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屏风表演班

屏风表演班

屏风表演班是台湾省最大型的舞台剧表演团体,成立至今已有24年的历史,其创始人李国修坚持以「本土关怀」为出发,藉生活提炼创作素材,在无任何学术背景的创作过程中,其作品备受争议。然而也正因没有来自主义、形式的包袱牵绊,便其创作空间更加自由、活泼、而百无禁忌,无所不能。这样的作品风格在惊艳的舞台形式中,直接扣紧观者的心灵。

成立

1986年初,一群青年.因对戏剧的热爱而相聚。求知的渴望让他们展开了自我学习的过程,而由电视名演员李国修担任戏剧指导,展开定期的表演训练。

随着愈发热烈的心情,以及创作发表欲的督促,在所有参与者的殷殷企盼下,他们决定以剧团的成立为中心,而发展更有可为的剧场运动。一百多个脑力激荡下的团名中,李国修提出的『屏风』,以其取自「幕前戏子伶人的扮演,不过是屏风后真实人生的演绎」的意象而获选。

1986年10月6日,『屏风表演班』正式成立于台湾台北。

成立之初,剧团的创作风格与走向仍在摸索,而朝向非关营利的单纯创作动机为主要目标。1987年2月,创团作品『 1812与某种演出』即将发表,当时的屏风却连印制海报的能力都不及。尽管演出人员完全义务参与,并且得到亲朋好友的人力相助,然而相关演出的种种硬设备的花费却是不可避免的。在全体团员自掏腰包下,终于筹得制作费用,『 1812与某种演出 』终于登场。

然而实验性的肢体演出形式并末获得好评或轰动,许多因慕李国修之名而来的观众,让演出结束后剧团拥有了数百元的结余以及十七位观众所留下的「屏风之友」资料。当时抱持实验精神的团员并末气馁,继续朝第二出作品的制作迈进。

作品风格

1987年9月屏风推出第三回作品『三人行不行』,李国修编导,邓程惠、罗北安陈慕义连手演出。在旧情绵绵餐厅登场后,藉由观众口口相传,『三』剧连演了32场,场场爆满,因此也引起剧场界的瞩目。在各种评价纷纭的形势下,无论如何『三人行不行』开启了屏风一条新的创作旅程,一种呈现生活百态的喜剧风格,身兼团长及艺术总监的李国修,亦开始构思剧团的前程发展。

李国修的剧场梦

处事执着的李国修,于学生时代与剧场结缘。]978年进入兰陵剧坊,接受吴静吉博士以心理学溶入戏剧的表演训练。同年12月进入中华电视台,参与综艺节目的演出。之间,李国修由默默无闻至走红艺坛,皆未放弃他的挚爱继续参与兰陵剧坊的全省巡迥演出。毕业于世界新专(现为学院) 的李国修,没有学院派的背景,完全以实际的舞台经验,自我学习的精神,投入剧场。而兰陵时代的学习让他领悟了由内而外的自我启发,奠定了他的创作基础。

1984年11月,他与赖声川李立群合组「表演工作坊」。1985年,以即兴创作的方式发表「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当时轰动的盛况至今余波荡漾。

抱持为台湾剧场播种的兰陵信念,放弃已成就非凡的影视事业又离开了表坊,他前往美国日本,在实际观摩主流及非主流的演出后,他对剧场的表演形式的大千世界更加仰慕,为当代中国人创作的心情更加迫切。屏风的成立,『三』剧的演出盛况,更茁壮了他对剧场的心志。他将剧场视为事业,他认为剧团的经营需要执着与毅力,更需要企业家的经营理念。当时,赞同这种观点的剧场人并不多,视他为痴人说梦的或认为他自我承担过多的,却占了大多数。他仍然继续短、中、长程的团务规划,展开迈向全职专业剧团的旅程。

1987年12月,『民国76备忘录』再次突破小剧场演出纪录,以生活取材的李国修式反讽喜剧成为流行话题。专家、学者不得不重新打量这成立不到两年的剧团。到底是什么力量吸引了观众?像这样一种违背传统的片段戏剧形式是否忠于剧场艺术?反讽式的喜剧风格是不是抹煞了戏剧深沈的美学境界?在观者与学者意见分歧的差距下,『西出阳关』的推出又掀起李国修式喜悲剧的热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