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沟镇
青山沟镇,是位于辽宁省东南部的城镇,隶属于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宽甸县东北部,东与步达远镇为邻,南与太平哨镇毗连,西与牛毛坞镇接壤,北与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向阳乡交界。青山沟镇总面积为266.7平方千米。现任党委副书记、镇长为杨新林。截至2025年2月,青山沟镇辖4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74个村民组,总人口10600人,居民4241户。镇政府驻地青山沟街,距县城45公里。
青山沟镇以驻地得名,清宣统三年(1911年)设青山乡,1930年设青山沟村,东北沦陷后,1937年仍置青山沟村。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属牛毛坞区,1958年2月成立青山沟乡,同年10月并入牛毛坞公社。1961年成立青山沟公社,1983年复称青山沟乡,1986年改称为青山沟三道沟满族乡,1995年更名为青山沟镇至今。
青山沟镇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青山沟镇地处辽东断块山地丘陵区,为长白山脉与千山山脉过渡地带,地势至西北向南倾斜,呈西北高东南低斜坡势,平均海拔550米,自然地貌为“九山半水半分田”。青山沟镇旅游资源丰富,有浙江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飞瀑涧、虎塘沟三大风景区。截至2025年2月,青山沟镇矿产资源丰富,全镇已探明有铅、锌、铁、金、银、铜、铀等七种有色金属资源,已开发的有铅、锌、铁三种。
2012年,青山沟镇社会总产值63495万元,全镇农业总产值2235万元,食用菌、板栗和绒山羊等为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000户,人均产业收入457元;工业总产值2.9亿元;景区门票收入362.6万元,旅游业社会综合效益近3000万元,吸纳就业3000人,税收近50万元。截至2025年2月,镇内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
历史沿革
青山沟镇以驻地得名,清宣统三年(1911年)设青山乡,1930年设青山沟村,东北沦陷后,1937年仍置青山沟村。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属牛毛坞区,1958年2月成立青山沟乡,同年10月并入牛毛坞公社。1961年成立青山沟公社,1983年复称青山沟乡,1986年改称为青山沟三道沟满族乡,1995年更名为青山沟镇至今。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青山沟镇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东北部,东与步达远镇为邻,南与太平哨镇毗连,西与牛毛坞镇接壤,北与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向阳乡交界,版图似桃状,南北极端长45公里,东西极端长60公里,总面积266.6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青山沟村五组,位于东经125度33分,北纬41度04分,距县城75公里。
气候条件
青山沟镇气候条件较好,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雨雪丰沛,温度适宜,年无霜期在135天左右,全年降水量在1100--1200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2470小时,平均气温7摄氏度,平均湿度为70%,夏季气温一般不超过30摄氏度,冬季气温一般在零下10至零下4摄氏度之间,作物生长的时数最长为1318小时,适宜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生长。
地形地貌
青山沟镇地处辽东断块山地丘陵区,为长白山脉与千山山脉过渡地带,地势至西北向南倾斜,呈西北高东南低斜坡势,平均海拔550米,自然地貌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境内有八面崴山(海拔1288.9米)屏障镇北,为宽、桓两县天然界山。浑江区流经境内35公里,水面2.2万亩。镇内10公里以上河流有石柱河、雅河、永安河、庙沟河,均注入浑江后汇入鸭绿江。青山沟地质结构为基性岩和酸性岩,地震烈度为6,土壤呈中性偏酸,水质硬度为1.17毫克/升,山坡地为棕壤土,河川地为沙壤土,土质肥沃。全镇林地31万亩,耕地12737亩。
水利水文
青山沟地区水资源丰富。地表水方面,主要有太平哨水库,由浑江上筑坝形成,位于景区南面。雅河规模也很大,在银矿子汇人太平哨水库。此外还有无数较小的溪流河道。
自然灾害
2025年7月21日,丹东市暴雨致宽甸满族自治县部分区域受灾,青山沟镇道路被毁、居民区停水停电,景区停业有游客滞留。
洪水造成4处道路、2座桥梁损毁,镇村80名干部、5台大型机械昼夜抢修,24小时内恢复应急通行。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青山沟镇的青山沟风景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寒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植被覆盖率为82%,全区有植物98科、1900种。其中木本植物就有200余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8种,即人参、东北地区刺参科、钻天柳、水曲柳、东北红豆杉、核桃楸、黄菠萝等森林树种。景区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有柞树、板栗、槭树、榆树、桦树、杨属、小叶白蜡树等。名贵的药材有人参、细辛、贯众、辽五味、黄芪、川贝母、天麻、三枝九叶草等,还有各种野生菌,如松伞蘑、玉黄蘑、针、青、元以及人工山楂、板栗、核桃、榛子、木耳等,板栗年产量可达400吨。有驰名中外的菜、楤木、红花变豆菜等山野菜。其中(全县)木本树种有216种,但优势树种仅为树与落叶松。该地区的森林树种单一,大多数是人工林。树种多样健全的森林很少见,林分结构以纯林为主,林相单一,抵抗水土流失、促进雨水渗透的作用相对较小,更容易发生病虫害。
森林资源
青山沟镇森林位于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与暖温带落叶混交林交汇区,植被覆盖率为83%,有维管植物98科,1800余种,其中木本200余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8种,即人参、东北地区刺参、钻天柳、水曲柳、核桃楸、野小豆、黄菠萝等。森林树种以落叶林为主,以柞树、槭属、桦树、白蜡树为常见。
动物资源
青山沟镇动物资源有各种兽类、鸟类、两栖动物、爬行纲、鱼类等200余种。山上有熊瞎子、獐、狍、狐、豹、兔、水獭亚科、环颈雉、野鸳鸯、夜鹭及各种山雀科。水中不仅有珍奇稀有的龙爪鱼、中国大鲵等两栖动物、还有鳖鱼、高背鲤、黄鲤、桂鱼、池沼公鱼、林蛙、泥鳅、溪水龙虾等。由于缺乏景区的详细资料,能够得到的资料为观鸟数据,以林鸟为主。尽管区域内有开阔的水域,但水禽涉禽却不多见,推测与湖水较深、缺乏滨岸湿地有关。截至2025年2月,其拥有各种兽类、鸟类、两栖纲、爬行类、鱼类等200余种,山间有黑熊、獐、狍、狐貉、兔、水獭、山鹰、雉鸟、鸳鸯、灰鹭及各种山雀。
水资源
截至2025年2月,青山沟镇的青山湖库区水面面积2.2万亩,水中有鼋鱼、高背鲤、黄鲤、鳜鱼、池沼公鱼、银鱼、鲇形目、鲫鱼、溪水龙虾等。
矿产资源
截至2025年2月,青山沟镇矿产资源丰富,全镇已探明有铅、锌、铁、金、银、铜、铀等七种有色金属资源,已开发的有铅、锌、铁三种。
行政区划
青山镇共辖4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青山沟、姜家堡子、永安、庙岭、榆树、钟家堡、银矿子、夹位子、老营沟、石绵、滴水位子、绿豆营子),74个村民组,青山沟风景区土地分属青山沟、银矿子、老营沟、夹砬子、绿豆营子、滴水砬子、石棉7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地青山沟街,距县城45公里。
人口
截至1999年,青山沟全镇有2938户,11274人,其中农业人口10713人,占总人口95%。有满、汉、朝鲜、回、蒙古等族。
2012年,青山沟镇总人口11249人,居民3081户,农业人口占94%。土地总面积388755亩,其中山林面积322194亩,耕地面积13028亩,水库及河流面积34960亩,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截至2017年,青山沟全镇12个村,72个村民组。总人口为11249人,其中农业人口10697人,非农业人口552人。
截至2025年2月,青山沟镇辖4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74个村民组,总人口10600人,居民4241户。
经济
综述
截至1998年,青山沟镇有耕地面积733公顷,粮食以玉米为主。特产有绒山羊、林蛙、板栗、滑子菰等。农业产值2416万元。有镇办、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210余户,主要工业产品有铝锌精矿粉、高级氧化锌、碳化硅等。工业产值11597万元,利税总额2270万元。财政收入319万元,人均收入1650元。
2012年,青山沟镇社会总产值63495万元,全镇农业总产值2235万元,食用菌、板栗和绒山羊等为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000户,人均产业收入457元;工业总产值2.9亿元;景区门票收入362.6万元,旅游业社会综合效益近3000万元,吸纳就业3000人,税收近50万元。截至2017年,其旅游业固定投入已达8000万元,创造社会综合效益5000余万元。
农业
截至1999年,青山沟镇政府始终坚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经营,三靠多种开发”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壮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全年在“振兴杯”“产业杯”“兴林杯”“大禹杯”竞赛活动的推动下,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农村各项工作出现了新局面。全镇造林3470亩,治理河流3条,恢复水毁流失耕地400亩,修复防洪堤坝600米,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0处,疏通河道4公里,垦复造地40亩。新植果树1500亩,其中板栗600亩,板栗高枝换头500亩,干鲜果总产量800吨,其中板栗340吨,总产值130万元;食用菌总产量2500吨,产值1250万元;商品蔬菜60亩,产值70万元;封沟养蛙50处,商品蛙总量58万只,产值110万元;肉牛改良200头,商品牛出栏240头,创产值14万元;商品猪出栏500头,产值38万元;商品羊出栏960只,产值20万元;水库投放银鱼30万尾,池沼公鱼增值36亿尾,粮食总产量3452吨,总产值4370万元。
2012年,青山沟镇全镇农业总产值2235万元,食用菌、板栗和绒山羊等为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000户,人均产业收入457元。
工业
截至1999年,青山沟镇全口径工业总产值1225万元,比上年增长27%,销售收入12700万元,比上年增长26%,产销率94%,实现税金750万元。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出售企业6户,出让经营权1户,股份制企业12户,回收资金1500万元,盘活资产600万元,减轻债务负担500万元,融入购买者资金1000万元,全年固定资产投入1105万元,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139户,从业人员789人,实现营业额8200万元,纳税总额110万元,个体企业注册资本总额1310万元。招商引资项目4个,引资总额1160万元。
2012年,青山沟镇工业总产值2.9亿元。
其他产业
2012年,青山沟镇景区门票收入362.6万元,旅游业社会综合效益近3000万元,吸纳就业3000人,税收近50万元。截至2017年,其旅游业固定投入已达8000万元,创造社会综合效益5000余万元。
社会
村镇建设
截至1999年,青山沟镇紧紧围绕旅游业这个核心,全面设计、布局村镇建设。全年完成路旁植树5000株,修复村级公路24公里。修复小船线水毁工程13处,投资48万元;低压线路改造,投资8.8万元;程控电话新增200部,比上年增加4%,政府所在地建新房3栋,全镇新建太阳能采暖住宅4000平方米。
科教文卫
截至1999年,青山沟镇围绕各项产业实际,举办各类科普培训班16次,受训730人次,推广实验新技术4项,传统猪舍改造300间,园田式育蛙技术推广80处,林蛙异地种蛙串换提纯100处,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试验50万方,均收到理想效果。教育事业有了新发展,镇政府投资150万元,新建中学教学楼一所,1570平方米。教学环境得到改善,中考升学率达50%。文化生活日趋活跃,镇图书馆藏书总量达1.1万册。放映电影142场,大型文化体育活动10次,接待演出18场。个体文化经营户已达18家。文化工作被授予省级先进镇,新增闭路电视180户。电视普及率达98.5%:卫生工作以教育普及卫生知识为主,加强防疫,实现一村一处卫生所,初级保健工作达到了国家朐舉号心要求标准。
2011年末,青山沟镇有幼儿园1所,小学12所,初中1所,共有在校生918人,专任教师10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2011年末,青山沟镇有文化站1个。2011年末,青山沟镇有有线电视用户2257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66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8%。2011年末,青山沟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个,其中镇医院1所,村级卫生所17个,防保所1个;病床30张。专业卫生人员38人。
文明建设
截至1999年,青山沟镇在全镇普遍开展了新风杯,安全文明村创建和十星级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青山沟、绿豆营村被评为县十星级文明村,有1户被评为丹东市十星级文明户,4户被评为县十星级文明户。镇政府在参加县新风杯竞赛中获铜杯。
人民生活
截至1999年,青山沟镇全镇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有电视3000台,户均一台。住宅电话400部,自用BP机86个,移动电话26台。全镇大小机动车辆150台,摩托车76台。各类保险总额达320万元,人均消费1500元。2011年,青山沟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4户,人数21人,支出7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91户,人数349人,支出42万元,比上年增长30%。
交通状况
青山沟镇距国道201线9.5公里,距丹通高速公路12.5公里,全镇柏油路程三射状,总长51公里。北与桓仁满族自治县向阳镇相连,南与太平哨镇乡路贯通,西接201国道,东与步达远镇水路连接,有通往宽甸满族自治县、丹东市始发班车9次。境内水路总长45公里,浑江码头有60吨位货船一艘,各种通勤、旅游执勤机动船(艇)30余艘。水陆交通发达,运力充足。
风景名胜
综述
青山沟镇旅游资源丰富,青山湖景区、飞瀑涧、虎塘沟三大风景区浑然一体。青山湖,水域辽阔,因下游建太平哨电站蓄水而成,湖面1467公顷,飞瀑涧景区崖高32米,为辽宁省第一大瀑布;虎塘沟,狭谷幽深,景致奇绝,被称为虎塘幽境。
青山沟
青山沟风景名胜区位于辽东半岛宽甸满族自治县的辽宁省丹东市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境内,距宽甸县城75千米,距丹东市区175千米。镇政府驻地青山沟村,位于东经125°33',北纬41°04'。景区面积149.8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12.7平方千米,鸭绿江的最大支流-浑江流经景区。境内山峦重叠,溪流纵横,林木繁茂,环境清幽,人烟稀少,物产丰富。青山沟风景名胜区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呈东低西高之势。
清福寺
清福寺位于青山湖景区罗汉峰北坡,始建于明末清初,庙宇由山、大雄宝殿和东西配殿组成。庙宇上部和下部建有尼姑庵,据记载,当年香火鼎盛拜谒人群终年不绝。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烧毁,抗战胜利后,重新修复。僧道碑:在清福寺附近,现有碑刻28座,绝大多数是清代遗存。
抗日联军活动地
抗日联军活动地:是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战斗活动的地方。当时抗联战士活动在景区内的八面、凌霄山、大夹砬子山等崇山峻岭之间,奋勇杀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至今留下的有将军岭、指挥部、瞭望台、靖宇泉、战壕、忠魂洞等战地遗址。
参考资料
杨新林.宽甸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5-07-22
青山沟镇概况.宽甸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5-07-22
辽宁丹东暴雨致青山沟镇有道路被冲毁.新浪财经.2025-07-21
丹东青山沟镇有道路被冲毁.抖音短视频.2025-07-21
抢险救灾.辽宁省政府.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