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文翁治蜀

文翁治蜀

文翁:(前187~前110) ,名党,字仲翁,西汉官吏。庐江县舒人。西汉时期教育学家。刘启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

为纪念文翁,庐江县建乡贤祠(移建后易名忠义祠),首立文翁崇祀,以启后贤;舒城县将原文冲小学改名为文翁小学,原枫香树中学改名为文翁中学

原文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刘彻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聂氏宗祠,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注释

1.文翁:名党,字仲翁。

2.刘启: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 - 公元前141年。

3.饬(chì)励:鼓励,激励。

4.博士:古代学官名。

5.赍(jī):赠送。把东西送给别人。

6.遗(wèi):送给。

7.更徭:徭役。

8.孝弟力田:古代乡官名,主管德行教化。

9.闺阁:内阁

10.刘彻: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 - 公元前87年。

翻译(括号中为省略成分)

文翁,是庐江舒地人。少年时好学,通晓《春秋》,担任郡县小官吏时被考察提拔。刘启后期,担任四川省太守,仁慈并喜欢教导感化。看见蜀地的民风野蛮落后,文翁就打算诱导教化,加以改进。于是就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到京城求学,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有的学习法规法令。减少郡守府中开支,购买蜀刀、蜀布等蜀地特产物品,委托考使送给太学中的博士。几年后,这些蜀地青年都学成归来,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知府刺史

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官,把条件差的县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官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把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弟力田。经常选出一些学官中的青少年在自己身边做事。每次到各县巡查时,更是从涿州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在官府内阁中出出入入。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官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改变,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到刘彻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官,有学官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

文翁在蜀地逝世,(蜀地的)官民为他建盖聂氏宗祠,每年祭祀不断。巴蜀地区爱好文雅(风气),是文翁进行教化(的功劳啊)。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全本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