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龙革命500天
《科龙革命500天》是一部由广州出版社出版,2002年发行的图书,作者段传敏。
图书信息
出版社: 广州出版社; 第1版 (2002年3月1日)
平装: 352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806553619
条形码: 9787806553619
尺寸: 20.8 x 14.2 x 1.8 cm
重量: 440 g
作者简介
段传敏,战略营销专家、财经作家、资深媒体运营人士。
现任南方企业家杂志社总策划兼主编、中国营销资源在线董事长。同时担任华耐集团、青岛啤酒等多家企业形象及营销顾问。
1994年毕业于国内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郑州大学,2008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卡尔森管理学院(管理学 of CALSON School)高级工商管理硕士(与中山大学合作EMBA项目CHEMBA,全英文授课)。早期在多家媒体工作,1998~2001年在TCL科技、科龙集团任公共关系部负责人。2001年进入全国政经名刊《南风窗》杂志,2003年创办某营销杂志并担任主编、总经理,2008年担任南方企业家杂志社总策划兼主编、并创办“中国营销资源在线”网站至今。
内容简介
《科龙革命500天》内容简介:这个曾经是中国最出名、最早到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在最近的两年里,却在变革中挣扎突围。一个远比想像中复杂困难的科龙,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科龙,有不少窟窿。
科龙的变革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进入深水区,过去积累下来的竞争知识和成功经验不再够用。天津市的一位企业家杜厦说:“经济刚刚开放时,就像被封闭了四五十年的水库被炸开,积存多年的水倾泄而下,在此时随便你抱住一块木头,都能被冲得很远。”在那个时代,卖方市场的时代,中国从计划经济的深水区向市场经济的浅水区过渡的时代,顺德容奇镇的几个干部(如潘宁、陈福兴)和洗脚上田的农民,土法上马、敲敲打打地仿造出了第一台冰箱。他们没有国家颁给的“准生证”,历经千辛万苦才挤上最后一班车,拿到41个国家电冰箱定点生产企业的最后一张通行证。在和“国家定点”的竞争中,容声、科龙成长起来,缔造出企业的第一个传奇。它表明:优势企业从来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封的或由政府指定的,而必须经历一个市场竞争的“筛选”过程才能被“发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刘世锦曾经这样概括市场经济从浅水区到深水区的路程:第一阶段,供求缺口很大,进入障碍较小,生产者大量进入;第二阶段,供求缺口逐步减小,竞争强度增加;第三阶段,供求基本平衡乃至供过于求,以价格竞争为主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分化显现,生产和销售向优势企业集中;最后,在价格竞争的同时,质量、品种、服务竞争的重要性增加,行业平均利润率继续下降,企业间的购并、联合和其他形式的重组加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这样的进程,客观上要求企业持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才能生存下去。竞争力是通过竞争获得的。一方面,企业的营销、管理、研发、融资等等能力,必须在曲折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去学习、积累和提升;另一方面,企业的组织、机制和制度也必须越来越具有“竞争力”。
媒体评论
科龙革命的更准确说法应该是科龙利润革命。把今日之种种完全归罪于简单的人事震荡事实上不足以服人。幸运的是,尽管科龙经营层曾经成为一部分人的诅咒对象,尽管股权之变招致市场人士的普遍质疑,但他们没有坐等情况变得更糟,没有将改革——组织转型,营销重心下移,商业模式的修正以及战略调整——按下暂停键。
——《南方周末》评论
科龙是个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但未来要继续说好它不容易。
——《三联生活周刊》评论
科龙的衰落,不只是因为管理层的剧震一再发生,还因为过去科龙在资本市场上完美形象,本身是一个神话。
——《财经》杂志评论
科龙现在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经过这许多年的发展,实际上科龙已经到了一个必须与过去的科龙决裂的十字路口,2000年与2001年就是这个十字路口。
——《赢周刊》
目录
科龙为什么(代序)
写在前面的话
引子
第一章 地震冲击波
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家电企业普遍把目光转向自身,相继开始轰轰烈烈的内部调整和革命。其中,科龙集团自我“革命”之猛烈,组织转型之彻底使这个原本很低调的企业一下子完全暴露在镁光灯下。
十字路口
科龙地震
第二章 科龙急转弯
在通往改革的道路上,存在有革命式和渐进式两种思路。渐进派认为,改革对公司固有系统是一种震撼,这种震撼有时是致命的,脱胎换骨会摧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革命派认为,改变就意味着抵制,如果你的改革力度不够大,不具革命性,那么就会被官僚制度所击败。科龙选择了后一种。
潘宁的遗产
面临挑战
暴风骤雨
换血在继续
组织转型
第三章 王国端突围
接任后的王国端为解救滑向危机的科龙进行了种种尝试:扩大投资,完善制度,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人力资源改革,拓展多元化,上市收购……但最终发现“病根”在于他想维护的高层和过去赖以成功的模式。等他终于决心发动革命时,时间已经丧失太多……
尝试改变
制度化的陷阱
投资失误
A股上市
多品牌迷局
发动革命
战略突围
悄然隐去
几个失误
第四章 营销整合
科龙对新的营销模式的改革实践寄托了一代营销专家的梦想。作为一个焦点和有争议的人物,屈云波不仅要与惯性守成的价值观、心态和行为作坚决的斗争,还要厘清未来思路并付诸实践,不但要解决大量的遗留问题、现实的业绩和营销专业化问题,更要规划探索科龙的将来……后来屈云波感慨地说:“我真的很累!”
空降“将军”
就职演说
速度意识
游说经销商
赞扬海尔
风暴在继续
摘掉包袱轻装上阵
营销整合
屈云波眼中的整合营销
世纪品牌
为专业而专业?
屈云波的营销观
组织微调
赤膊上阵
进入董事会
第五章 科龙变阵
作为“镇长总裁”,徐铁峰继续着改革的方向,以他果断的决定和灵活倒手腕力求稳定科龙过度混乱的阵脚。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成功的。但从企业经营层面讲呢?很多人为他捏把汗!
镇长总裁
幕后老板
奖励技术功臣
重塑质量形象
重塑价值观
稳定军心
“家电共同体”
多品牌策略修正
总裁对外开放
进军小家电
业绩下滑
传言包围科龙
智能化突围
新高层团队
新世纪新科龙
畅谈科龙
“全员营销年”
诚信的代价
铁腕柔情
第六章
世纪之交,几乎所有的国内家电企业进入了一个发展瓶颈,发展速度放慢,行业的成长也到了一个上限。在经历了20年的高速发展后,国内企业普遍面临更残酷的市场竞争。在此背景下,包括科龙在内的各个企业进行了种种大胆尝试:联盟合作,营销创新,探索新的渠道模式,以因应市场出现的急剧变化……
价格“演义”
内部危机
联盟合作
“幽灵”重现
“一地一策”
“科龙模式”
营销创新
商业资本抬头
“土”“洋”风云
空调营销
“情人节战役”
“双五”工程
冰箱提价
“与海尔拉开距离”
第七章 革命的风险
2001年8月,从表面上看,科龙在业绩上似乎摆脱了过去阴影笼罩的局面,开始走上稳步发展之路。然而,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科龙革命尚还存在相当不稳定因素,说成功还为时尚早……
改革的风险
改革的对话
不稳定因素
尾声:“科龙革命”横生变局
补记:科龙涅?
附一:对话屈云波
附二:顾雏军:我将为科龙留下什么特征?
附三:科龙革命两年大事记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