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用经费
教育公用经费是指为了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整个学校的正常运营所需的费用,主要包括物力和人力的消耗。这一经费类别与教育人员经费一起构成了教育事业性经费。
支出内容
教育公用经费的支出分为经常性公用经费和资本性公用经费两类。其支出范围涵盖了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教学实验、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购置、房屋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多个方面。然而,这些经费不得用于支付人员经费、基础建设或偿还历史债务。
经费来源
历史上,义务教育学校的公用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杂费。自2005年起,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逐步被纳入财政预算,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到了2008年,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也免除了学杂费,相应的经费由省级财政负责。对于高中阶段,学杂费仍是公用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公用经费的支出较为灵活,没有固定的定额标准,支出的灵活性较大。
支出规模
中国法律明确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自身实际,设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2009年,国家制定了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分别为小学生人均每年300元、初中生人均每年500元。随后,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提高了定额,中西部地区的小学生人均每年增至500元,初中生人均每年增至700元;东部地区的小学生人均每年增至550元,初中生人均每年增至750元。此外,中央政府还逐年增加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的补助力度,2011年的补助金额达到了471.7亿元人民币。
问题与挑战
教育公用经费在使用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经费结构不合理,其中办公费、设备设施购置费及政策性支出占比过高等。同时,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的比例也不合理,有时会出现公用经费被挪用作为人员经费的情况。另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普遍较低,虽然近年来支出规模有所增加,但对于学校来说仍处于维持基本运转的状态。尤其是农村住宿制学校和北方地区的学校,其运行成本和取暖费用较高。此外,不同地区之间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差异显著,例如上海市在2011年的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定额高达1600元,初中生人均定额为1800元,远远超过中西部贫困地区。最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财务权限受到限制,“校财局管”的管理模式使得学校的公用经费管理自主权减弱,可能影响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参考资料
教育|“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的统计口径是什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24-10-30
权威发布!环翠教育大事件来袭.搜狐网.2024-10-30
[唐]:请问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改革中提及的“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具体指什么?.教育部网站.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