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伊迪丝·琵雅芙

伊迪丝·琵雅芙

伊迪丝·琵雅芙(1915年12月19日-1963年10月11日,法语名:Edith Piaf,别名:小麻雀),出生在法国巴黎,法国著名女歌手,被法国人称为“小姑娘”(La Môme)。

伊迪丝·琵雅芙原来叫埃迪特·嘉斯森,其于1929年跟随父亲在法国街头卖艺,也是在同一时间,她第一次在公共场合唱歌。19岁时,她于巴黎街头被夜店老板路易·勒普雷(Louis Leplée)发掘,并为其改名为伊迪丝·琵雅芙,意为小麻雀。1946年,伊迪丝·琵雅芙首次演唱《玫瑰人生》。1949年,伊迪丝·琵雅芙演唱《爱的赞歌》。1951年,伊迪丝·琵雅芙参演的歌舞《Paris chante toujours!》上映。1954年,伊迪丝·琵雅芙参演的电影《凡尔赛宫艳史》上映。1959年,伊迪丝·琵雅芙演唱《我的老爷》。次年,伊迪丝·琵雅芙演唱《我无怨无悔》。1963年10月11日,琵雅芙因肝癌死于格拉斯,终年48岁。法兰西共和国为她举行了国葬。2007年,根据伊迪丝·琵雅芙经历改编的传记电影《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上映。

1962年,伊迪丝·琵雅芙获得法国政府授予的“特别贡献奖”。1998年,伊迪丝·琵雅芙的《La Vie en Rose》获格莱美名人堂奖。2019年,根据伊迪丝·琵雅芙《La Vie en Rose》改编的同名歌曲获网络影视协会电影奖最佳改编歌曲奖。

人物生平

伊迪丝·琵雅芙原来叫埃迪特·嘉斯森,于1915年12月19日出生在法国巴黎。埃迪特·嘉斯森很小便和外祖母一起生活。那几年,由于角膜炎,她的视力变得越来越差,到了七岁,医生宣告了她的失明。一年之后,埃迪特·嘉斯森重见光明。之后,她开始跟着父亲随马戏团一起参加流动演出。1929年,年仅14岁的埃迪特·嘉斯森跟随父亲在法国街头卖艺,也是在同一时间,她第一次在公共场合唱歌。15岁的埃迪特·嘉斯森决心离开父亲,独自一人去巴黎闯荡。她和好友西蒙妮合作在蒙马特附近街头卖唱,结识了同为流浪艺人的路易·杜邦,两人相恋结婚并育有一女,孩子两岁因脑膜炎夭折,她再次回到孤身一人的状态。

19岁时,埃迪特·嘉斯森被夜店老板路易·勒普雷(Louis Leplée)于巴黎街头发掘,并为其改名为伊迪丝·琵雅芙,意为小麻雀。1936年,伊迪丝·琵雅芙录制了第一张唱片《乡下姑娘》。同年,伊迪丝·琵雅芙参演的电影《The Tomboy》上映。同年4月,路易·勒普雷在自己家中被谋杀,伊迪丝·琵雅芙受到影响。1941年,伊迪丝·琵雅芙参演的电影《Montmartre sur Seine》上映。1946年,伊迪丝·琵雅芙首次演唱《玫瑰人生》。该曲成为法国香颂”的代名词,被誉为“法国最伟大的二十首香颂”,曾一度被66次翻唱,被视作法国国歌。同年,伊迪丝·琵雅芙参演的电影《暗星》上映。1949年,伊迪丝·琵雅芙演唱《爱的赞歌》。1951年,伊迪丝·琵雅芙参演的歌舞《Paris chante toujours!》上映。1954年,伊迪丝·琵雅芙参演的电影《凡尔赛宫艳史》上映。1959年,伊迪丝·琵雅芙演唱《我的老爷》。次年,伊迪丝·琵雅芙演唱《我无怨无悔》。

中年以后,伊迪丝·琵雅芙因车祸受伤,染上注射吗啡止痛和酗酒的习惯。1962年,法国政府将“特别贡献奖”授予伊迪丝·琵雅芙。1963年10月11日,琵雅芙因肝癌死于格拉斯,终年48岁。2007年,根据伊迪丝·琵雅芙经历改编的传记电影《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上映。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伊迪丝·琵雅芙的父亲Louis-Alphonse Gassion是一位街头杂耍艺人,母亲Annetta Maillard是个卖唱的歌女,艺名叫Line Marsa。其母亲Annetta Maillard是有卡比利亚(北非阿尔及利亚地区民族,也称柏柏尔人,在依比利斯半岛活动,多为流浪者)血统的“下等法国人”。父母离异后,父亲入伍,靠卖艺为生的母亲无暇顾及伊迪丝·琵雅芙,她很小便被送到在诺曼底公国经营妓院的外祖母家中,和外祖母一起生活,从小就接触社会最底层的人群。那几年,由于角膜炎,她的视力变得越来越差,到了七岁,医生终于宣告了她的失明。她在自传中回忆到,“我习惯了迈步之前伸手试探以自我保护,我的触觉变得敏感,能摸出不同材料不同质感。我也慢慢开始融入声音和文字的世界里。”一年之后,伊迪丝·琵雅芙竟然重见光明。

艺名由来

伊迪丝·琵雅芙身材矮小症,只有142公分,这也是她的艺名“小麻雀”(La môme)的由来。

感情生活

伊迪丝·琵雅芙在巴黎蒙马特附近街头卖唱时,结识了同为流浪艺人的路易·杜邦,两人相恋结婚并育有一女,但孩子两岁便因脑膜炎夭折,她也再次回到孤身一人的状态。

伊迪丝·琵雅芙生命中的第二位贵人——雷蒙·阿索,一位知名冒险家,也是她的听众。在雷蒙·阿索的帮助下,伊迪丝·琵雅芙从琐事中解脱出来,离开夜总会,开始接触正式的舞台,她变成后来大家熟悉的样子:头发卷起,眼神空茫,唇色猩红,一袭黑裙,双臂下垂,饱满的音色,辨识度极高。

1947年,伊迪丝·琵雅芙结识了拳击手马塞尔·塞尔当,伊迪丝·琵雅芙再次坠入爱河。生活中,马塞尔·塞尔当温柔、善良,两人生活幸福而充实。伊迪丝·琵雅芙为马塞尔·塞尔当写出《爱情颂歌》。马塞尔·塞尔当于1949年在法航空难中去世,震惊与打击让其近乎崩溃,她开始变得神志不清,甚至出现幻觉

健康状况

1950年,伊迪丝·琵雅芙返回巴黎演出,连续遭遇两次车祸,她在治疗中对Morphine产生依赖,染上毒瘾,严重损害了她的身体。

主要作品

参演电影

参考资料

发表单曲

参考资料

发表专辑

参考资料

注:仅列举部分作品

荣誉奖项

后世纪念

相关作品

葬礼

法兰西共和国为伊迪丝·琵雅芙举行了国葬,使她成为国家的标志。

人物评价

她是法国香颂的代表人物,她是家喻户晓的“小云雀”,她的经典曲目《玫瑰人生》更是琵雅芙艺术生涯的象征。

伊迪丝·琵雅芙出生于1915年,有传说她母亲是在巴黎街道的路灯边生下她的,但事实上她是在当地的医院出生的。琵雅芙的真名是埃迪特·嘉斯森,父亲是杂技演员,母亲是街头歌手。对于这个刚出生的小女孩,他们并没有怎样照料。琵雅芙从小跟着父母在街头表演。有一天,一个夜总会老板发现了这位音乐奇才,并跟她签了合约,并为其改名为拉·莫姆·琵雅芙(意为小云雀),琵雅芙是将多愁善感、幽默和严酷的现实主义极好地结合起来,她永远是法国传统歌曲的化身。

尽管Edith Piaf从小缺乏家庭的爱与关怀,但祖母开的妓院里的Titine给了她最深切的温暖。尽管她失去了两岁的女儿,没有享受到孩子对母亲的爱,她依然热爱她的歌唱事业。尽管她的恋情丰富跌宕,但爱人的逝去却给了她无情的打击。缺少爱、渴望爱、施予爱,似乎成了她一生的信仰。正是一个如此相信爱的人,把爱投入歌唱事业中,才使得我们有幸听到如此优美的歌曲,幽默中暗喻现实的嘲讽,忧伤不乏深情。Edith Piaf用她不竭的歌唱热情、对周围事物永恒的爱坚强地面对着命运的捉弄。

Edith Piaf将多愁善感、幽默和严酷的现实主义极好地结合起来,她是法国传统歌曲的化身。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是她留给世人众多歌曲里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连架子鼓巨匠Louis Armstrong都说这是他的心头 好。说到那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自问世以来20多年经久不衰。在世界上,它比马赛进行曲还要出名,甚至被外国人视为法国国歌。这首歌也被誉为“法国最伟大的二十首香颂”之一。歌曲由Edith Piaf本人作词,这也是她自己操刀的第一首歌。而“法国最伟大的二十首香颂”里Edith Piaf的歌就占了3首,另两首是同样出名的“Hymne à L'amour(爱的颂歌)”和“Non Je Ne Regrette Rien(不,毫不后悔)”。 Edith Piaf就象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朵,永远有她的追随者,而她的经典名曲也永远历久不衰。

参考资料

伊迪丝·琵雅芙 Édith Piaf.豆瓣.2024-07-26

Édith Piaf.网易云音乐.2025-07-19

伊迪丝·琵雅芙.qq音乐.2025-07-19

新快报:琵雅芙,玫瑰般盛开或凋零的人生.新浪网娱乐.2025-07-19

的“小麻雀”.凤凰新闻.2025-07-19

一首《玫瑰人生》、一段香颂传奇、一个渴望爱的故事.百家号.2025-07-19

Paris chante toujours!.豆瓣电影.2025-07-19

凡尔赛宫艳史的剧情简介.豆瓣电影.2025-07-19

Édith Piaf Biography.IMDb.2024-08-03

Édith Piaf Biography.IMDb.2024-08-03

The Tomboy.豆瓣电影.2025-07-19

Montmartre sur Seine.豆瓣电影.2025-07-19

暗星.豆瓣电影.2025-07-19

登录豆瓣.豆瓣.2025-07-19

登录豆瓣.豆瓣.2025-07-19

Édith Piaf.网易云音乐.2025-07-19

伊迪丝·琵雅芙资料.movie.douban.com.2019-07-25

伊迪丝・琵雅芙 Edith Piaf.豆瓣音乐.2014-03-31

致敬香颂歌后伊迪丝·琵雅芙.网易新闻.2015-03-12

法国香颂女王 EDITH PIAF.豆瓣.201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