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革命来袭:牛津大学推广中性代词“ze”
文丨肖遥
你知道吗?性别多样性早已不是新话题。2010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为梅韦比(Norrie May-Welby)颁发了全球首份“性别不详”身份证明,正式承认跨性别者的存在。
在职场中,男性化称呼能瞬间提升女性的专业形象,例如被称为“某爷”或“先生”的女性;反之,过度女性化的装扮可能削弱权威感。
“知道”(nz_zhidao)本期带你探索:跨性别之美,究竟魅力何在?
2016年7月24日,泰国跨性别者亮相活动,展现多元性别风采。(东方IC/图)
你是否曾以为性别只有男女之分?那就错了!
近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牛津大学鼓励学生使用中性代词“ze”替代“he”或“she”,以尊重跨性别者。用错代词可能被视为歧视行为,违反学校准则。
权益人士塔切尔指出,推广中性代词有助于淡化性别分歧。剑桥大学也表示将跟进,打破性别二分法。
实际上,美国高校如卫斯理安大学和哈佛大学已使用“ze”超过十年。英国教育指南也建议避免二元性别语言。
回顾历史,梅韦比的故事彰显了性别多元的进展。出生为男性的ta,在变性后选择成为中性人,最终获得澳大利亚官方承认的“X性别”身份。
如今,审美多元化让中性风潮盛行。从林青霞的东方不败到叶童的许仙,中性角色以其独特魅力深入人心。
《纸牌屋》中的克莱尔(罗宾·怀特饰)展现了中性美的力量。(影视截图)
中性美完美融合阴柔与阳刚,适应职业需求。女性化气质过浓可能掩盖才华,而中性化着装凸显专业素养。
这种美源于理性与自制,通过专业打磨而成。好莱坞电影中,女科学家或政治家形象日益流行,如《地心引力》的莱恩,健康体魄诠释了雌雄同体之美。
不同于传统女性角色,现代中性美自带叛逆与创新。它不依赖身体,而来自职业专注力,散发出高级性感。
中性美是审美进阶,强调内在价值与创造力。
跨性别之美,正在重塑我们的认知。
相关问答
中性代词“ze”应该如何正确使用?
“ze”是英语中的性别中立代词,用于指代非二元性别者。例如,“Ze is a student.” 避免误用he或she,以体现尊重。
“ze”与“they”在用法上有何区别?
“ze”是专有中性代词,而“they”可作为单数中性代词使用。两者都旨在包容多元性别,但“ze”更正式地强调性别中立。
全球哪些地区承认X性别身份?
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允许在身份证明上标注“X性别”。申请人需提供医疗证明,以保障跨性别者权益。
中性代词在职场中有何重要性?
使用中性代词能营造包容环境,提升跨性别员工的归属感。研究表明,这有助于减少歧视,提高工作效率。
如何教育孩子理解性别多样性?
通过绘本和开放对话,引导孩子认识性别光谱。强调尊重个体选择,避免刻板印象。
跨性别者在法律上享有哪些保护?
多国法律禁止基于性别认同的歧视。跨性别者可争取医疗、就业等权利,但全球进展不一。
中性美在时尚界如何体现?
时尚品牌推出中性系列,模糊性别界限。这种风格强调个性,而非传统男女标签。
心理学如何看待性别流动性?
心理学认为性别是频谱,而非二元。支持个体自我认同,有助于心理健康。
跨性别角色在影视中的代表意义?
影视作品中的跨性别角色促进社会理解。如《透明家庭》等剧,提升了公众意识。
未来性别语言将如何演变?
随着多元性别认可,语言将更包容。中性代词可能成为常态,反映社会进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