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杨兰史

杨兰史

杨兰史(1907--1938年),原名杨衍祥,又名杨斯、杨兰谱、杨芝祥,杰出而年轻有为革命烈士。1907年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区侯南乡的贫苦家庭。全家九人,兰吏刚满周岁时,父亲病亡,母亲改嫁,家中主要靠祖父杨子和教书的微薄收入来维持,生活非常窘迫。

人物简介

杨兰史(1907—1938),原名杨衍祥,又名杨斯、杨兰谱、杨芝祥,广东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人,出生于贫苦家庭。他刚满周岁,父即病故,不久母又改嫁,家中七口,全靠祖父杨子和教书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

兰史秉性聪明,8岁进小学。后读百侯中学,得进步教师及其祖父教育培养,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及学生会负责人。

民国14年(1925)冬,张穆在百侯中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师生中发展共青团。民国15年春,兰史被吸收为共青团员,同年转为中共党员。此后,他尽力协助党团组织发展党团员,阅读革命书刊,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学生运动。

民国15年(1926)6月,百侯区公所区长杨省我与土豪劣绅勾结,贪污公款,破坏国共合作。兰史与工会领导人杨伦经等率领群众示威游行,并冲进区署,揭露杨省我罪行,迫使国民党大埔县政府撤销杨省我的区长职务。

民国16年(1927)“四·一二”政变后,他在中共大埔县委及百侯区委领导下,发动群众开展斗争。南昌起义军于9月中旬抵粤东时,他率领侯中同学配合工农武装,攻占中国国民党百侯区署和区党部,成立百侯区工农政府。起义军进入大埔后,他率领侯中同学赴三河镇支援前线。10月4日,朱德等率部撤退,他作向导带领部队抵百侯,使部队安全撤离大埔。

民国17年(1928)春,得旅居上海市的亲友资助,他考入复旦大学。入学后,与上海中共党组织取得联系,在党组织领导下参与领导复旦大学的学生运动。民国19年,他调上海中共中央的无线电台工作。

民国20年(1931)上海中共中央机关遭国民党政府破坏,他与曾三等人由交通员秘密护送,经汕头市大埔县永定区的交通线,进入江西中央苏区。民国21年,任通讯学校校长。

民国23年(1934)10月,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民国25年上半年,参加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筹办工作。其后,任教员,继任政治教育科长。

民国27年(1938),因长期从事艰苦的革命斗争操劳过度,迭患肺结核脑膜炎,终致治疗无效,10月17日傍晚逝世于延安市

中共中央派朱德主持数千名中央机关干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师生参加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畸剑英等领导人送了花圈、挽联。

事后,党中央出版《杨兰史同志特辑》作为对杨兰史的纪念。

人物生平

百侯镇积极开展革命斗争

杨兰史(1907-1938年),原名杨衍祥,又名杨斯、杨兰谱、杨芝祥。现在的大埔县百侯镇仍有12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官厅式古屋,其中侯南村有一座著名的古民居叫“清白世守”(厅堂叫“绳德堂”),占地面积415平方米,建筑面积370平方米,是杨兰史烈士的故居。1907年,杨兰史出生于这座叫“清白世守”的古屋。他刚满周岁时,父亲杨培英病逝。不久,母亲肖满又弃子改嫁外乡。可怜的孤儿杨兰史,由祖父、祖母抚养教育长大成人。

杨兰史自幼聪颖,八岁读小学,后升入百侯中学,在进步教师、其祖父的教育培养下,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深得老师的赞赏和爱护。

在革命战争年代,百侯中学学生会主席杨兰史充满革命热情,领导学生积极开展革命斗争,1926年春,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领导学生运动,1926年5月发动清算百侯区长、中国国民党右派杨省我的斗争。1927年又发动百侯武装暴动。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势力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杨兰史在中共大埔县委和百侯区委的领导下,发动工农群众、学生开展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积极准备百侯武装暴动工作。于1927年8月迎接“八一”起义军进入大埔县,杨兰史率领百侯中学学生前往三河坝战役做好支前工作。10月4日,朱德率领部队撤退时,杨兰史为起义军作向导,到百侯后,又组织学生做好接待工作,并为起义军探听敌情,为起义部队的安全撤离作出了贡献。

进入中央苏区,从事无线电通讯工作

八一起义军撤离大埔后, 1928年春,杨兰史在上海市的亲友帮助下,考入复旦大学读书,与上海党组织取得联系。在上海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复旦大学负责领导学生运动。1930年,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为更好地指挥各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中共中央急需和各根据地直接联系。为此,中央决定建立无线电台直接和各根据地联络。不久,上海党组织决定调杨兰史做上海中央无线电台工作。杨兰史在从事无线电通讯工作中,认真钻研无线电技术,很快地掌握了无线电台的有关知识,为上海党中央沟通江西中央苏区的通讯作出了贡献。1931年,上海党中央机关遭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破坏,他与曾三、王逸群、岳夏等人由党内交通秘密护送,绕道香港特别行政区汕头市、大埔、永定区上杭县等地进入江西中央苏区。1932年党中央决定建立通讯学校,杨兰史被任命为通讯学校校长。该校在他的领导下,到1933年学员增加到1000多人。学校分设无线电通讯、电话通讯、旗语通讯和司号通讯等专业,学员毕业后分派各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建立电台,沟通了中央苏区与各根据地的通讯联系,为党的通讯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34年10月杨兰史参加红军长征,以坚定的革命斗志,克服重重困难,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操劳病逝,毛泽东亲笔题写悼词

1936年上半年,为了培养大量的军政干部,党中央决定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中央决定杨兰史参加筹备“抗大”的工作。同年6月1日抗大开学。在抗大工作中,杨兰史担任教授,后又担任政治教育科长的重任。他根据党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关于必须大量培养干部这一指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党的政策、革命实践,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为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长期带病坚持工作,在教育工作中费尽了心血。

1938年,杨兰史由于身体瘦弱,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操劳过度,积劳成疾,身患肺结核脑膜炎。当时限于物质条件差,医药紧缺,虽经多方治疗仍无见效,于10月17日病逝于延安市,时年31岁。中共中央为哀悼杰出而年轻有为的杨兰史烈士,纪念他为革命事业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所作的辛勤业绩,由朱德同志于10月20日主持举行了党中央机关干部、抗大师生数千人参加的隆重追悼大会。中共中央以及党的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等送了花圈,毛泽东亲笔写了悼词:“哀悼我们教育战线上的勇士,杨兰史同志永远不死!”事后,党中央还出版了《追悼杨兰史的特辑》,永作纪念。后来,他的祖父杨子和先生一直珍藏着毛泽东亲笔为杨兰史烈士题写的悼词和原抗大校长许光达随后写给杨子和先生的复函这两件烈士纪念品。

革命经历

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领导学生运动

1925年冬,旅穗学生张穆返回大埔县到百侯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次年春张穆在百侯中学以教师的身份作掩护,在师生中发展团员,杨兰史被首批吸收为共青团员,后由团转为中共党员,从此,他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协助党组织发展党团员,引导进步师生阅读《共产党宣言》、《响导》、《中国青年》等革命书刊,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学生运动。

发动了清算杨省我的斗争

1926年5月,百侯区长、中国国民党右派杨省我与土劣勾结,贪污公款。为了巩固国共合作,在百侯党组织的领导下,杨兰史等人发动了清算杨省我的斗争,与工会领导人杨伦经率领工人、农民、学生、店员示威游行,高呼:“打倒军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拥护国共两党合作,打倒贪官污吏!”等口号,带队冲进区署,公开揭露杨省我贪污勒索民众的罪行,并清算了帐目。国民党大埔县政府根据杨省我贪污勒索民众的事实,撤销了区长职务。从而取得了打击国民党右派势力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国共合作的成果。

发动百侯武装暴动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右派势力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在全国各地疯狂地捕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员及革命志士。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杨兰史在中共大埔县委和百侯区委的领导下,发动工农群众、学生开展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积极准备百侯武装暴动工作。

同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同志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领导了“南昌起义”,起义成功后,前委奉令南下广东省,9月中旬,起义军抵达粤东,大埔县各地党组织领导工农武装先后攻占了大埔县城、百侯镇、湖、高陂等中国国民党区署。杨兰史在百侯暴动中,率领学生配合工人、农民武装攻克了国民党百侯区署和区党部,并成立了百侯区工农政府。八一起义军进入大埔后,杨兰史率领侯中学生前往三河坝战役做好支前工作。10月4日,朱德率领部队撤退时,兰史为起义军作向导,到百侯后,又组织学生做好接待工作,并为起义军探听敌情,为起义部队的安全撤离作出了贡献。

复旦读书,领导学生运动

1928年春,兰史通过上海市的亲友关系,考入上海复旦大学读书,与上海党组织取得联系后,在上海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复旦大学负责领导学生运动。

1930年,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中共中央急需和各根据地直接联系,更好地指挥各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为此,中央决定建立无线电台,直接和各根据地通报。不久,上海党组织决定杨兰史调中央无线电台工作。兰史在从事无线电通讯工作中,认真钻研无线电技术,很快地掌握了无线电台的有关知识,为上海党中央沟通江西中央苏区的通信作出了贡献。

1931年,上海党中央机关遭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破坏,他与曾三、王逸群、岳夏等人由党内交通秘密护送,绕道香港特别行政区汕头市、大埔、永定区上杭县等地进入江西中央苏区。

被任命为通讯学校校长

1932年党中央决定建立通讯学校,杨兰吏被任命为通讯学校校长,该校在他的领导下,到1933年学员扩大到1000多人,学校分设无线电通讯、电话通讯、旗语通讯和司号通信等专业,学员毕业后分派各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建立电台,沟通了中央苏区与各根据地的通讯联系,为党的通讯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占统治地位,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同年10月,为了保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实力,党中央决定撤出中央苏区,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中杨兰史以坚定的革命斗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担任教授,政治教育科长

1936年上半年,为了培养大量的军政干部,党中央决定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中央决定杨兰吏参加筹备“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的工作。同年6月1日抗大开学。在抗大工作中,杨兰史担任教授,后又担任政治教育科长的重任,他根据党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关于必须大量的培养干部这一指示,长期坚持带病工作,在教育工作中费尽了心血,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党的政策、革命实践,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为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操劳过度,积劳成疾

1938年,杨兰史由于身体瘦弱,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操劳过度,积劳成疾,身患肺结核脑膜炎的病,当时限于物质条件差,医药紧缺,虽经多方治疗仍无见效,病魔终于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10月17日傍晚兰吏病逝于延安,时年29岁。

杰出而年轻有为的杨兰史烈士

中共中央为哀悼杰出而年轻有为的杨兰史烈士,纪念他为革命事业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的辛勤业绩,由朱德同志于10月20日主持举行了党中央机关干部、抗大师生数千参加的隆重追悼大会,中共中央以及党的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等人送了花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了挽联:“哀悼我们教育战线上的勇士,杨兰史同志永远不死!”事后,党中央还出版了追悼杨兰吏的《特辑》永作纪念。杨兰史烈士,虽死犹生,他那忠于党,忠于无产阶级,忠于革命直至最后一息的革命精神永远鼓舞后人为实现人类的崇高理想而奋勇向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