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古老的汉族弹弦乐器,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先秦便极为盛行,汉代亦流行很广,南北朝时常用于相和歌伴奏,唐时应用颇多,后世渐少使用。

瑟身多用整段榉木或梓木斫成,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瑟音域宽广,音色比较凄凉,可独奏,也可与笙、竽、鼓等乐器合奏。现代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周、汉时期的古瑟,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其中湖南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约为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出土的瑟,是年代最早的实物。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早期墓葬出土了一件二十五弦瑟,该瑟弦、柱俱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完整的西汉初期瑟。 1979年,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一张古瑟,它是战国初期(公元前433年以前)楚国的诸侯制作的,尾端有龙的形象雕塑,共鸣箱侧面有彩绘的不死鸟图案,是中国现存最古的瑟,现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历史起源

瑟是中国古代的拨弦乐器。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瑟的起源十分久远,在周代就已经很流行,先秦便极为盛行,汉代亦流行很广,魏晋南北朝时常用于相和歌伴奏,隋唐时期用于清乐。唐以后则只用于宫廷雅乐和祭祀音乐,民间渐少使用,竞至王德妃

诗经》中多处提到瑟,而且经常琴、瑟并称。《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涉女,琴瑟友之。” 《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说明瑟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另外一个推测,像琴瑟这一类乐器,可能和狩猎的弓弦有关。弓弦的原料也可以用牛筋或其他动物的皮筋条制作,在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最粗的几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弦。传说在夏朝已经有瑟了。甲骨文上的“乐”字,上面就是“丝”字,下面是一个“木”字。瑟要用弦,那么瑟的产生应该在蚕丝出现之后。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够巢丝的技术才能制出弦线。先秦前后的弦乐器就是瑟和琴。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在长沙市、信阳和江陵等楚汉墓中出上了近20张瑟,其中绝大多数的形制相同,与先秦和汉代文献记载相符(极少数为23或24弦)。现代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周、汉时期的古瑟,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省河南省三省,井且绝大部分是出自东周楚墓,江苏省、安徽、山东省辽宁省只有一些零星发现,年代也大多较晚。其中湖南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约为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出土的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早期墓葬出土了一件二十五弦瑟,该瑟弦、柱俱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完整的西汉初期瑟。 1979年,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一张古瑟,它是战国初期(公元前433年以前)楚国的诸侯制作的,尾端有龙的形象雕塑,共鸣箱侧面有彩绘的不死鸟图案。是中国现存最古的瑟,现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形制

古瑟的身多用整段榉木或梓木斫成,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

马王堆瑟也是二十五弦,瑟体用整本所成,下嵌一块两端有越、厚约1厘米的底板,并用竹钉钉牢。从首越向上探测,该处面板厚约2厘米。瑟体两端髹黑漆。瑟面略拱,高宽皆为1厘米的首尾四岳,横嵌于两边。四岳的长度分别为40.4(首)、14(外)、11(中)、14(内)厘米。首尾岳外侧各钻有25个弦孔,孔距不很均匀,约1.5厘米。尾端四枘都是银质圆首,顶饰涡纹。该瑟的25根丝弦虽已变质,但都完整地保存在原来的位置上。25个拱桥式木柱也俱在,并且都保持出土时原位。这是迄今考古发现唯一的上古瑟调弦实例。弦由四股素丝左旋搓成。25根弦被外、中、内尾岳分成三组:中间一组7根,弦径较粗,由1.9毫米递减至1.2毫米:内、外两组各9根,弦径较细,由1.2毫米递减至0.5或0.6毫米。内外两柱后弦的尾部,各用一条绛色罗绮带穿插缠绕起来,将弦一一隔开,再用带尾包住弦上带结。

唐宋以来文献所载和历代宫廷所用的瑟,与古瑟相比,在形制、张弦、曾侯乙墓出土的瑟甜调弦法诸方面已有较大的差异,至清代所制之瑟,已由面板、底板和框板胶合成长方形的共鸣箱。琴弦用丝弦,架子琴首岳山(首岳)和尾端岳山(尾岳)上,每弦都支有一个可以左右移动的雁柱,用以调节弦长,确定音高。

现在所见的瑟,通常按其长度和弦数分为大小两种。大瑟长180~190厘米,25弦;小瑟长120厘米左右,16弦。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珍藏着一张清代早期(17世纪)制作的精致大瑟,竟长209厘米。

音色音域

瑟,音区明亮,低音区浑厚,饱满是瑟的特征之一,瑟音域宽广,音色比较凄凉,似哀怨之声,如诉如泣。

演奏技巧

瑟可独奏,也可与笙、竽、鼓等乐器合奏。

制作方法

关于瑟的制作方法,河南信阳长台关乡战国楚墓出土的由六块整木板拼成,并有胶粘合的痕迹°,说明在战国中期瑟已采用单板拼制的方式制成。但从出土瑟的整体情况来看,先秦至汉代仍以整木斫成的瑟体为主。如湖北当阳曹家岗春秋晚期楚墓、前揭河南固始侯古堆战国墓葬、江陵县雨台山战国中后期墓葬、随县曾侯乙墓、马王堆汉墓等所出土的瑟的瑟体均由整木斫成。春秋至汉代,瑟的面板始终保持略拱的覆瓦形。这种设计既便于弹奏,又能增强负荷瑟柱的压力。此外,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木质瑟柱1300多枚,大小不一。其可分为对称型、不对称型与卷云类柱。不同型式的瑟柱,当是为适应各柱所在面板、侧板和弦高等不同情况而设计制造的。

历代所用的瑟,在形制、张弦、调弦法诸方面已有较大的差异,古瑟的制作与古琴制作在程序上大体相仿,对面板、腔体、弦柱的制作以及配弦上更为考究,特别是在琴面上讲究彩绘和雕刻,图纹古朴而典雅,故古瑟也被称为“锦瑟”。

木材选用:对于木料的选用非常考究,底板选用百年以上的梓木或者老杉木,必须无疤无节,在弹奏琴弦,所谓“选材良,有正声”。选材通常以梧桐和杉木王木为主,面杉底梓或者松木云杉最为常见,此外尚有、松木、荔枝木、滇楸等皆可做为瑟材

面板制作:以传统整体挖制内腔,经过面板挖制,铲槽,刨面,抛光、打磨,以及上岳山,打弦孔、调音合瑟等。

漆艺制作:框架完成后还要经过裹布、上灰胎、打磨、阴干、按琴弦、调音等三十多道工序,历时近两年才能呈现一个相对完整的瑟。

彩绘和雕刻:瑟图案有龙纹、凤纹、几何纹、条形纹、射猎图、祭祀纹、巫师、巫师戏蛇图、巫师戏龙图、群兽图、群兽图、燕乐图、猎兽纹等,并将猎人、伎乐人、巫师等各种人物形象及动等图纹。

古瑟配件:瑟岳、瑟尾、蕊。瑟码采用檀香紫檀或者花榈木也有个别是玉和象牙等。瑟弦现在以丝弦,银弦,冰弦,钢弦多种。

与筝的区别

瑟和古筝在形态上很相似,古筝是由瑟演变而来的。瑟与筝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构造

相同:整木斫成,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

不同: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常用瑟是二十五根弦。筝面首端有一前岳山,尾端有一个后岳山。有三个出音孔(也有两个4出音孔的),目前常用筝共有二十一根弦。

定弦

瑟基本上是按五声音阶调弦,后世定弦法略有变化.正中一弦也可弹奏.按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定弦。筝的音域与弦的数量有关。二十一弦为四个八度零小三度,一般以最低音为D,按五声音阶定弦。从定弦看瑟和筝区别不大。

弹奏

瑟的指法是大、食、中、无名各指分别向内外方向拨弦。名为擘、托、抹、挑、勾、剔、打、摘,共八种。左手在必要时可按抑柱左弦段而取变化音。筝的基本指法:勾、托、抹、大撮、小撮、摇、辟、打、勾托抹托、托抹勾打。右手行声,左手做乐.右手弹奏声音再通过左手揉按滑颤取得变化音从我自己弹奏上看。

瑟和筝弹奏技巧很是相似。可能最大区别就是因为瑟面和筝面不同,弹奏时候落指自然不同,发出的声音也许不同了。

音色

因瑟体较古筝大,而且都是单弦发音,所以,瑟的发声在低音区略空泛,高音区略显单薄。

参考资料

看见文物 | 迄今考古发现唯一完整的西汉初期瑟.澎湃新闻.2024-11-21

南越乐器(二).微信公众平台.2024-11-21

这件历史悠久的乐器,原来如此好听!.微信公众平台.2024-11-21

曾在汉朝断代的瑟,2000年后再度奏响《孤勇者》丨在AI中聆听古乐③.洛阳网.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