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锯鳐

锯鳐

锯(Pristis spp.)是锯鳐科几种像鲨的鳐类的统称。

物种简介

生活史

锯鳐和鲨鱼是近亲,或者干脆可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鲨鱼。它和鲨鱼一样古老,最早的化石见于白垩纪,也就是说它已经有5600多万年的历史了。

名称来源

锯鳐属:锯鳐的外形与锯鲨几乎一样,头前的吻部很长,呈剑状,两侧有锐利的锯齿,因此而得名。锯鳐属名Pristis源自希腊语单词“Pristis”,意思是“锯(saw)”。

栉齿锯鳐:拉瑟姆(Latham,1794)首次将栉齿锯鳐学名定义为Pristis pectinatus。由于原始学名存在性别问题,后来,学名更改为Pristis pectinata(Latham,1794)。

昆士兰锯鳐:1906年,萨缪尔·加曼(Samuel Garman)首次描述了昆士兰锯鳐。1877年10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一条雄性昆士兰锯鳐。该样本仍然是该物种的代表性样本(称为“类型样本”)。由于铜染色,这件标本呈浅绿色。这种变色可能导致加曼将他的新物种描述为橄榄绿(锯鳐通常是棕色或棕褐色)。萨缪尔·加曼后来在他的1913年的专著《斜长石症》中描绘了这个标本。昆士兰锯鳐的有效学名是Pristis clavataGarman,1906年。种名clavata来源于拉丁语clava,意思是“俱乐部”。

绿锯鳐:1851年,欧洲鱼类学家彼得·布莱克(Pieter Bleeker)居住在爪哇岛时首次描述了绿锯鳐。尚不清楚种名zijsron的具体名字是从何而来,而且似乎也不是以一个人或一个地方的名字命名的。后缀“on”是希腊语,但是特定名称zijsron的其余部分不显示希腊语。zijsron这个名字的来源仍然是个谜。

尖齿锯鳐:1794年,约翰·拉瑟姆在《伦敦林奈学会学报》(Transactions of the Linnaean Society of London)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锯鳐的各种物种的论文》(An article on the various 物种 of sawfish)的文章,首次将该种物种称为尖齿锯鳐(Pristis cuspidatus)。拉瑟姆描述了基于两个钝锯鳐的物种。1913年,作者霍夫曼将该物种的属从锯鳐属重新命名为Oxypristis,注意到各种形态特征的差异,包括喙软骨和神经颅结构,以及各种鳍的位置和形状。然而,1913年的Oxypristis Hoffman这个属被1861年的Oxypristis Signoret昆虫属所占据。为了避免同名问题,1941年,White和Moy Thomas的工作人员只需添加一个前缀就可以创建Anoxypristis。后来,该物种的名称只发生了轻微的变化,Anoxypristis cuspidata作为有效学名(Latham,1794)。钝锯鳐属学名Anoxypristis在希腊语中是“sharp saw”的意思,可以分解为oxy,意思是“尖的(sharp)”;pristis,意思是“锯(saw)”。在钝锯鳐属的翻译中,前缀an可能不应该被引用,因为后面添加这个前缀只是为了避免同名问题。钝锯鳐这个特殊的名字来源于拉丁语单词“cuspidatus”,意思是“尖的”。总而言之,尖齿锯鳐(Anoxypristis cuspidata)的学名是指这种动物尖利的、刃状的喙齿。

形态特征

锯鳐属于软骨鱼,体长5.4-7.6米,最大身长可达9米,体重超过500千克。上嘴唇逐渐变得扁长,两边长出21-35对锋利的吻齿,它的“锯子”最长的可达2米、宽30厘米。

锯鳐的吻平扁狭长,剑状突出,边缘有坚硬吻齿,无鼻口沟,有鳃孔5个,腹位,位于胸鳍基底内侧。它们有2个背鳍,无硬棘;胸鳍前缘伸达它们的头侧后部;尾巴粗大,尾鳍发达;奇鳍与偶鳍的辐状。软骨后端有很多角质鳍条。

锯鳐使用巨大的“锯”像耙子一样筛滤水底沙子寻找食物。但事实上锯鳐并不是行动迟缓的水底居民,它们是残忍的猎食者,能够在水中将猎物身体切成两半,就像人类剑士一样。

物种对比

栖息环境

锯鳐是暖水性底栖鱼类,通常在海水和淡水中交替生活,一般栖息于世界热带亚热带浅水区,有些也生活在近岸海区和江、河、湖泊的河口,栖息于水深不超过10米的浅水区域,有些进入江、河、湖泊等淡水环境中生活。甚至有些物种的锯鳐完全栖息在河口或河流上游。

生活习性

要栖息在浅海,有些进入江、河、湖泊、甚至定居于淡水中并进行繁殖。锯鳐通常在海水和淡水中交替生活,而澳大利亚的淡水锯鳐则完全栖息在河口或河流上游,距离海洋有100公里之远。

2015年,科学家发现野生的栉齿锯鳐能在自然环境下处女生殖,这是迄今第一个在自然中发现的脊椎动物进行这种无性繁殖的例子,证据充分。

锯鳐平时潜伏水底沙上,行动滞缓,用吻锯掘土觅食,主要摄取泥沙中的甲壳亚门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但遇到鱼群时会暴露出鲨鱼凶残嗜血的本性。它会急速冲到鱼群中用“狼牙棒”左右劈砍,遇到大型鱼类则是猛锯一通。直到猎物没有还手之力或是一命呜呼之后再进食。

锯鳐的吻锯上分布着数千个灵敏的“电子接收体”,可以探测到猎物产生的电场,从而使锯鳐很容易找到猎物的藏身之所。

分布范围

存在不确定:文莱、中国、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海地牙买加毛里塔尼亚菲律宾坦桑尼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越南也门委内瑞拉柬埔寨吉布提、埃及、伊拉克科威特、阿曼、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泰国、日本、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存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昆士兰州北领地)、苏里南孟加拉国、伯利兹、巴西、哥伦比亚、法属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巴哈马、古巴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洪都拉斯印度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尼加拉瓜巴基斯坦巴拿马共和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塞拉利昂、索马里、美国、巴林、厄立特里亚印度尼西亚肯尼亚马来西亚卡塔尔苏丹东帝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缅甸、斯里兰卡

可能灭绝:安哥拉贝宁喀麦隆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厄瓜多尔、赤道几内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危地马拉、几内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利比里亚、尼日利亚秘鲁塞内加尔塞舌尔、南非、多哥、乌拉圭留尼汪岛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毛里求斯

生长繁殖

锯鳐每年秋季交配,每隔一年繁殖一次,妊娠期约5个月左右,生殖方式为卵胎生,雌鱼一次产下15-20条幼鱼,10岁左右性成熟,寿命约25-30年。小锯鳐在母体里时吻突是由一个角质套子套住,不会刺伤母体。出生后离开母体,套子就会自行脱落。

2015年,科学家发现野生的栉齿锯鳐能在自然环境下处女生殖,这是第一个在自然中发现的脊椎动物进行这种无性繁殖的例子,证据充分。

主要品种

尖齿锯鳐,第一背鳍起点对着腹鳍基底后端上方;尾鳍下叶前部显着三角形突出;吻齿21~35对。分布于南海和东海南部,也见于红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亚。行动滞缓,常潜伏泥沙上,用吻锯掘土觅食,偶尔也上升至水面,露出背鳍。主要摄泥沙中的甲壳亚门或其他无脊椎动物,也用吻锯袭击成群的鱼类而食其受伤的个体。

小齿锯鳐,第一背鳍起点前于腹鳍起点;尾鳍下叶前部三角形突出;吻齿17~22对。见于南海,亦见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大洋洲东北部。

栉齿锯鳐,有长长的吻,上面长满了牙齿,并且会用吻来攻击小型的鱼类。栉齿锯鳐主要分布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西南部的部分地区,最长可以长到25英尺(7.6米),和鲨鱼一样,这种鱼也是软骨鱼

近种区别

锯鳐与锯鲨(Pristiophorus spp.)的主要区别是:锯鳐的鳃孔在身体的腹面,吻部没长皮须;而锯鲨的鳃孔是在身体的两侧,在锯吻的腹面还长有一对皮须。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所有锯鳐均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昆士兰锯鳐、尖齿锯鳐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2年 ver 3.1——濒危(EN)。

绿锯鳐列、栉齿锯鳐、大齿锯鳐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2年 ver 3.1——极危(CR)。

小齿锯鳐、普通锯鳐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3年 ver 3.1——极危(CR)。

种群现状

锯鳐的生长速度较慢,幼体极易受其他食肉鱼类的攻击,本身又属于食物链顶端的高级消费者,所以数量十分有限。渔民们大肆捕捞,使本来已经苟延残喘的锯鳐家族濒临灭绝。所有种类的锯鳐已从欧洲完全消失了。美国科学家通过调查发现,分布在美国的锯鳐数量已经下降了99%,残存的锯鳐仅仅生活在佛罗里达州的一些水域里。作为捕鲨业的副产品,人类正在将它们逼向绝境,已经受到国际海洋渔业组织以及各国相关部门的保护。中国的淡水水域和海洋里都没有发现锯鳐,各地的水族馆也没有这种奇特的“鲨鱼”,只有在上海还可以看见到它的身影。

锯鳐生长速度较慢,产下的幼体易受其他肉食鱼类的攻击,加上捕鱼网的纠缠、人类的过度捕捞以及环境污染致使其栖息地不断丧失,它们的数量正急速减少,面临灭绝的危险。

锯鳐最长可达7米左右。由于人们的过度捕捞和狩猎行为,美国政府于2003年就已将锯鳐列为濒危物种。

下级分类

主要价值

锯鳐的经济价值和鲨鱼也差不多;鳍可制鱼翅、皮可制革河刀鱼;肝可制鱼肝油。

鱼翅供食部分主要为软骨鱼类鳍中的软骨,由软骨细胞、纤维和基质构成。有机成分主要有多种蛋白质软骨黏蛋白胶原蛋白和软骨硬蛋白等。鱼翅软骨含胶原较多,形似筋质,遇热后可膨胀软化,直至成动物胶。鱼翅干品每100克约含蛋白质达83.5克,但因缺少色氨酸,属不完全蛋白质。烹调时须注意配以色氨酸含量较多的配料,如肉类及鸡、鸭、虾蟹鳐柱等,达到营养互补作用。此外,干鱼翅含有丰富的钙、磷、铁,有降血脂、抗动脉硬化及抗凝作用,适当食用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疾患有一定的疗效。中医认为,鱼翅味甘咸、性平,具有益气、开胃、补虚的功效。

锯鳐胆可以入药,祛风除湿,止痛,活血散,清热解毒,生肌敛疮。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胆囊炎;外用于疮肿,皮肤溃疡

在中国台湾民间,人们把锯鳐吻叫鲨鱼剑,据说可以用来镇宅、辟邪、开运,有时,还被道士用来做法器,据说可以降妖除魔,调遣天兵天将。

尖齿锯鳐的肝及肝蒸出之油可以入药。

【化学成分】尖齿锯鳐肝:含肝油75%。脂肪酸软脂酸、十六碳烯酸、硬脂酸、八碳烯酸、二十碳烯酸、二十二碳烯酸、二十四碳烯酸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67.1%。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e

【药性】味甘,性平。归肺、肝、胃经。

【功效主治】滋补肝肺,健脾补虚。主治痨瘵羸瘦,胃病,软骨病,维生素A、D缺乏症。

尖齿锯鳐的卵可以入药。

【药性】味甘,性平。归脾、手阳明大肠经

【功效主治】健脾止痢。主治脾虚久痢。

文化价值

1980年8月1日,越南发行了一枚小齿锯鳐邮票,面值为50越南盾

1969年,尼加拉瓜发行了一枚栉齿锯鳐邮票(锯鳐科首枚鱼类邮票),面值为3科多巴(Córdoba)。

1997年,佛得角发行一套四枚栉齿锯鳐邮票,面值为15埃斯库多(Escudo)。

灭绝原因

锯鳐的生长速度较慢,产下的幼体极易受其他食肉鱼类的攻击,加上人类的过度捕捞以及环境污染,因此数量正急速减少。以前曾广泛生活在地中海大西洋东部的锯鳐如今已在欧洲海域完全消失。

目前野生锯鳐的数量下降与它们的“大锯”存在一定的关系,因为当渔民捕食时很容易将渔网缠结在大锯上,使它们难以逃离。

英国每日镜报》6月12日报道,在远离佛罗里达州礁岛群的温暖水域上,一名水手用相机捕捉到了一条身长超过4.2米的锯鳐,其标志性的锯状鼻子和几十颗牙齿在照片中清晰可见。​

据悉,锯鳐最长可达7米左右。由于人们的过度捕捞和狩猎行为,美国政府早于2003年就已将锯鳐列为濒危物种。正是由于该物种十分珍贵罕见,这次出现在镜头里的锯鳐使所有目击者都大吃一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