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不疑漫画全集免费观看大结局 “昆仑石刻”中的“魏晋新体”之疑

“昆仑石刻”中的“魏晋新体”之疑

【学术争鸣】

作者:祝帅(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自6月8日仝涛先生首次在《光明日报》论述“采药昆仑”石刻至今已有两月余,围绕该石刻的真伪之辨一再掀起小高潮,正反两方面的证据在不断积累,但仍未有定论。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来自文字学、文物学领域的学者多有信其为真者,而来自书法学、金石学等领域的专家则多疑其为伪。尤其是诸多书法界同仁看到作为“铭石书”,考虑场合和介质的不同,不应简单将诏版、权量、竹简的字法与“昆仑石刻”做简单类比,笔者亦深然之。笔者曾于6月9日在个人朋友圈感慨:“我不是历史、考古、地理等领域的专家,对这块石刻的文本、位置、新旧程度等无法判断。但仅凭书法,我可以确定这是一块在书法史上几乎没有地位的摩崖石刻。此石书体为标准的秦小篆——这类字体有严谨、整饬一路者,若传李斯所书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则此石不及其什一;有潇洒、自由一路者,若诸多秦诏版、权量,此石之水准亦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这块石刻无论在哪种类型与风格的小篆中都不算代表作,所以不论其真伪,目前就可断定对书法史来说基本上意义不大。”时隔二月有余,进一步思忖,笔者仍愿坚持这一基本意见,并略陈个人的新思考。

在书法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捩点被称作“魏晋新体”,也就是在魏晋时期,我们的汉字书写习惯发生过一次颠覆式的革命,把书法史截然分成了前后两个阶段。在“魏晋新体”形成之前,书法史的主流是古朴苍茫,而“魏晋新体”的特征为妍媚娟秀,对此孙过庭称为“古质而今妍”。这种魏晋以降流行的妍媚书风形成后就一直成为书坛主流,直到今天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书写习惯,以至于人们把王羲之视作这一“范式”的开创者。书法史上此后也出现过与这种妍媚书风相对的风格,但无论是颜真卿的“篆籀气”还是清末康有为所列的碑学“十美”都始终未能撼动“魏晋新体”的主流地位。从视觉形式的表现来看,这种新体的典型结字特征就是左低右高、重心上提、中宫收紧等。魏晋之前的篆、隶书中都极少出现这些风格特征;相反,在“魏晋新体”形成之后的篆书书法家那里,无论是唐代李阳冰、宋代徐铉还是诸多清代篆书家,在书写时都或多或少受到“魏晋新体”的影响。令笔者困惑的是,这些魏晋时期以后才出现的特征,有很多竟出现于“昆仑石刻”之中。

组图①

例如“左低右高”(指横画向右上方倾斜)这一特点,就被视为“魏晋新体”典型的视觉表现。楷书体形成之前,无论是大篆、小篆,还是汉代隶书,横画基本上都表现为水平式,接近于0度。在早期如钟繇的楷书中,横画的斜意也并不明显。但到了王羲之和王氏一门这里,横画便有了典型的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从此一改隶书和早期楷书的“横平竖直”。即便是石刻文字,也是在北朝时期的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时代才出现了上斜的特征,为此前秦汉刻石中所鲜见。虽然暂时无法在现场结合地面通过水平仪进行测量,但仅从单字横竖关系的情况来看,“昆仑石刻”中的多字已经有横画上斜的特征。如“皇”“帝”二字,“以”字左部以及“陯”“车”字那里,其横竖画相交处已有明显可见的5度甚至10度以上的锐角、钝角差值。这一特征鲜见于秦汉刻石乃至诏版、权量,但在清代书家如赵之谦等人的篆隶书那里却不难见到。(组图①)

组图②

再如“重心上提”的特征,也是“魏晋新体”的一大创新点。此前由篆书直接隶定而来的隶书,由于受到篆书结字的直接影响,重心比较偏下;而“魏晋新体”则将字中部的重心上提,让长笔画得到伸展,创建了新的美学范式。后世之所以把颜真卿的书法归纳为“篆籀气”,也是因为其典型书风(以《颜家庙碑》为代表)的结字一反魏晋以来的“重心上提”,取而代之的是重心下移,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魏晋之前的“古体”。在“昆仑石刻”中,“重心上提”的现象却多处出现。尤其是与《里耶秦简》字法几近一致的“陯”字,这其实并不是一个生僻字,但怪处在于其“阝”这个偏旁的三个“口”竟然挤在上二分之一处。其实,“阝”这个偏旁在隶书出现以前,下面的竖往往比较短,在隶定以后才变成一条长竖,同时右边的部件相应上提,秦篆中右边三个“口”不可能提到如此之高,这种写法应是受楷书影响的后人所为。与之类似的,还有“将”字的左旁“爿”字的两个部件也集中于竖画的上半部。反观同时期秦汉书作,此类部件即便不做平均分布,至少下方的竖笔不可能拖得如此之长。再如“卯”字,左右的两个方框也集中于竖画的上二分之一处,而不是当时更常见的居中,这些或许都是受到了魏晋以后乃至唐代楷书的影响。篆书史上虽然也有“重心上提”的书法家,但那大多是宋代乃至清代篆书家,在秦汉之际则不啻先见之明。(组图②)

组图③

最后再举“中宫收紧”为例,这也是“魏晋新体”所奠定并延续至今的一个审美范式。所谓“中宫收紧”,指的是通过压缩字的中部或主要围合形态,使四端尽量延长,四端之中,往往遵循“上小下大”的分布。如“昆仑石刻”中的“里”字,书者压缩了上部“田”字的内部空间(正形),但却留出了大量外部空间(负形),与其说这种“压扁”是受到了后世隶书的影响,不如说更加接近于今天该字的写法。再如“车”字,秦代的“车”字,即便不是上下大小绝对对称,至少不会像后世这样写作“一、田、一”三个部件中间最小,顶端的横次长,最下方的横最长。还有“药(乐)”字,显然是遵循后世楷书的习惯压缩了中部呈左中右结构的部件,并拉长了底部的中竖。更典型的是“帝”字,此字更是压缩了中间部分,以至于宝盖的左右两画呈现出明显的收腰式的“裙摆”状,属于典型的“中宫收紧”,这种宋篆乃至清篆的典型写法不仅与秦篆,甚至也与汉代的隶书(如张迁碑之“帝”字)的结字习惯形成鲜明对照。(组图③)这些书写习惯基本不太可能出现在秦人笔下,相反更类似一位平日惯常用楷书书写的后人写篆书时,仍情不自禁地受到楷书结字影响的结果。有网友指出,“昆仑石刻”的作者似乎临写过宋人根据当时的审美所翻刻的峄山刻石,笔者想补充的是,这位作者应该也很熟悉雕版印刷《说文解字》上宋人摹刻的小篆,并以其作为秦篆的范本。

当然,以上所谈,只是笔者罗列的几处个人的困惑,并非意在为此石刻的真伪定谳。若强为之,则笔者眼下倾向于认为此石刻亦非今人作伪,或为清代金石学“访碑”之风气兴起以来当时一些好古之士的游戏之作,但笔者也并不坚持这一看法。近年来,我国新发现、新出土的各类书迹,如秦公大墓石磬、曹操高陵石刻等频频为书法爱好者提供新的取法范本,对此,中国书法家协会还曾于2023年在北京举办“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以襄其盛。但不管“昆仑石刻”是否最终被官方认定为年度重大考古发现,此石刻文字无论就其字法的严谨性还是风格的开创性而言,似乎都不值得当代书法爱好者去加以临习。

稿件统筹: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梅、陈雪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9日 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问答

两不疑漫画结局是什么?

结局:帝后最终换回了身体,他们从互相讨厌,到恩爱有加。皇帝和皇后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他们互相看不惯,一点都不恩爱,可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两个互相...

两不疑大结局漫画?

漫画《两不疑》结局帝后解除误会,恩爱两不疑。这部漫画讲述了一对原本不相爱的帝后在机缘巧合下互换身体,彼此了解了对方的苦衷,最后敞开心扉,相爱相守的故事...

两不疑漫画两人最后换回来了吗?

换回来了漫画《两不疑》皇上皇后最后换回来了。帝后萧锦昀和徐钰在机缘巧合下互换了身体,原本机智文弱的皇上变得行为不检,暴躁冲动,而整日舞刀弄枪的皇后变...

两不疑漫画算烂尾吗?

两不疑漫画不算烂尾,结局很完整,剧情也很好看,结尾也算不错。《两不疑》是绿野千鹤、有只饺子创作的漫画,于2017年5月1日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漫画...

两不疑的结局?

《两不疑》结局不虐,结局很美好。最后皇帝和皇后两个人开开心心在一起了。皇上和皇后两个人携手平了叛逆。解开了误会,学会了爱与信任,成就了结发两夫妻,恩爱...

两不疑漫画有历史原型吗?

没有吧,怎么可能有灵魂互换怎么不科学的事情,如果有的话,整个世界都乱了套了。没有吧,怎么可能有灵魂互换怎么不科学的事情,如果有的话,整个世界都乱了套了。

两不疑漫画虐吗?

两不疑漫画不虐,主要是喜剧、搞笑。《两不疑》是绿野千鹤、有只饺子创作的漫画,于2017年5月1日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漫画讲述了原本相看两生厌、互不...

两不疑最后小王爷和谁在一起了?

两不疑最后小王爷和国师在一起了,漫画《两不疑》结局帝后解除误会,恩爱两不疑。这部漫画讲述了一对原本不相爱的帝后在机,主要原因是徐钰出身将门,其父功高...

两不疑男女主回到各自的身体了吗?

《两不疑》结局帝后最后换回来了身体他俩从相互厌恶,到恩爱有加。最开始相看心生厌恶、互相信赖的文治皇帝萧锦昀和舞刀弄枪的将领王后徐钰因为偶然而互换了...

两不疑第一季大结局是第几集?

两不疑第一季大结局是第24集。《两不疑》是何振华担任总导演,兰超担任导演,宋妍霏、张昊唯、马栗、曹峻祥、于波、苗皓钧主演,翁虹、李俊辰特别出演的古风奇幻...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