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追问:日本核爆之痛,为何二战反思远逊德国?

80年追问:日本核爆之痛,为何二战反思远逊德国?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扬之】亲爱的读者,你是否想过,80年前的今天,一场毁灭性风暴如何改变了世界格局?

1945年8月6日上午8点15分,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首颗原子弹,城市瞬间化为焦土。16小时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再次警告日本投降,否则将面临“毁灭之雨”。

8月8日晚,苏联依据《雅尔塔协定》对日宣战,并在9日午夜向伪满洲国发动全线进攻。

几小时后,第二颗原子弹降临长崎,终结了日本的战争幻想。

左图:广岛原子弹“小男孩” / 右图:长崎原子弹“胖子”

裕仁天皇被迫接受《波茨坦宣言》条件。经过幕后博弈和未遂政变,他于8月15日通过广播宣布投降。

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对比德日两国对战争罪行的反思差异,揭示那些被忽略的细节。

“宫城事件”

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陆军少壮派军官发动政变,控制宫城,试图逆转败局,史称“宫城事件”。

1945年炎夏,日本濒临崩溃。士兵阵亡,城市废墟,广岛长崎核爆带来空前灾难。苏联参战后,投降压力激增,但许多军人仍执意血战到底。

日本军政界部分人希望继续战争或保全天皇制。面对灾难,裕仁天皇在8月14日御前会议上破例表态接受盟军条件,令帝国军人震惊。

陆军大臣阿南惟几陷入两难:视抵抗为维护荣誉,又必须效忠天皇。他并非简单拒降,而是要求盟军确认皇权存续。

关键时刻,狂热军官畑中健二于8月14日夜刺杀近卫师团长,占领皇宫,阻止投降诏书广播,企图武力续战。

叛军控制皇宫后,畑中等人发现诏书录音已备,下令搜索胶盘。但因不熟宫内布局,进展缓慢。

政变者争取阿南支持,但阿南深知违逆天皇将致混乱,多次拒绝。缺乏高层支持,叛军迅速孤立。

畑中与同谋最终切腹自尽 影视剧照

8月15日凌晨,东部军管区司令田中静壹入宫平叛。畑中散传单号召抵抗,后在皇宫草坪切腹。

正午,天皇声音首传日本,宣布投降,举国震撼,切腹者众。

阿南惟几的遗书

当晚,阿南决意赴死。凌晨5时切腹,痛苦离世。遗书两份:一为“深受君恩身,无言可遗世”;二为“一死以谢大罪”。学者认为,“大罪”或指战败或未止政变之过,笔者倾向后者。

这惊心10小时被拍成《日本最长的一日》,揭示战争末期的深刻分裂。

“女武神行动”

1944年,纳粹德国败象已显,高级军官策划推翻希特勒,代号“女武神计划”。

名出北欧神话,女武神引战魂赴英灵殿。原为国防军应急预案,应对内乱。

施陶芬贝格上校等改造此机制,计划刺希后接管军区,瓦解纳粹机器。

1944年7月15日,施陶芬贝格(左一)与希特勒和凯特尔。摄于“狼穴”

7月20日,施陶芬贝格在“狼穴”安弹,但希仅轻伤。抵抗者仍启动计划,控柏林捕官,却因希幸存消息动摇,政变数小时溃败。

清算血腥:5名主谋处决,200参与者死,株连上千。

隆美尔类似阿南:初忠纳粹,后疑希策略。知政变存,但倾向兵谏非刺杀。败后被迫服毒,国葬悼词讽“心属元首”。

两个事件的同与不同

·共同点

1.军事精英反抗:均由现役军官主导,动用暴力。日畑中健二政变,德施陶芬贝格刺希。

2.挽救国家荣誉:日政变者视投降为耻,求本土决战;德抵抗者除希救国。均视当权决策威胁存续。

3.筹划已久:日政变自《波茨坦公告》后准备;德计划早于1943年启动。

4.均告失败:参与者死,政权巩固:日皇权存,希视幸存为神迹。

·差异点

1.行动目标:日政变求续战“一亿玉碎”;德计划止战,西线媾和。

士兵展示希特勒炸碎裤子

2.对最高权力:日天皇神格,政变阻诏书非反皇权;德直指希本人。

3.组织程度:日仓促缺高层支;德周密有接案。

4.文化背景:日等级森严忠君;德纳粹内多元。

·差异根源

1.元首地位:日皇神格终极权威;希威望战事吃紧挑战。

2.文化传统:日忠君思想致孤立;德抵抗易联盟。

3.军队地位:德军政治化,党卫军显;日陆海军自治,武士道渗透。

4.战争态势:日四面楚歌崩潰边;德险未及本土,求体面终战。

两政变显精英铤而走险,差异源国家理念、文化传统与战势。

参与者不同的命运结局

今日商贸中心,昔战犯绞刑地

东京太阳城,昔巢鸭监狱。曾关共党、战犯如东条英机;“宫城事件”荒尾兴功服役因虐俘。政变者如椎崎二郎、畑中健二等剖腹,违“圣裁”无缘靖国神社;甲级战犯反得供奉。

日伦理:靖国牌位需“忠君爱国”,政变者“犯上”背罪。阿南惟几悲剧:军功几无,官运亨通,未止政变成过。

隆美尔功勋卓著,结局似阿南:知政变,被迫服毒。战后抵抗者初为“叛徒”,1950年代渐正名,东西德叙事异。

左图:隆美尔1944年前线 / 右图:乌尔姆国葬

“尼伯龙根忠诚”与“武士道忠君意识”

跳出事件,德日共特质:“忠诚”。

德伯恩哈特·冯·比洛名句:“争阳光之地”,引德殖民;“尼伯龙根忠诚”指无条件效忠,果灾难。纳粹用此构建元首崇拜。

尼伯龙根忠诚宣传画

日忠君源神道与武士道:天皇神裔,忠君核心。明治后天皇神圣,忠君即爱国。教肓敕语求“忠孝合一”,军队无条件服从。

神风敢死队员出征

同有“愚忠”,但德保理性良知,如施陶芬贝格言:“人民说叛徒,不做即良知叛徒。”无良知忠致偏执灭绝。

德日对二战忏悔和反思为何如此不同?

2015年默克尔访日称:正视过去乃和解前提。德认罪责,故法与德和解。间接劝日更面对历史。

日外相岸田文雄应:简单比德日“不合适”,事异环境异。默克尔提醒遭保留。

专家指,日80年代经济腾飞,民族主义回潮,因精英未深刻反思战争。中曾根康弘“战后政治总决算”迎合民族主义,脱和平宪法。新生代政客沿极右,否认侵略史。

安倍力推修宪

冷战后,安倍晋三等鼓吹“第三次开国”,修宪提国际地位,民族主义新动。异过去重历史修正,如改教科书淡侵略。

德反思鲜明对比:

1. 德《基本法》和平条款,禁侵略战争,守“永远不再”承诺;日右翼力修宪。

2. 德理性传统深,康德黑格尔启蒙理念,良知规范;日精英思恢复荣耀。

3. 德邻国舆论警极端,如前议长延宁格引纳粹词辞职;日缺此约束。

勃兰特华沙之跪

4. 德政治家个人践悔,如勃兰德华沙跪:“仅献花圈不够。”1949年首总统豪斯称1945年5月8日“解放又被毁”;1985年魏茨泽克称“解放日”。

反观日,阁员拜靖国神社成“时髦”,引邻国抗议。

靖国问题:美占时期麦克阿瑟政教分离,断神道与军国主义。裕仁1946年《人间宣言》否神格。至70年代中,日未大作妖。

麦克阿瑟与裕仁

1966年厚生省交战犯名录靖国,宫司筑波藤磨慎只供一般军人。1978年宫司松平永芳径供14甲级战犯。此后裕仁停拜,中曾根1985年率阁员拜成常态。

日反思非不能,而不为。美高压下可做,冷战后期不为,因国内右翼及美国地缘考量。

结语

日国矛盾极致:自卑自傲并存。对历史罪责“视而不见”,厌邻国“絮叨”,反射模式验《菊与刀》“耻感文化”。

西方“罪感文化”认原罪,可忏悔心安;日“耻感文化”负罪感外评致,缺良知化解,靠外规群压。故日人重规矩免外鄙,极致后遭评则自卑或逆反。

《菊与刀》作者本尼迪克特

19世纪末日跻身列强,仍自卑西方,优自身文化,发展两叙事:“公共记忆”精心设计,如皇室神格、英雄化人物、仪式象征、伪历史、推责军激、侵略称“泛亚主义”、原子弹扮受害者;“决策过程模糊化”称实权幕后,避个体天皇罪责。

1987年中曾根康弘闭门言:“天皇如太阳…我们处理俗务,自民党担俗务。此二元世界。”典型反映此思。

广岛核爆惨状

80年弹指,生命一生。美原子弹炸出何果?

日趴下仍傲亚;美固霸权但运未卜;苏镇后核竞。原子弹生始料果:日由施害者变受害者哭诉。

笔行至此明:日紧抱美腿,因唯“投弹者”边“受害者”身份立;对亚邻难脱“施害者”位。此历史定位永恒拷问。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相关问答

以等待为题目的作文叙述类的,积极向上的_作业帮

有时,等待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小憩,小憩结束了,我们的旅途还要继续.有时等待只是一个过程,过程终结了,新的旅途又在等待着我们.也许无所谓结果,无所谓终极目标...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