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悲剧
《天才的悲剧》共分上篇、下篇和附篇三部分内容。上篇选取了中国现代和当代9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化名人悲剧;下篇选取了中国上至春秋时代、下至晚清时期的9位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卓越代表人物的悲剧个案;附篇节选了部分中外名家关于人生悲剧的一些理论思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把握《天才的悲剧》主旨。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天才的悲剧》试图把一部中国天才毁灭史展示在读者面前,实质是要把天才的悲剧解剖给世人观瞻,从中梳理出表象后的本质——个人的或社会的,从而期望我们这个社会亦或我们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发生。
作者简介
李琳,笔名李麟,1967年出生,襄汾县人。文化学者,资深出版人。为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曾任《山西经济报·现代周刊》特约编辑、《高新技术经济信息》杂志社社长兼常务副主编、山西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兼驻京办主任。主要作品有:《黄土魂》、《一舌定乾坤》、《临终岁月》、《东方人与西方人》、《走向博士》、《人生笔记》、《智慧锦囊》、《走好人生棋局》、《牛津大学凭什么出名》、《北京大学凭什么出名》、《那个年代》等。
石耀辉,1964年出生,临汾市人。198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2003年研修于北京鲁迅文学院。系临汾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政协临汾市委委员,三晋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现任《山西党校报·临汾版》总编,临汾市委党校副教授。发表论文50余篇,作品被《青年文摘》、《报刊文摘》、《文摘周报》等媒体转载。著有《尧都文脉》、《耕余走笔》、《平阳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等,曾获山西省党校系统科研成果二等奖、临汾市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
图书目录
上篇
一代天骄鼎山孤魂
——陈独秀的三次婚变和凄凉晚年
露蓄罕见倜傥衰久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被弃被杀
人言可畏众口铄金
——30年代当红影星阮玲玉愤诀人寰
超然才子罡风惨劫
——潇洒诗人徐志摩的浪漫婚姻悲剧
乱世奇才一梦黄粱
——天才愤青和尚苏曼殊之俗之僧之死
去之不忍就之不能
——国学大师王国维进退维谷的悲观自沉
书生本色太史姓奇遇
——著名史学家吴晗的悲怆命运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人生悲剧
为文千古为人有疑
——周作人的堕落死亡之旅
下篇
信疑众谤魂归汨罗市
——千古骚人屈原的放逐沉江自杀
作茧自缚抱恨终身
功过昭著身死名辱
——一代名相“仓中鼠”李斯难逃厄运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西汉淮阴侯韩信功高震主夷及九族
君王远贤贾谊何辜
——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盛年早逝
史家绝唱无韵《离骚》
——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含垢忍辱的悲惨命运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千古叛逆秃翁暴骨
——明代思想家李贽不甘受辱自刎皇都
“医国”无门抱恨终生
附篇
论自杀
未有天才之前
死后
说死说活
论死亡
重新审读天才和精神病
后记
后记
本书初稿写于20年前,我读研究生的时候。
当时,我和石耀辉先生应一书商邀约分工写作,他写了韩非子、李斯、韩信、贾谊、司马迁、陆游、龚自珍、吴晗等几个人物,其余为我所写,后由于种种原因,该书一直未能出版。
1996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我的《2O世纪风云人物临终岁月》 (上下册,定价:36.80元,1998年被该社再版),其中节选了本书中的陈独秀、郁达夫、老舍、周作文、王国维等有关部分。
《天才的悲剧》完全保持了20年前的风貌,从书名到前言,到全书编排体例,再到文章内容,基本上反映了20年前我们的学术思想和写作水平,也算是那几年我们创作期的一个总结和反思吧。
该书的写作出版曾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予以致谢。
李琳
2012.9.17.于北京
序言
天才有天才的辉煌,但更有天才的悲剧;常人有常人的平庸,然常人也不乏常人拥有的平静和幸福。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合理或不合理地矛盾着:当天才走向辉煌顶点的瞬间,天才也常常有意或无意地为自己未来的命运埋下了悲剧酿变的种子,或者毋宁说,天才一直在走向自掘的坟墓。刚正不阿、爱国忧民,为昏君奸臣所驱逐而无奈投江自沉者如屈原;呵斥礼教、放荡不羁、呼唤“童心”,为封建卫道士所痛恨而遭杀身大祸者如李贽; “激扬文字”、 “指点江山”,又“偏狂误人”、末成“鼎山孤魂”者如陈独秀;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最后却为“情”所累,苦不堪言者如徐志摩;秉性耿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被迫含冤跳湖自杀者如老舍;文才冠世、误人歧途,以至于“文革”期间被红卫兵小将专政而致死者如周作人……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生命赋予每个人只有一次,因此,生命不但是宝贵的,而且应当是美好的,毕竟人类的历史和一切财富都是建立在人的生命活动基础上的。人不能正正当当地挺起腰杆,健康地生活,他的个性、尊严,乃至独立的人格都无法得到保证,甚至只能通过“死亡”去解脱苦海,走向彼岸,这便是人生真正的悲剧。小人物固然有时难以摆脱被人左右的命运,而天才在更多的时候却由于其天赋的魅力要受到社会的操纵,当灾难、病痛、烦恼、无聊、绝望……甚至死亡,人生的种种不幸都集中于天才的身上时,一种崇高与卑鄙、真诚与奸诈、奉献与贪婪——绝然相反的对比赋予悲剧以更震撼人心的力量。
中国人素来重生,不论是儒家的“人世”,还是道家的“出世”,都不主张轻易地抛掉自己的生命。儒家认为“未知生,焉能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生命赋予人还有重要的使命,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丝毫的损伤,竞成为儒家“孝”道的一条根本原则。道家少谈国事,更重视今世享乐,这使中国人很少,或者说根本就不去走“自杀”这条道。正因为如此,“自杀”比起“他杀”在中国才更具悲剧色彩。在中国古代颇负盛名的诗人群体中,只有一个屈原通过“自杀”“报君殉国”,近代还有一个王国维,其“自杀方式”和“自杀缘由”都和屈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一反传统观念,自杀“风气”骤浓的是“文革”期间。老舍开自杀何家槐,接着如邓拓、以群、傅雷、吴晗、李广田、杨朔、闻捷,等等,相继自,这不但是个人的悲剧,还更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剧。
开明的社会以培养天才为己任,专制的国家则以摧残天才为目标。
不是所有的“天才”都能成为天才,也不是所有的天才都会成为悲剧性人物。天才悲剧的存在既脱不开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社会制度,但我们也没有理由把它完全归结于各种身外“势力”等等客观原因,某种意义而言,走向毁灭的天才多半是天才用自己的双手掐住了自己生命的咽喉。
比如孤独中死去的阿图尔·叔本华,晚年疯掉的弗里德里希·尼采,为爱情几乎要自杀的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以及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在与情敌的决斗中死去的亚历山大·普希金等等,无不是这类悲剧天才的代表。
美国著名舞蹈家、现代舞的创始人、世界上第一位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家邓肯,她在艺术领域是天才,但她的个人生活却是一塌糊涂。她的一生是一出悲剧,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一生受着两种原动力的支配——恋爱和艺术——恋爱时常摧毁了艺术,而迫切的艺术欲望又时常使我以悲剧结束我的恋爱。这二者正是不能一致的,只有永远的争斗。”叶灵凤在《天才与悲剧》一文中说:“邓肯的这几句话正代表着她的一生生活。她注重艺术,也重视恋爱,于是一生始终在悲剧的情调中生活。她的两个可爱的孩子在巴黎无端乘汽车翻人河中,她和苏联诗人谢尔盖·叶赛宁的离合,无一不象征着她在舞台上所表现的一切。她很爱叶赛宁。但是,叶赛宁是一位穿了革命服装而怀着一颗浪漫心脏的诗人。他憧憬着邓肯能为恋爱而牺牲艺术,哪知邓肯的心情正相反,她宁可为了艺术的生命而以悲剧结束恋爱。叶赛宁本已失望于革命,他觉得革命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种色彩和光耀,现在又从恋爱的梦境中失败,他明白自己生得太晚了,这个世界已不是属于他世界,于是便悄悄地吊死了。”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度,历史的发展印证了这样一个现象:人类艺术的发展似乎是以天才的自我毁灭为代价的。——天赋的华光既可以结出世人所瞩目的伟大硕果,也可以衍生出世俗者避之唯恐不及的深重悲恸。
这是一部中华天才悲剧史,18个不同历史时期卓越天才的悲剧,反映的是中国不同历史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矛盾交织纠结的时代特征。这是天才的悲剧,历史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只是这种悲剧由鲜活的天才个体来承担,显得太过惨烈。
清代晚期著名思想家、诗人龚自珍在其《已亥杂诗》中曾大声呼吁: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
龚自珍的期望实际上就是所有中国人的期望。可惜的是,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也未能逃脱他个人和历史造就的悲剧樊笼。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否能够人尽其才,是否能够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