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蕨麻

蕨麻

蕨麻(粉黛:Argentina anserina (L.) Rydb.;英文名:Silverweed),俗名鹅绒委陵菜、莲花菜、蕨麻委陵菜、香瓜茄等,是一种蔷薇科蕨麻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蕨麻的根向下延长。茎匍匐,在节处生根。基生叶为间断羽状复叶。小叶对生或互生;小叶片通常椭圆形;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托叶膜质,褐色。单花腋生;花梗长2.5-8厘米;花直径1.5-2厘米;萼片三角卵形;花瓣黄色,倒卵形、顶端圆形;花柱侧生,小枝状。花果期7~8月。广布于北美洲、墨西哥南美洲阿根廷智利)、欧亚大陆、太平洋岛屿新几内亚岛新西兰)及澳大利亚南部。中国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及西南。生长于海拔500~4100米的河岸、路边、山坡草地及草甸,对土壤适应性较强,在黑土、山地黑土、草甸土中均能正常生长。喜潮湿,具强耐涝性,喜光而不耐炎热干旱。可通过分根或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

蕨麻的根含鞣料,可提制栲胶;茎叶可提取黄色染料;根肥大,富含淀粉,可供甜制食品及酿酒用;茎叶可提取黄色染料;又是蜜源植物和饲料,但植株低矮不宜刈割利用。蕨麻味甘,性平。有凉血止血、解毒止痢、祛风除湿、健脾益气的功效。主治各种出血,细菌性痢疾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痛,偏头痛,脾虚腹泻

2015年,蕨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分布广泛,尚未已知存在主要广泛威胁。

历史

早期蕨麻的根就会被美洲原住民部落食用。它因其根部可食用而被作为粮食作物种植,其根部类似于欧防风俄罗斯探险家彼得·科兹洛夫在1900年至1901年期间游历现中国西藏地区时,了解到当地人会食用蕨麻根,当地除了萝卜之外的蔬菜种类较少,因此经常挖出蕨麻的根将其干燥并保存以备后用。

分类

蕨麻隶属于蔷薇目、蔷薇科、蕨麻属。蕨麻属植物常见的物种有白莓草Argentina micropetala、变叶蕨麻Argentina commutata、齿萼蕨麻Argentina smithiana、川边蕨麻Argentina gombalana、川滇蕨麻Argentina fallens、黄毛蕨麻Argentina luteopilosa、蕨麻Argentina anserina等。

特征

蕨麻为多年生草本。根向下延长,有时在根的下部长成纺锤形或椭圆形块根。茎匍匐,在节处生根,常着地长出新植株,外被伏生或半开展疏柔毛或脱落几无毛。基生叶为间断羽状复叶,有小叶6-11对,连叶柄长2-20厘米,叶柄被伏生或半开展疏柔毛,有时脱落几无毛。小叶对生或互生,无柄或顶生小叶有短柄,最上面一对小叶基部下延与叶轴汇合,基部小叶渐小呈附片状;小叶片通常椭圆形,倒卵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2.5厘米,宽0.5-1厘米,顶端圆钝,基部楔形或阔楔形,边缘有多数尖锐锯齿或呈裂片状,上面绿色,被疏柔毛或脱落几无毛,下面密被紧贴银白色绢毛,叶脉明显或不明显,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惟小叶对数较少;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托叶膜质,褐色,和叶柄连成鞘状,外面被疏柔毛或脱落几无毛,上部茎生叶托叶草质,多分裂。单花腋生;花梗长2.5-8厘米,被疏柔毛;花直径1.5-2厘米;萼片三角卵形,顶端急尖或渐尖,副萼片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常2-3裂稀不裂,与副萼片近等长或稍短;花瓣黄色,倒卵形、顶端圆形,比萼片长1倍;花柱侧生,小枝状,柱头稍扩大。

分布范围

蕨麻分布于北美洲、墨西哥南美洲阿根廷智利)、欧亚大陆、太平洋岛屿新几内亚岛、新西兰)及澳大利亚南部。在中国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北京市、四川省甘肃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天津市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生长于海拔500~4100米的河岸、路边、山坡草地及草甸。

习性

蕨麻的花果期在7~8月。该物种喜潮湿环境,适应性强,特别适宜生长于气候寒冷、日温差较大的地区。蕨麻耐瘠薄,蓄水保墒固沙能力强,在较大的温差刺激下,这是蕨麻根系淀粉积累的主要原因。其根状茎不怕严寒,能在土中安全越冬。

蕨麻还是矮嵩草甸的常见伴生种,具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幼苗生长到一定时期后,会从其直立茎基部节上产生侧向生长的1个或数个匍匐茎(注:原文中提及“葡萄茎”应为笔误,此处已更正为“匍匐茎”)。在土壤养分相对缺乏的环境中,蕨麻会通过增加粗株叶片的数量,来尽可能多的积累光合产物,从而保证匍匐茎的生长。匍匐茎又会以增加粗度和长度来尽量增强其觅食能力,寻找新的资源。这使得子株在处于不同的小生境中时,能提高独立后的生存机会。通过子株的风险分摊,可以降低母株的死亡风险。蕨麻的须根系庞大且深入土壤,这有利于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繁殖

蕨麻是一种适应性强、可通过分根或扦插繁殖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蕨麻发达的根系与节部生成的不定根增强了环境适应能力;使用生根激素可提升繁殖效率,同时健康母株与适宜土壤条件是成功繁殖的关键要素。

栽培

浇水

蕨麻原生于湿润环境,倾向保持土壤持续湿润且具有中等耐旱性,需每周浇水维持水分平衡。该物种多分布于湿润草甸及河岸带,已适应显著影响其生长周期的季节性水位波动。

施肥

建议施用10-10-10均衡型氮磷钾复合肥,按季度施肥,春季增加频率、秋季减半浓度。需避免过量施肥并充分浇透,同时根据季节生长需求调整养护方案。

修剪

蕨麻具有观赏性蕨类状羽叶及亮黄色花朵。宜在早春至晚春修剪以促进生长、清理枯枝,并通过摘除残花延长花期。定期修剪可抑制其入侵性,建议参考专业园艺资料优化管理措施。

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小云斑金龟甲美国白灯蛾细胸金针虫和沟金针虫等)和地上害虫(蓝跳甲和黑纹肖叶甲等)。对于金龟甲等,利用黑光灯诱杀和人工捕杀;秋末地上植株枯萎后,要及时清理田间,避免病虫在植株残体上寄生过冬。

保护

2015年,蕨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分布广泛,尚未已知存在主要广泛威胁。尚未获悉针对该物种的具体保护措施。需进一步收集其分布范围内的种群动态及受胁状况数据以支撑保护决策。

用途

化学成分

蕨麻块根中含糖、蛋白质、脂肪、灰分、水分、单宁、蕨麻素和野鸦椿酸;根中含胆碱甜菜碱组氨酸的生物合成琥珀酸黄酮等;全草含维生素委陵菜苷;蕨麻根状茎中可分离出一种新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命名为蕨麻苷;另外,杨桦等也从蕨麻中提取分离出了多糖成分,并测定了总糖含量;其脂肪酸中含有花生酸肉豆蔻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非皂化部含植物固醇蜡醇二十九烷、β-谷甾醇、7-去氢谷甾醇(7-de-hydrositosterol),芳香油槲皮苷槲皮素、鞣质;叶含杨树皮素、无色千鸟草素、左旋表儿茶精、右旋儿茶精、叶绿体醌、胡萝卜素、色素等;另外,还含有粗纤维、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

药用

蕨麻味甘,性平。归脾、胃经。6~9月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有凉血止血、解毒止痢、祛风除湿、健脾益气的功效。主治各种出血,细菌性痢疾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痛,偏头痛,脾虚腹泻

其他

蕨麻质地柔软、多汁,营养价值高,具有饲用价值,但植株低矮不宜刈割利用。根含鞣料,可提制栲胶;茎叶可提取黄色染料;根肥大,富含淀粉,可作食品及酿酒用。

参考资料

Silverweed.iucnredlist.2025-05-15

蕨麻.植物智.2025-05-15

蕨麻.植物智.2025-05-15

蕨麻.sp2000.2025-05-15

Silverweed cinquefoil.picturethisai.2025-05-15

蕨麻 Potentilla anserina L..中国植物志.2025-05-15

蕨麻.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1-25

Wildflowers of Oregon.谷歌图书.2024-01-25

Козлов Петр Кузьмич Монголия и Кам.Козлов.2024-01-25

蕨麻属.植物智.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