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櫑具剑

櫑具剑

櫑具剑(lěi,音垒),用木雕装饰的青铜剑,为木制剑首的佩剑。

櫑具剑与其他装饰的佩剑相比,木首佩剑的装饰较为简单,相对应的佩带者身份低。因为是木剑首,其保存较难。

现在大英博物馆里珍藏的“汉代櫑具剑”是目前唯一存在于世的汉朝宝剑。

起源与发展

剑,为中国“五兵’’之一。在漫长的中原地区文明史中,佩剑不单单代表着防身兵器这一简单的概念,还是诸多礼仪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礼器。佩剑在汉代之前已是礼仪与等级差异等的象征。

西汉沿袭着秦朝“废玉带剑”礼俗,佩剑依旧占据着礼仪与等级制度的主导地位。

《汉书·隽不疑传》说勃海文官隽不疑,当初求见直指绣衣使者暴胜之时,“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晋灼在注释中说:“古长剑首以玉作井鹿盧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莲花初生未敷时。今大剑木首,其状似此。”

隽不疑佩带櫑具剑为两汉书中关于官员佩带櫑具剑的唯一记载。汉朝灭亡后,櫑具剑的铸造方法失传,櫑具剑自然就成为各界争夺收藏的珍品。辗转到清代,汉朝有一把櫑具剑进入皇家府库并藏于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不幸被掠,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形制演变

汉代的佩剑可以划分以櫑具剑、驳犀具剑、玉具剑及金装剑四类,而这四类不同容饰的佩剑其佩带者的等级亦不相同。

櫑具剑是由玉具剑的形制演化而来的,先有玉具剑,后有櫑具剑。

櫑具剑通常以剑首、剑格、剑和剑为一组。一般剑首镶嵌在剑柄之首端;剑格置于剑鞘与剑柄交界之处;剑璏固定在剑鞘上,供穿系革带以连结腰间的器物;剑珌则是嵌于剑鞘末端的装饰品。

制作方式

櫑具剑需要经历极其复杂的工序,其工艺难度较高。铸造时需要对生铁进行反复加热,再折叠锻打数百次,排出里面所有的杂质,最后得到最纯粹的铁剑。汉代剑的最大特点不仅在于彻底取代了秦朝青铜剑,还由于是钢铁剑,剑的延伸性变得更强,因此剑身也相应地变得窄长,且剑锋更加尖锐。

代表器物

大英博物馆的櫑具剑,为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圆明园扫劫一空得来的。

全长85厘米。鞘柄和漆完整,是迄今存世外装保存最好的汉铁剑。剑鞘、剑柄均为竹质;剑首、剑镡硕大夸张,雕工精,纹饰入微。

考古研究

现出土的汉代佩剑中,有近乎一半以上的佩剑出土的时间的没有剑首。这些没有剑首的剑大多出土于规格较低的汉墓中,各个时期都有。如:陕西汉中市铺镇砖厂汉墓中所出土的,其墓主身份为中小官吏;西安市北郊六座汉墓中所出土的佩剑亦为无剑首,其墓主身份均为贫民阶层。大量出土的佩剑没有剑首的原因应该归结为两点,第一应为剑首被盗,第二应为木质剑首经历千年风雨之后被腐蚀为尘土。在出土的佩剑之中,前者出现的可能性较小,后者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可以断定,在出土的佩剑中,缺失剑首的佩剑,其剑首应多为木质。

价值意义

在中国考古界,虽此前也有发掘过不少汉剑,但多数都是锈迹斑斑而残缺不全。但大英博物馆櫑具剑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身上纹路没有陈旧,反而更加精细。展现出来的古代工艺令人敬佩。

参考资料

低泣在大英博物馆的国宝级藏品——櫑具汉剑.龙泉旅游.2023-06-29

皇族佩剑:浓缩时代精华的海昏侯墓藏剑.央广网.202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