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史教程
《俄国史教程》是俄国历史学家瓦·奥·克柳切夫斯基创作的历史著作。作品是瓦西里·克柳切夫斯基从事教学工作过程中使用的教程,经过整理而成。作品讲述了从公元八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期的俄罗斯历史。
作品简介
第一卷
第一卷共包含二十讲,涵盖了从古代至封邑时期的俄国历史。书中提出了构成人类共同生活的基本历史力量是人的个性、人的社会生活和国家的自然条件三因素的观点,并将俄国的历史描述为一部迁移、殖民的历史。克柳切夫斯基根据地理、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将俄国史划分为四个时期。这一卷主要介绍了第一个时期——聂伯河的、城市的、商业的罗斯(八——十三世纪)和第二个时期——伏尔加河上游的、封邑王公的、自由农业的时期。
第二卷
第二卷包含了二十一至四十讲,内容时限从莫斯科的兴起至十六世纪末。这部分内容主要探讨了莫斯科大公国的兴起、与其他公国和城市的关系,以及伊凡三世、伊凡四世的统治。此外,还包括国家制度、等级关系以及农民和土地制度等内容。
第三卷
第三卷共有十八讲,内容时限从十七世纪初至十七世纪八十年代。这一卷详细阐述了十七世纪的社会变化,如城市起义、《一六四九年法典》、各等级的形成、农民问题、西方文化的影响、教会等。瓦西里·克柳切夫斯基还特别评述了几个人物,如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奥尔金-纳肖金和哥利琴等人,并指出十七世纪为彼得大帝的改革做了准备。
第四卷
第四卷为五十九—七十四讲,内容时限从十七世纪末至1762年的宫廷政变。这一卷主要讨论了彼得一世时期的内外政策、改革及其意义、财政税收、土地领有制的变化、贵族等级以及农民问题。此外,还涉及了1725-1762年间政变迭起时期的重大问题,如皇位继承、近卫军与政变、德意志人在俄国、财政困难、贵族特权、农民问题、农奴制范围的扩大等。最后一讲叙述了1762年政变,并简单地总结了十六世纪以来俄罗斯国家制度的变革。
第五卷
第五卷共五讲,内容时限自叶卡捷琳娜三世至亚历山大二世的农民改革。这一卷继续深入探讨了彼得以来的农奴制、农奴制对俄国社会特别是贵族等级的影响、法国文化对俄国的影响等。此外,还分别分析了亚历山大一世统治的前半期、后半期,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的情况。附录中包含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和《农奴制的废除》两篇文章。
创作背景
瓦西里·克柳切夫斯基自1865年在莫斯科大学历史语言系毕业后,一直在莫斯科生活和工作,直至去世。在其长达43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在多个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讲授了从古代到19世纪中叶的俄罗斯历史。在他的长期创作和教学生涯中,发表了大量研究性巨著、论文、评论文章、书刊评论和教科书。《俄国史教程》这部五卷本的作品是他观点的综合体现。遗憾的是,克柳切夫斯基未能完成第五卷的工作,他在1910年年初开始撰写此卷后不久,便因重病于1911年5月逝世。
作品鉴赏
《俄国史教程》是瓦西里·克柳切夫斯基一生学术研究的总结。在这部五卷本的作品中,克柳切夫斯基强调了殖民活动的重要性和地理环境的作用。他认为古罗斯的地理环境导致了各种经济类型的产生,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经济类型如狩猎和农业则处于从属地位。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商业城市的发展。然而,现代研究表明,古罗斯实际上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商业虽然重要,但并未取代农业的地位。克柳切夫斯基对农奴制问题的看法也有所局限,但他通过经济原因解释俄罗斯农民农奴化的进程,这对当时俄国历史学来说是一个重大发展。
作品影响
《俄国史教程》被认为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的巨大成就。它是俄国资产阶级历史学中唯一的一部涵盖从古代到19世纪俄国历史的综合性著作。尽管在序言中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历史发展观,但在具体的叙述中,瓦西里·克柳切夫斯基经常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证明经济因素在俄国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作者简介
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历史学家,1841年出生于俄国奔萨省一个贫穷的乡村神甫家庭。最初曾考虑成为一名教士,但受当时社会上解放农奴的情绪影响,最终选择研究历史。1865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历史语文系。1872年和1882年,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882年起,担任莫斯科大学俄国史教授。1889年起,成为科学院通讯院士。1900年起,晋升为科学院院士。瓦西里·克柳切夫斯基于1911年5月12日去世。
参考资料
俄国史教程.缺书网.2024-11-19
俄国史教程(第四卷).读书网.2024-11-19
俄国史教程.豆瓣读书.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