整体向北收缩并变窄,左右两侧与墓道土圹之间形成间隙,故而自正面结构向两侧钝角斜出二砖壁,斜壁以15层条砖错缝顺铺叠砌,砖体外面裸露无饰,砖间以细泥合缝。

第三层

第三层是端门整体建筑的最高一层,高度为1.5米。中心建筑建在第二层勾栏飞阁屋顶之上,大平板方砖构成的第二层屋顶平行展开,恰成第三层建筑的地平,其整体建筑向北退缩28厘米,于屋前形成一道宽平的台面。两侧斜壁上又分别建有东西两厢,皆呈三柱两开间,各有一门、一窗。正面平直,宽3.1米;两端折向两侧伸出,与土圹壁相接成二斜壁,斜壁各宽1.38米。

东厢门于右,西厢门于左,皆与正面墙壁相接,二门式样虽不相同,却均为一大方板砖高浮雕烧制而成,由上额、门额、立颊、板门、门槛、门砧、门簪等部分构成。门簪5枚,呈菱形,等距离均匀分布于宽门额之上。板门两扇,上各以较深的阴线刻出5排6枚圆形门泡饰,上轴处各刻有一长条圆角护枢包片装饰。门槛宽高。西厢板门一扇紧闭,一扇微启,一侍女半身俏立于微启的门间,作探身张望状;东厢板门两扇半开,一女手持拂尘,端立门间。

庭院

端门北侧即为庭院,庭院以木头封顶,木已朽。庭院整体平面作长方形,东西长3.3米,南北宽2.34米。庭院由院门、院庭、东耳室、西耳室四部分组成,另于东西两壁上,装饰砖雕等,形成东西长廊。整个布局为端门与墓室之间的过渡。东、西两侧均以青砖砌墙,在东耳室与院门间的墙壁上,装饰有砖雕的2人轿子图一幅,整幅图案由4块单体的方砖拼接而成,垂直平砌在墙壁的表面,砖缝间及砖边缘,为使砖雕结合紧密并不致脱落,夹钉有扁长的铁铆钉;西耳室与院门间的墙壁上,装饰有砖雕的8人轿子图一幅,整幅图案由6块单体的方砖拼接而成,其砌嵌方法与2人轿子图完全一致。两侧壁上部各装饰有一排8幅砖雕鸳鸯牡丹图,其上大方砖密檐出跳,5层条砖形成倒阶梯状,形如券顶的拱壁,再上为大开顶,原应以棚木封盖。院内地势南低北高,形成缓坡,地面平铺8横11纵的莲花方砖。

甬道

前甬道

步人石门,是为墓葬的前甬道。前甬道及前室为石条砌券。石条大小不一,甬道与庭院间有重达一吨的石门封堵,门上有一巨石过梁门楣,下部有石制门槛,槛内开槽,石门内嵌封死。甬道内搁置有长方形盘顶青石质石函1个、青石墓志1合。甬道顶部正中略略靠后部位有盗洞1个。

前室墓圹为大开挖而成,北璧由此形成巨大的土壁,于结构上显得极不安全,因此,北壁自地面起石墙,以长方形条石东西向堆砌,东西两直壁及券顶券石北顶端均紧顶接于北石壁上,成稳定结构。又于北壁下部正中,开后甬道洞门,以石条南北向加固,形成石壁拱顶。前室东西两侧各有侧室,前部石券,后部为土洞,侧室门口各置一大型铁鼎。

后甬道

南北连接前室与后室之间,有一条长长的过洞,是为后甬道,后甬道系自生土中直接打洞而成。甬道口地平线高出前室砖铺地面0.1米,后甬道内地面南部平直,铺有素面条砖,至北端,地面又被抬高,形成南低北高的缓坡,并改以莲花纹方砖铺设地面。

后甬道砖构东西两壁上各建有2个小龛,两两对称。形制、大小、结构均相同。二龛间甬道东西两壁上,镶砌有高浮雕重彩伎乐砖雕,墙壁砌筑时,于中间预留出空隙,再以浮雕有伎乐图案的方砖垂直平嵌于其中,砖雕图案每壁共有9幅,每幅各由2砖上下拼接而成,砖缝间及砖边缘,为使砖雕结合紧密并不致脱落,夹钉有扁长的铁铆钉,但由于盗墓贼的破坏,完整保存者不多,可辨识内容者,东壁自南而北有:舞蹈、抱拍板、击正鼓、拍毛员鼓、击鸡篓鼓、擂大鼓、持笛等;西璧自南而北有:舞蹈、拍板、弹琵琶、击羯鼓、敲磬、吹笙、吹箫等。东壁图案基本处于准备的静止状态,而西壁内容却均处于演奏的动态之中。两组图案一动一静,相互对称。

除砖雕所占的空间外,其余的两直壁、券顶以及各龛室内壁表面,均以白灰砂浆粉饰,后甬道的拱顶部分还涂有红色颜料。

后室

踏过后甬道莲花纹方砖铺成的斜坡,即进人后室,至此,由端门前的平台而庭院、前甬道及前室(堂)、后甬道、后室,逐步完成地平线抬高的过程。

后室是由地面向下大开挖成上大下小的梯形土圹后,再自地面以条砖向上砌成八面体的穹隆顶主室及东、西、北耳室以及耳室内的小龛共同构成,平面图形宛如一顶官帽,东西耳室如伸展的帽翅,北耳室犹如帽顶。地面以素面条砖南北顺长平行铺设,八面起墙至2.5米,条砖出跳成檐,檐下砖墙缩进,形成6厘米厚的一周空隙,空隙间垂直平嵌人浮雕有垂幕平邑雪萝树、幕褶的砖雕。砖间接缝致密,镶嵌平整,共同构成“天盖帷幕”。自“天盖帷幕”上部的檐上开始以条砖逐层叠压内券,共51层至顶,穹窿顶至地面通高5.4米。整个穹窿顶部分未经任何装修,保留层层砖叠的风貌。

后室东、西、北三面各出侧室,侧室内又套有小龛。墓室地面采用条砖铺就,自端门向北,逐级抬高地面。门洞到庭院、后甬道到后室过渡处的斜坡,均用高浮雕的莲花纹方砖铺地。墓内墙壁均用生石灰粉刷,上绘朱红色壁画。构筑墓室的巨大的砂岩石块应来自其北的千(阳)陇(县)麟(游)一带地区,当是经过初步加工后运抵此处的。

大唐秦王忠敬墓墓葬形制

大唐秦王忠敬墓(李茂贞墓M2)位于晋故秦国贤德太夫人墓(M1)的东北20米,两座墓葬平行排列,相距32米。M2现存部分夯筑封土,呈覆斗形,东西长18米,南北宽13.85米,封土高出现地面2.1米。墓葬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为一座长斜坡墓道单石室墓,坐北朝南,方向165°。总长50.7米。

墓道

墓道开口于第2层扰土层下,距现地表1.4~1.6米。斜坡土圹式。墓道全长36.1米,南端开口处较窄,往北逐渐变宽,抵墓葬封门处达到最宽。墓道自地面采用大开挖的形式,于生土内筑就。基本可分两部分,自墓道开口到13.7米处为前半部分,此段墓道上口宽2.8~3.8米,下底宽2.8米,两侧壁斜下笔直,稍经修整,留有明显的工具槽痕;自此往北,在墓道两侧,有两条由上及下的台阶式踏步。从墓道南端13.7米处,东西两侧墓道壁外扩,自上而下各有一条,台阶未通达墓道底部。两侧台阶的外边壁斜直状,上口宽度5.4~8米,底宽5.4~5.75米。

东侧踏步自上而下共有台阶25级,台阶的长、宽、高各异,长为0.85~0.9、宽为0.7~0.75、高为0.1~0.6米。台阶末端距封门处2米,距墓道开口8.3米。西侧台阶呈“之”字形,即自上而下又折回而下,共32级。台阶大小各异,长0.25~1.1、宽0.5~0.85、高0.1~0.6米。此台阶折回点距封门处3米,距墓道开口8米。台阶末端距封门处9米,距墓道开口9.6米。两侧台阶表面均为踩踏土,呈层状,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厚约0.05米。台阶表面呈斜状,里高外低。所有台阶边棱均已被踩踏成弧坡状。两侧台阶末端与封门门处之间两侧壁各呈三斜面状向下,封门处北壁斜直状。

封门

封门位于墓道北端底部,由两部分构成,外侧为巨大石条封堵。石条紧贴东西墓道两壁,垒成上大下小;呈倒梯形的巨大石墙。巨石东西向垒砌,石条间无合缝物,为了平衡稳固,以小石条纵插其间,有的石条之间还垫一些青砖块。石条共计32块,垒砌10层,层位不甚规则,有错位现象。封门采用的石条,除一块为青灰色石灰岩质外,其余皆为灰褐色砂岩质。

甬道

甬道位于石门后与墓室之间。平面呈长方形,为直壁拱顶形石甬道。进深5.4、宽2.8、高3.1米。建造甬道所用石材均为灰褐色砂岩石条,有两种规格。一种为长方体石条,长1~1.25、宽0.6、高0.3~0.5米;另一种为楔形石条,长0.65~1.05、宽0.6、厚0.1~0.28米。表面均有凿刻的斜线状工具槽。修筑甬道时,用长方体石条错缝砌筑甬道竖直两壁,两壁竖直高度为1.3米。从竖直两壁上方起用楔形石条内收起券8道,成圆弧形券顶。券顶石条间缝隙较大。甬道两壁及顶部残存零星块状白灰墙皮,厚约0.01~0.02米。墙皮上残存少许淡红色颜料,可判认甬道绘有壁画。甬道内地面有一层方形铺地砖,为东西向并列错缝平铺。方形铺地砖,甬道内距南端口约2.1米,距甬道西壁1米处放置墓志一合。

墓室

墓室位于甬道北,平面呈长方形,为直壁拱顶形石室。进深9.2、宽3.2、高4.1米,建造墓室所用石材均为灰褐色砂岩石条,有两种规格。一种为长方体石条,长1~1.5、宽0.6、高0.4~0.5米;另一种为楔形石条,长0.6~1、宽0.6、厚0.1~0.3米。石条表面均有凿刻的斜线状工具槽。

修筑墓室时,用长方体石条错缝砌筑墓室东西两侧竖直壁和墓室北壁。东西壁竖直高度为2.2米,北壁高4.1米。从东西两侧竖直壁上方起用楔形石条内收起券15道,成圆弧形券顶。券顶石条间缝隙较大。墓室地面高于甬道地面0.1米,墓室与甬道相接处的一排铺地砖呈斜坡状。墓室地面亦铺一层方形地砖,为东西向错缝平铺而成。铺地砖尺寸与甬道铺地砖一致。建造采用大开挖方法。土圹上口长15.7、宽14.4米,距开口地表深20.8米。土圹底部向上夯实7米后才修建甬道、墓室,形成巨大土圹却不甚宏大的墓室。

棺椁

在后墓室中心偏西安放着石质棺椁,石质棺椁为唐式庞山式宫殿式样,四周刻有侍女图门楣窗棂。内置楠木衬棺,衬棺内为李茂贞的骨骸。

神道

神道位于两座墓葬的正南方,距离李茂贞夫人墓道开口30米。神道宽12米,东西两侧各有石造像一排面向神道。曾经被人为推倒破坏,有的已经毁坏不存,现有的均不同程度损坏。造像均选用青色石灰岩雕琢而成,人物造像均于脚”下凿留圆柱状短榫,另配上面带卯孔的长方形石座,动物造像皆与座浑然一体雕就。西侧现存造像14尊(组),其中武官3、文官2、马与控马官2(组)、虎3、羊3、华表1座,均面向东方,造像间南北相距10米。

出土文物

大唐秦王陵两座墓是按“同茔不同穴”的墓葬形式合葬的,墓葬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神道石刻,墓内出土瓷器、陶器、铜器、石器、墓志等丰富的随葬品,其中夫人墓出土彩绘砖雕37幅,包括八人抬轿、二人抬轿、妇女启门、驾鹤西游等完整图案。

晋故秦国贤德太夫人墓出土文物

砖雕

大唐秦王陵李茂贞夫人墓砖雕位于端门、庭院、壁龛、后甬道。端门、庭院及后甬道清理出的彩绘浮雕砖共72块,构成完整图案37幅。一般2块砖上下拼合,形成一图,少者一砖一图,多者6块砖构成一幅完整图案。从浮雕砖的制作工艺看,先制成较厚的砖坯,在砖坯未干时,以锐利器具雕成,晾干后,人窑焙烧,打磨之后,再浓笔重彩涂绘。

壁画

此墓的壁画是在墓室的石、砖墙壁上粉饰一层厚0.5厘米的白灰砂浆的上表面,收光后绘制而成的。由于该白灰砂浆中含砂量较大,与墙壁本体附着力比较差,并且没有羼人纸、草筋类来增加附着力,制作地仗层,后来大量的雨水和淤泥进入墓室,导墓室内堆积大量水分大和黏性高的淤土,对墙壁的白灰层造成极大的损坏,使得原有壁画脱落严重,仅有少许模糊可辨。

出土器物

经过考古勘探与发掘,李茂贞墓发现了大量文物,包括陶瓷八棱柱经幢残片、塔式罐、铜铺首、铜泡钉、铜镜、开元通宝钱、铁牛、铁猪、石经幢、石护法金刚座、宝石花座,墓志及盖等。

墓志

在前甬道正中地面上,摆放墓志1合,出土时志盖与志石扣合严紧。均为青石质。

墓志盖,方形益顶。横宽91、纵长98、厚19厘米。盈面呈长方形,横宽60、纵长66厘米。盈面篆书阴文“晋故秦国贤德太夫人墓志铭”12字,行4字,3行。四边线刻变体牡丹,四角线刻方形十字团花。盖四斜杀线刻四神图像。四神图像周围祥云缭绕,青龙,体披鳞甲,屈躯利爪,足踏祥云,作奔腾状;白虎,长毛飘逸,阔嘴露齿,作飞跃状;朱雀,凤头尖喙,踏云展翅;玄武,蛇缠龟体,两首对望。盖顶四神图像与它代表的东南西北方向一致。

志石,长方形,横宽91、纵长98、厚19厘米。四侧面线刻十二神像,其均戴高冠,着宽袖旗袍,持笏站立。每侧面线刻三神像,神像的冠顶各刻有十二属相以顺时针先后顺序排列的动物头像。志文楷书阴文,40行,满行50字,实有1691字,字迹娟秀。

李茂贞墓出土文物

出土器物

墓志

在甬道中部地面上摆放墓志一合,出土时盖与志石扣合严密,均为青灰色石灰岩质。墓志盖,方形盘顶,边长84、高18厘米。盖顶方形四边线刻变体牡丹花纹,四角线刻方形十字团花纹,中部磨光,空缺未篆刻文字。盖四斜杀线刻四神图像。四神图像周围祥云缭绕,玄武,蛇缠龟体,两首对望;白虎,长毛飘逸,腾空跃起;朱雀,凤头尖喙,踏云展翅;青龙,屈躯利爪,翻滚云天。盖顶的四神图像与它所代表的东南西北方向不一致,朱雀、玄武与南北方向一致,青龙、白虎与东西方向相反。

墓志石,正方形,边长84、厚18厘米,四侧面线刻十二神像。十二神像均戴高冠,着宽袖旗袍,持笏站立。每侧面线刻三神像,两边线刻长条形卷云纹,中间线刻长条形竹笋状纹间隔。志文行楷、间隔少量草书。共33行,满行39字,实有1128字。志文结构严谨,书写飘逸流畅,具有一定的书法价值。首行题“大唐秦王谥曰忠敬墓志铭并序”。撰文“凤翔节度推官朝议大夫前守尚书礼部郎中柱国赐紫金鱼袋薛光序撰”。

墓主辨析

身份确认

2001年5月17日,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晋故秦国贤德太夫人墓志铭”一方;8月1日,发现“大唐秦王谥曰忠敬墓志铭”一方。虽然墓志中没有明确说是李茂贞的墓志,但对比文献资料可知它就是李茂贞的墓。据《旧五代史》卷132记载:光启元年(885年)“朱玖之乱,李儇再幸兴元,文通扈跸山南,论功第一,迁检校太保、平章事、洋、蓬、壁等州节度使,赐姓,名茂贞,僖宗亲为制字曰正臣”。与志文称:“名茂贞,子正臣”相符(志文中未提及李茂贞原来姓名)。

人物背景

李茂贞

李茂贞(856-924年),深州市(今博野县)人,原名宋文通。唐僖宗在位期间,黄巢起义军一度攻占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省李茂贞在平定起义的过程中,立下功勋,被僖宗封为节度使,并赐名李茂贞。从此,李茂贞便凭借这些荣誉和雄厚的实力割据一方。在保护李儇返回长安途经凤翔(今陕西凤翔府)时,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反叛,唐僖宗让李茂贞领兵平叛,李茂贞歼灭叛乱残部,并杀死李昌符。唐僖宗龙颜大悦,加封李茂贞为凤翔和陇右节度使,封陇西郡王。不久又加封岐王。至此,李茂贞跻身唐朝高层集团,登上了唐末的政治舞台。

天复元年(901年),后梁太祖朱温威逼长安,时任凤翔节度使的李茂贞与宦官韩全海相勾结,劫李晔至凤翔,与之相对抗,称岐王。遂在凤翔设府署,封百官,实行朝廷建制,其妻称皇后,俨然一个小朝廷。史载李茂贞“开府置官属,以妻为皇后,鸣梢羽扇视朝,出入拟天子而已”。902年,因城中粮尽,而杀韩全海等宦官72人以请和。以后在李茂贞于凤翔称王期间,因与前蜀主王建不和,双方多次用兵,给岐地和蜀地老百姓带来极大的灾难。

923年,李克用的儿子晋王李存勖灭掉了后梁建立了后唐,建都洛阳市。盘据凤翔的李茂贞惧怕前蜀来攻,又怕后唐移兵西伐,于924年正月遣子李从曮入后天宝贡,上表称臣,李存勖封李从曮为中书令,遣还凤翔,仍封其父李茂贞为岐王;二月,李茂贞改称秦王。四月,戎马一生的秦王李茂贞病卒,终年69岁。

从天复元年(901年)至后梁龙德二年(922年)的20年间,李茂贞恭敬礼佛,对法门寺进行了修茸,修建阶舍庙宇46间,营造护蓝墙舍400余间,塑42尊菩萨,造八面铜炉,两次赐施梵夹《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万卷,使“会昌法难之后”的法门寺得以恢复。

李茂贞夫人

据《晋故秦国贤德太夫人墓志铭并序》记载,李茂贞夫人姓刘姓南岐州人。其曾祖名思冲,祖父名翱,俱不仕。其父名岳皇,曾任凤县(今陕西凤县东北)防御。刘氏自幼冰雪聪颖,文才超群,是其父刘岳皇的掌上明珠,以致墓志有云:“道韫篇章,彼何为者;宪英才鉴,胡可比焉。”她嫁给李茂贞之后,夫王子王,不仅成了国夫人,后来还做过皇后。史书对此翔实地做了记载,据《资治通鉴》卷二六六云:唐亡后,李茂贞“开岐王府,置百官,名其所居为宫殿,妻称皇后,将吏上书称笺表,鞭、扇、号令多拟帝者。新、旧《旧五代史》李茂贞本传的记载略同。此外,李茂贞在凤翔区城东北还建有李氏园,该园“俗犹呼皇后园,盖茂贞谓其妻也”。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刘姓进封秦国太夫人。天福五年加号秦国贤德太夫人。石敬瑭天福八年(943年)十月八日,刘氏寿终正寝于凤翔府第,享年六十有七。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乙巳岁十一月二十七日,也就是李茂贞去世的二十一年后,刘氏祔葬于“先王宅”。

历史意义

大唐秦王陵出土的李茂贞之妻刘氏墓志保存完好,全文格式规范,文笔流畅优美,叙事详尽之余极尽褒赞之辞,是难得之文学佳作,可为《全唐文》等书补遗。此外,墓志在书写上劲健美观,也是书法中的精品。在墓志镌刻上,刘姓墓志与现存法门寺的《重修法门寺塔庙记》同出于凤翔幕府官孙福之手,说明孙福是当时当地的碑刻行家。无疑,这方墓志又是研究唐五代墓志及其书法、镌刻的宝贵资料。

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表现墓主人生前生活情景的“散乐”、出行等场面,大部分都用陶俑、线刻和壁画的形式,很少用浮雕的形式来表现。李茂贞夫人墓发现的“散乐”“妇人启门”装饰、担子图、瑞鸟衔草图(鸳鸯牡丹)、驾鹤西游图、胡人牵驼、汉族牵马等砖雕作品,为研究中国的雕刻艺术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1998年7月至2001年,宝鸡市考古队几经周折,发掘了位于宝鸡市金台区陵塬乡陵塬村东的李茂贞夫妇墓,揭开了唐末五代十国秦王李茂贞及其夫人刘姓墓葬的神秘面纱。这是目前发掘的为数不多的晚唐五代时期的高规格大墓。墓葬坐北朝南,由封土、墓道、端门、庭院、墓门、甬道、前室、后甬道以及后室几部分组成。虽然一千多年来屡遭盗掘,但仍出土了大量文物。李茂贞夫妇墓在墓葬形制上采用砖室墓,墓内装饰也采用砖雕,这与唐代典型墓葬存在一定的差异。墓葬内有大量的砖雕,砖雕也不见宋代常用的孝子图,而是以出行图为代表,这又与宋代典型墓葬有一定的差异。可以说,李茂贞夫妇墓在中国墓葬形制的发展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李茂贞夫妇墓的发掘为我们研究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李茂贞夫妇墓志分别记述了李茂贞及夫人刘姓的生平、家世,尤其是李茂贞墓志所记载的晚唐五代的纷繁政局,不仅证补史书,还充实了唐末五代史料,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李茂贞夫妇墓志书法为晚唐书法风格,结构严谨,飘逸流畅,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

文化活动

2020年,大唐秦王陵自恢复运营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前,对全国医护工作者持有效证件(医师证、护士证)实行免费参观游览政策。

2022年2月20日,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宝鸡市文物局主办,宝鸡市大唐秦王陵文物管理所与成都永陵博物馆共同承办的“五代枭雄·千年遗珍——宝鸡大唐秦王陵出土文物展”在成都永陵博物馆展出,该展览的展期自2022年2月20日至7月20日。此次展览是大唐秦王陵出土文物离开宝鸡市的首次外展。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及地址

景区开放时间:每年11~3月8:30-17:30;4-10月8:30~18:00

地址:金台区北坡公园顶端陵原村东侧大唐秦王陵博物馆

交通

公交线路:宝鸡市区乘坐3路、37路、38路、39路、42路公交车在华通商厦站下车;也可乘坐1路、2路、5路、10路、16路、21路、51路公交车在车站口站、汉中路北口站下车;步行至金台观西侧引渭渠桥乘坐陵塬班车在大唐秦王陵景区路口下车即到。

旅游专线:宝鸡市内乘坐“游19路”(纯电动空调车),在“西府天地·封神文化主题乐园”站下车,向西步行约15分钟到大唐秦王陵。(备注:游19路由火车站发车,经经二路、红旗路、中山路、太极西路、太极东路、春晓路、西府路、东晖街、三丰路至终点站西府天地·封神文化主题乐园,并沿此线路返程运行。全程9公里,大约运行30分钟)。

的士线路:从火车站打的士至景区(目的地为北坡大唐秦王陵,的士车费约15元左右)。

自驾车线路:按导航“大唐秦王陵”走,或者参照以上旅游线路图。

景区停车

大唐秦王陵景区门口停车场,自2023年9月1日起恢复收费。

一、停车场开放时间:全天24小时。

二、景区停车场收费标准:按照宝鸡市物价局批复规定执行。

1、小车(7座及以下):5元/辆/次(24小时内);

2、大车(8-19座客车):10元/辆/次(24小时内);

3、白色牌照车辆免收停车服务费(如执行公务的警车、军车等);

4、以上所有车辆30分钟内免收服务费,超过24小时按两次收取停车费,以此类推。

5、该停车场为游客专用停车场,所有货车不允许进入。

景区消费及优惠活动

景区门票原价:门票45元/人次

景区门票优惠价:门票35元/人次(须关注大唐秦王陵官方微信公众号“大唐秦王文化旅游景区”,并分享景区公众号内容到微信朋友圈或者其他自媒体里,截屏后在购票窗口享受会员价格,只限本人享受此优惠)

购票方式:景区入口现场购票,或者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大唐秦王文化旅游景区”的“游客中心——在线购票”线上购票。

参考资料

成都展出宝鸡大唐秦王陵出土文物展.陕西省文物局.2024-02-22

大唐秦王陵.凤凰网陕西.2024-02-22

神道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8

游客解读 | 大唐秦王陵,7米高的机关门防盗设计巧妙…….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1

李茂贞夫妇墓葬及墓志研究述略(二).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1

下周“桑拿天”继续!金台区有这些消暑纳凉好去处!强力推荐!.微信公众平台.2024-02-22

秦公一号大墓和大唐秦王陵,宝鸡值得看的两座墓.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1

..2025-07-18

..2025-07-20

【展览预告】《五代枭雄·千年遗珍——宝鸡大唐秦王陵出土文物展》将于2月20日开展.成都永陵博物馆.2024-02-22

大唐秦王陵出土文物首次外展,2月20日亮相永陵.腾讯网.2025-07-19

..2025-07-20

惊艳宝藏,墓葬中的砖上艺术.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0

..2025-07-20

考古在线 | 大唐秦王陵文管所:李茂贞夫妇墓乐伎图像再考(二).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0

【古城探微】秦王李茂贞墓.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0

展讯|大唐秦王陵出土文物首次离开宝鸡 2月20日成都永陵博物馆开展2022-02-17 13:39:08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覃贻花.四川频道.2025-07-20

李茂贞墓出土文物赏析——鎏金铜马镫.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0

《五代李茂贞夫妇墓志铭》——五代时期墓葬美术的华丽转型.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1

西安34个旅游景区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开放.央广网.202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