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鳄冰鱼

鳄冰鱼

鳄冰鱼(鳄科 icefish)是生长在南极洲以及南美洲等严寒地区的一种鱼类。鳄冰鱼以磷虾桡足类及其他鱼类为食。又因为体内缺少红血球及血红素亦称为白血鱼。

概述

鳄冰鱼的学名叫做“Channichthyidae”,它生活在南极洲和南美洲南部的冰冷海水中,它的食物以磷虾、桡脚类及其他鱼类为主。由于体内没有血色素或者说红细胞已不存在,其血液呈现出透明状,这种鱼的新陈代谢主要是通过液体血液中的氧溶解性来实现。它们可以利用皮肤直接从水中吸收氧气,这种工作原理是由于当水处于最低温度时,能够溶解许多氧气。在5种鳄冰鱼中,肌肉中肌红蛋白基因已消失,因此它的身体中除了粉红色的心脏之外,其他器官组织都是透明的白色。

鳄冰鱼的血液是透明的,因为血液中是没血红蛋白或有生物活性的红细胞。它的代谢仅仅是依赖于溶解在体液中氧气,而这些氧被科学家认为是从通过流经皮肤的水体中直接获得的。鳄冰鱼所生活的海域是冰冷的,一般情况下,温度越低,水中的溶氧量就越大,这也为它能进化出如此特别的代谢方式提供可能。

银白鱼(smelt)及银鱼属(Salanx )的银鱼亦称为冰鱼,这些鱼类则分属鲑形目(Salmoniformes)内的一些不同的科。

极地冰鱼

极地冰鱼 (icefish),一些不同种类的鱼类之俗称,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带腭(ChaenichthyidaeChaenichthyidae)内的一些鱼,因为吻部形状似鳄,又称鳄冰鱼。又因为体内缺少红血球及血红素亦称为白血鱼。其血液携带的氧气较具红血球的鱼少得多,但其心脏及鳃血管较大,循环血量较大,能从含氧丰富的南极洲海水中吸取足够的氧。鳄冰鱼约有16种,多数分布在南极,主要以甲壳亚门和小鱼为食。此外银白鱼(smelt)及银鱼属(Salanx)的银鱼亦称为冰鱼,这些鱼类则分属鲑形目(Salmoniformes)内的一些不同的科。

由来自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科学家所组成的南极调查小组表示,因气温上升导致崩塌的南极拉森(Larsen B)冰架下方的海域,2007年1月发现了19种新海洋生物,新发现的一些动物显示出惊人的适应寒冷的能力,其中包括一种冰鱼,已经进化到可以在没有红血球细胞的情况下生存。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已经穿上了厚厚的棉袄,可是鱼却在水底自由地游来游去,一点儿也没有怕冷的意思。这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的现象,你见过被冻死的鱼吗?当然没有,但是这是什么原因呢?鱼既没有可以蔽寒的皮毛,又不会像蛇那样钻进洞里进行冬眠。它是靠着什么才不至于被冻坏的呢?”生物界真是一个奇妙的领地,它们可以生存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即使在人类看来,那是一个难以想象的苛刻环境,生物照样可以以它们在长久的进化岁月中形成的适应本能过着正常的生活。鱼类,特别是生活在极地冰海下的鱼类就是如此。

生活环境

鱼类根据生物学研究认为,它是一种体温随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所谓冷血动物。寒冷的冬天到来了,在北极和南极洲附近广阔的海面上已经是千里冰封了,几米厚的冰层把海面变成了一个冰的大陆,但是原来在那里生活的鱼类,却丝毫不避严寒,仍然在那里自由自在地生活。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在冰海中生活的鱼类,为什么不会被冻死呢?”

在与罗斯海相对的南极大陆的麦克默多海峡,长年水温从海面直到水下的几百米,都在零下1.9℃左右,而栖居在这种环境中的某些鱼类,血液的冰点却在零下2.0℃到零下2.1℃之间,由于血液的冰点比海水的冰点要低一些,所以它们在低温下生活,才不致被冻死。

与栖息在冰海中的鱼类不同的是,栖息在温带的鱼类,它们血液的冰点却只有-0.8℃左右,这些鱼类,就无论如何都不能在酷寒的海水环境中生存了。温度鱼类的血液冰点下降,主要由存在于血液中的低分子物质,尤其是氯化钠(NaCI)在起作用。于是自然会让人联想到,是否生活在冰海里的鱼类的血液中,含有更多的盐类。就目前人类所知,氯化钠等盐类对生活在南极洲海域鱼类血液冰点下降所起的作用,还不到70%,这就使人想到,那一定是有另外的物质在起着神秘的作用。

科学研究

在1953年,美国沃兹堡海洋研究所的斯科兰德等人发现,生活在南极海域的鱼类血液中,都存在着一种高分子物质,正是这种物质使得这里的鱼类血液冰点降低。随后,他们为阐明这种物质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70年前后,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的德佛里斯等人又指出:上述那种具有抗冻作用的高分子物质,实际上是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糖蛋白质。他们从生活在南极海的,两种特殊鱼类的血液中分离出一种糖蛋白质,称为“冰点下降糖蛋白质”(缩写为FPD糖蛋白质,FPD是英文freezing point depression的缩写)。它们主要有三种,用超速离心法和渗透压法测定它们的分子量时表明,三种FPD糖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别为:11.000、17.000、21.500。三者之间除分子量不同外,在化学组成上没有任何差别。

这种被分离出来的FPD糖蛋白质的作用,并不能通过摩尔浓度与冰点下降度之间的关系来说明(通常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浓度越大,冰点的下降度越大)。这三种糖蛋白质虽然其都是化学性质一样的蛋白质,但当其结构成较大分子量的此类糖蛋白质时,其分子量越大,抗冻效果就越明显地增大。如果我们用每毫升溶液所含溶质的毫克数这样一种浓度,来与糖蛋白质和氯化钠对冰点下降的作用相比较,就会发砚:当浓度都在10毫克/毫升以下时,虽然NaCI的作用比FPD糖蛋白质要大,但是当按摩尔比计算时,FPD糖蛋白质的作用,实际上要比NaCI的效果大约200~500倍。此外,研究者还发现,FPD糖仅起着降低血看障低血液冰点的作用,而对物质的熔点几乎没有影响。存在于鱼血液中的三种FPD糖蛋白质的浓度,总浓度为8毫克/毫升左右,它能使血液的冰点降低约0.6℃。由此可见,极地冰海中的鱼类在长期的进化中生成了能适应环境的特珠物质,如FPD糖蛋白质,以及NaCI等盐类所起的作用,终于能使鱼类巧妙地降低血液的冰点,从而使海水的温度高于它们身体血液的冰点,它们也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极冰下生活了。

白血鱼类

大部分脊椎动物的血液都是红色的。但在南极洲的水域里生活着一种奇特的白血鱼,它的血液里血红蛋白的含量只有普通鱼类的二十五分之一。有趣的是,白血鱼不是用鳃呼吸的,而是利用布满毛细管的皮肤呼吸。更惊奇的是,这种鱼的血液在低温下不会冻结,而其他的鱼类在0.5 -0.8℃温度下血就会冻结。原来白血鱼的血液里含有一 种特殊的物质,它能降低血液的疑固点。

鳄冰鱼科

鳄冰鱼科其下分11个属,如下:

头带冰鱼属

头带冰鱼

短腹头带冰鱼

冰鱼

威氏棘冰鱼

鳄头冰鱼属

鳄头冰鱼

裘氏鳄头冰鱼

冰鱼属

艾氏冰鱼

博氏冰鱼

艾里纳冰鱼

诺曼氏冰鱼

独角冰鱼

鸭嘴冰鱼

雪冰鰧属

雪冰鰧

雪冰鱼属

独角雪冰鱼

龙嘴雪冰鱼

眼斑雪冰鱼

小带腭鱼属

冰龙鰧属

南极小带腭鱼

冰鱼属

螫冰鱼

新拟水鰧属

新拟水鰧

拟冰鰧属

拟冰鰧

云纹拟冰鰧

拟冰鱼属

南乔治亚拟冰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