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丝姜花

红丝姜花

红丝姜花(学名:Hedychium gardnerianum)是姜科姜花属植物,原产于印度,中国有栽培。这种植物是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之一,可长至2.4米。

形态特征

红丝姜花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约1-2米。具块状根茎;茎粗约1.5厘米。叶2列,近无柄,叶鞘紫红色,叶片矩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30-40厘米,宽2.5-4.5厘米,顶端尾尖,基部渐狭或近圆形,叶背疏被短柔毛;叶舌长1.5-2.0厘米。穗状花序,顶生,直立,圆柱形,长25-35厘米,径13-18厘米;花梗长;花序轴直立,绿色,被短柔毛;每一花序有花 30-40朵;苞片绿色,卵圆形;花冠管长约5厘米,花金黄色;花丝红色,细长,通常伸出花冠管外3-4厘米。花期5-11月。

生长环境

红丝姜花喜温暖、湿润气候和稍阴的环境,忌霜冻。在微酸性、肥沃的砂质壤土生长良好。生长适温为16-28℃。

栽培技术

红丝姜花常用分根繁殖。一般在春季进行。将地下根状茎切开,每段须带顶芽1-2个,分别盆栽。栽后不需浇水,保持盆土湿润即行。待发出新芽后浇水。

盆栽或地栽土壤,需施足基肥。8月开花放半阴处,可延长花期。

温度:红丝山姜是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典型物种之一,喜高温多湿和半荫环境,在种植过程中,夏天要防止高温,应将其放在阴凉处;冬季应注意防寒;在中国北方需要将其移至无风、较温暖的室内越冬。

光照:光照对红丝山姜影响较大。忌阳光直射,在间接的辐射光或散射光下生长较好,所以在生产上应在人工控制光线环境下栽培。

水分:水分是红丝山姜生长的制约因子。在生长季节需勤浇水,并经常向叶面喷雾,但需要注意土壤不要过粘过湿,否则易烂根且容易引起病害,进入秋冬后,生长缓慢,浇水量要逐步减少,防止冻害。

土壤:红丝山姜的生长和栽培对土壤要求严格,要求土壤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用肥沃的富含有机质的腐殖土和多孔的粗介质作为基质较好。一般用腐叶土和泥炭土等量混合配置,也可用塘泥:泥炭:珍珠岩以2:3:1的比例混合配制。出苗后,可根据不同土质分次中耕,防止土壤板结。培土还可以防止根茎露出土外,可多生长茎叶,促进子姜肥大。

肥料:红丝山姜在生长期对肥料需求量大,必须定期进行施肥,一般每年应施肥1-2次,初春、初秋和冬前各1次,施肥以有机质肥料为主,秋冬肥可适当增加磷钾肥。

修建:花后及时将花序剪除,防止养分消耗,霜后茎叶枯萎应剪除,冬季地下部留地越冬。

病虫防治

病害

红丝山姜的病害一般可分为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以及藻类等引起的其它病害。

虫害

红丝山姜的虫害大多由介壳虫(Lcerya sp.)、香蕉冠网蝽(Stephantitis typica)、弄蝶(Hesperia comma)、桉袋蛾(Amatissa snelleni)、丽斑脊甲(Gonophora pulcholla)、白条蟓(Pantatomide sp.)、猿叶甲(Colaphellus bowringii)、红蜘蛛(Pentfaleus sp.)、马(Gynaikothrips sp.)、蚜虫(Aphidoidea sp.)、吹绵(Lcerya purchasi)、粉介壳虫科(Oracella acuta)、黄圆蹄盾蚧(Pinnaspis buxi)、椰圆盾蚧(Pinnaspis destructor)、短须螨(Carpoglyphus sp.)、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等引起。

虫害防治主要是姜螟(Pyrausta nubilalis)、姜粪虫蛆(Phyxia scabiei)等。姜幼虫蛀食姜苗致使其叶片枯黄,可致全株死亡。防治方法是扑灭姜螟成虫,在1、2龄的幼虫期施药毒杀。从5月份初即可见幼虫为害,以姜苗分枝盛期的7、8月为盛期;姜粪虫蛆可用敌敌畏5000倍液淋于虫害区,以杀灭幼虫,并防止其蔓延为害。

用途

红丝姜花花形、花色美丽,尤以伸出花冠外的红色花丝更为突出。适宜群植或与其他花卉配植,盆栽。花可作切花,十分美艳和珍贵,观赏价值高,很受人们的喜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