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璋
玉璋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礼器之一,玉璋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通常分为体和柄两部分。玉璋的形状,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也就是说,玉璋是玉圭从上端尖锋处垂直切下之一半之物,这种形式与出土遗物及古籍和古碑刻纹图中所称为“璋”者也是符合的。
璋的种类据《周礼》记载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五种。一般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赤璋,用于礼南方之神;第二类大璋、中璋、边璋,用于天子巡守时祭山;第三类牙璋,作符节器用。其中,赤璋是用赤玉(玛瑙)做的璋,是祭南方之神朱雀的礼器。
玉璋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夏和商代,周初即已衰落。西周的玉璋极为少见,其器身窄长,尺寸较小。战国以后,出土玉璋几乎不见。玉璋的出土十分广泛: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东起山东省,北至陕北地区,西南达四川省,南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越南等地。
形态特征
玉璋形状较多,有的呈扁平条形;有的端刃呈弧形;有的首端呈斜角;有的上下端皆微作斜角,器身两侧一边微弧,一边似斜刃。
主要种类
《周礼·考工记》记载,玉璋的种类主要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和牙璋五种。并规定“以赤璋礼南方”。赤是西周时的重要色彩,赤玉一般为玛瑙材质。根据玉璋的不同用途,可将玉璋归为三大类。第一类为赤璋,用于礼南方之神,是因为古代以南方为红色;第二类为大璋、中璋、边璋,是天子巡狩祭山之用;第三类为牙璋,用于调兵遣将。
历史背景
玉璋指的是一种扁板形玉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半圭为璋”,即将圭从中间纵剖为二,一半的就称为璋。玉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玉璋萌芽于史前山东半岛,与山川祭祀仪式有关。玉璋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夏和商代,是古代贵族在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器物。按古代文献记载,璋之最大者是九寸(约30厘米)。
象征意义
与山神沟通,表达对山神祖先的敬畏
《山海经》中的丘即夯土成向上的“山”形,以表示“崇高”的敬畏。《山海经》里,所有的“帝”与“神”,不是在山上就是在海里,“帝都”建在山上,水里有海神庙。中国上古时代,最高的山有个特殊名称,叫“昆仑山脉”。《尔雅·释丘》曰:“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成者,层也,“三成”谓其高,凡高山都可称昆仑。山是单纯的、高大巍峨的,单纯的玉璋外形与山相似,山之巍峨予人神力。祭告山川,取信鬼神。古人有死后葬在自家山林的习俗,为的是与生者的记忆相连,这样山神就可视作死者与生者的守护之神。
建木的天梯作用
在《山海经》里,“昆仑”出现20次,分属八处,东南西北中都有。与“昆仑”相应的是“建木”,创始神话中的“帝江与昆仑”似乎有一定的关联,如语义读音的关联、与神的居住地的关联。可能天地在脱离混沌的始初状态之后,先民在直觉思维意识下以“高大”之联想建立“天地柱”的认知,把天当作神界,以地为人界,这个思维对后世佛塔的演绎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山海经·海内南经》曰:“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大日如来,其木若,其名曰建木。”郭注:“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影也。”《吕氏春秋·有始》曰:“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唐卢照邻在《病梨树赋》中说:“建木耸灵丘之上,蟠桃生巨海之侧。”从表面看,建木是一种神木无疑,在人神之间有特殊用途,但仔细分析可知其在天地之中无影,似乎建木可被视为一种空间,类似现代的广场,中间再有一高直的纪念碑形的“木”,以表达和传递人的意愿与天上之神相通的心理。据《淮南子·地形训》所载:“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建木在其中起到人神的“天梯”作用,因此玉璋的造型可能有模拟天梯的心愿。
祭祀水神
古籍记载,古人祭祀山川之时,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小璋。如果所祭的是山,礼毕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礼毕就将玉璋投到河里。山川为人的依靠,依山傍水而人杰地灵,玉璋是平息水患、寻找靠山、礼敬水神的祭祀物。
祖形,帝后的身份功能
《礼记·礼器》孔疏云:“诸侯朝王以圭,朝后执璋。”诸朝拜天子的时候手执玉圭,朝拜皇后的时候手执玉璋。正因为玉璋是男根的象征,属“阳”,执之以朝拜皇后,皇后“母仪”天下,是“阴”的象征。玉璋是阴茎造型可以从古籍记载中得到印证。如《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玉璋的功用是“诸侯以聘女”,诸侯王订婚娶妻之时,要把象征父系血缘的玉璋交给女方,当作信物。先秦时代诸侯国中的卿大夫与诸侯王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因此圭璋的形态隐喻也并不牵强。西周公国以后,头部呈凹刃或“丫”形的玉璋逐渐被尖头的“祖”字形玉璋替代,形似后世民间的祖先牌位,类似西方方尖碑的作用。华夏文明主体为农耕文明,但是以西域古老的阿尔泰共和国游牧文化为内核形成的游牧文化在华夏文明起源过程中始终具有一定的影响。游牧文化提倡父系为主的血缘文化,其崇拜的器形为男根“石祖”雕像。
盟誓的边璋
早期“祖”字形玉璋以山西省侯马晋国遗址的侯马盟书玉璋为名,埋藏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96年以前,玉璋上写有盟书约文。侯马盟书玉璋最大的长32厘米、宽4厘米,较小的长18厘米、宽不到2厘米,共出土5000余件,有文字可辨识者650余件,大多用朱笔书写。盟书反映了大约2500年前,晋国贵族内部出现了长期激烈的“六卿倾轧”权力争斗。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赵、魏、韩、智、范、中行氏之间,时而以同宗同祖名义结盟,时而携不共戴天之愤混战,历史记载为“三家分晋”。这些诸侯、卿大夫以祖宗名义结盟时,用“祖”字形玉璋书写盟约,以此祭奠共同的祖先,祭告山川,取信鬼神。侯马盟书一式两份,一份藏在结盟者的府库中,一份与献祭之牺牲同埋于地下,由萨满巫师共同书写“诅祝”。这些有朱书字迹的玉璋与侯马盟书同样在一片玉片或石片上写一段完整的辞。
地位身份的信物或号令军队的作用
《诗经·大雅·械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郑玄释为左右之臣执璋琐助王行裸礼,但璋琪用以挹酒,不能出现“奉璋峨峨”的盛壮场面,联系上下文,知璋有左右之分,故诗言“左右奉璋”,说明璋可作为古之信物、虎符。
民俗中的贵贱表征
《诗经·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载弄之瓦。”“弄璋”和“弄瓦”成为男孩、女孩对言的典故,把生男孩叫“弄璋之喜”,生女孩子叫“弄瓦之喜”。玉做的璋对应土烧的瓦,材料贵贱与产量分明,由此可见华夏民族父权文明中“男尊女卑”的象征。玉一直作为君子之德,象征精神品德的高洁,因此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淮南子·齐俗训》载“颛顼之法,妇人不辟男子于路者,之于四达之衢”,女子若在路上不小心碰撞了男人,便会带来晦气,所以要在通衢举行除凶去垢的被禳仪式。颛项的这项规定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男尊女卑的情况。
考古发现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璋见于良渚文化早期墓中,为一种形饰。1990年11-12月,由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系考古教研室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以及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组成的考古队,在香港第三大岛南丫岛西岸的大湾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了重要的玉器牙璋。1975年,临沂市大范庄、海阳司马台、五莲县上万家沟出土的牙璋,形状古朴,器形顶为双尖下弧,刃出阑齿,长方柄。杨伯达先生认为:从器物与遗址文化属性相联系的角度来考虑,临沂大范庄龙山文化早期遗址出土的牙璋,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出土牙璋中制造年代最早的一件。由此推断,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牙璋是牙璋的祖型。这类璋的形状被学者延伸为“观察星象的仪器"、带有规划功能的圆仪天尺。“其状似羊角,取象扶桑树挺木(建术、鸟秩树)树端二歧(示阴阳)……简而为'丫’。与圭尺(量天尺)分用时,巫者一手持圭,一手持牙璋……或一手持钱(规)璋合一器,一手持圭、矩合一器(圭尺的另一端与四方形相连,作凸形)。”
出土文物
祭山图玉璋
祭山图玉璋通长54.2厘米,射宽8.8厘米,厚0.8厘米,这件玉璋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两面阴刻相同的图案,各分上下两组,正反相对呈对称布局,每组纹饰包含山陵、牙璋、云雷纹和两排做祭拜状的人像,推测该图像表现的是隆重的祭祀场景,即所谓的“山陵之祭”。2001年,祭山图玉璋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夏代玉牙璋
夏代玉牙璋,1972年出土于宛城区溧河乡望城岗,通长38厘米,宽10厘米,厚0.6厘米。这件牙璋由独山玉磨制而成,器体扁薄,通体灰黑色,由于受沁钙化,表面形成自然纹饰。牙璋刃部琢磨为月牙形内凹双面刃,左右两侧向上斜出成尖锋,一侧锋刃较高。其下器身渐窄,阑两侧饰牙形脊,内呈长方形,端部是倾斜的弧形,内近阑处有一钻孔,单面钻成,是夏朝常见的牙璋形式。牙璋是一种礼器,在二里头遗址文化时期,牙璋成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一种物质象征。
西周虢国玉璋
这件玉璋出土于贵姓夫人孟姞墓,通长11.1、最宽2.9、厚0.5厘米。玉质为青玉。浅豆蓝色,全部受沁成灰白色,整体为扁平长条形。
商代时期玉璋
1958年,河南省郑州市南郊杨庄出土了一件商代时期的玉璋。它通长66厘米,宽13厘米。用淡青玉雕琢而成,器呈扁平长条刀形,器身前端外张,斜刃微内凹,两侧内收,后部为阴纹直线雕,两侧雕有对称凸起的扉牙,涂有少量朱砂,内短窄,上有一穿孔,后缘稍内倾。此璋形制特殊,顶端斜刃内凹,尾端两侧各有对称的扉牙装饰,当为文献中所载的牙璋。此璋长66厘米,玉料开片均匀,工艺精良,为商代早期的遗物,可补充历史证物的不足。该璋是中国中原地区出土玉器中时代较早、形体较大的玉璋。
延伸文化
《周礼·春官·典瑞》记载,“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说明牙璋是用于调兵遣将。因为牙璋如此的重要,那掌控牙璋之人必定是将帅,手握兵权之人。因此,民间老百姓也将掌璋的概念延伸到了日常的生活中。《诗经·小雅·斯干》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在古代,若是家里生了个儿子,想测试他日后是否能成为领兵作战的将军,家里人会根据他对玉璋有无兴趣来判定,这样“弄璋”的习俗就慢慢形成了。所以,民间称生了男孩,叫“弄璋之喜”。
参考资料
礼仪玉系列之玉璋.新疆观赏石协会网.2024-02-23
指尖上的国宝89丨西周虢国玉璋.河南日报.2025-07-18
玉礼天地 瑞仪四方——礼玉“六瑞”中的玉圭和玉璋.中国博物馆协会.2025-07-17
玉璋.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2025-07-17
玉璋.上海博物馆.2025-07-17
玉璋.河南博物院.2025-07-17
走进古文明:三星堆的十件核心文物!.央博官网.2025-07-17
夏代玉牙璋.南阳市博物馆.2025-07-17
指尖上的国宝89丨西周虢国玉璋.今日头条.202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