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爱军
马爱军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全国农业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等。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130余篇、11项国家发明专利获授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以及部、院、市奖励7项等多项科技奖励 。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88.9 -1992.7 中国海洋大学 渔业资源与管理专业 学士
1992.9-1995.7 中国海洋大学 水产养殖专业 硕士学位
1998.9-2002.6 中国海洋大学 水产养殖专业 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5.7-1998.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实习员
1998.7-2002.1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2002.12-2007.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07.7-2008.1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员
2008.1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员、副主任
担任职务
学术兼职: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鱼类学会理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遗传育种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渔业协会河豚鱼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为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为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成就
从事鱼类生物学、繁育养殖技术与遗传育种等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农业结构调整重大研究专项、国家863计划专题、国家支撑计划专题、国家海水鱼类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等项目研究 。在海水鱼类繁育养殖技术、种质改良、基础生物学、技术推广等研究中成绩突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了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研究水平和国际知名度。其中“大菱鲆引种和苗种生产技术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立了大菱鲆大规模家系选育技术体系,培育出“多宝1号”新品种 ;对红鳍多纪鲀、暗纹多纪鲀、红裸翼鲷、珊瑚礁观赏鱼等鱼类进行繁育养殖技术、遗传育种及基础生物学等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东盟等国家海水鱼类养殖提供技术支撑 。
获得荣誉
2015年 获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3年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9年 获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选。
2010年 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7年 获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
2008年 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突出贡献奖
专利著作
专著:
(1)《水产生物育种的理论与实践》章节—《大菱鲆育种研究》,2013。
(2)马爱军. 2011年度鲆鲽类良种选育技术研究进展. 雷霁霖 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年度报告,2012。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国家发明专利 马爱军 雷霁霖等 大菱鲆全周年人工产卵控制技术 ZL 200510044327 2008.5授权。
(2)国家发明专利 马爱军 王新安 处理半滑舌鳎幼鱼侧线器官外部形态的方法ZL 200810014520.2 授权2011.7。
(3)国家发明专利 马爱军 侯仕营 利用特异性引物对大菱鲆FF0922微卫星标记的检测方法 ZL 200910230906.1 授权2011.9。
(4)国家发明专利 马爱军 侯仕营 利用特异性引物对大菱鲆FF0901微卫星标记的检测方法ZL 200910230905.7 授权2011.11。
(5)国家发明专利柳学周,孙中之,庄志猛,马爱军,徐永江2005 国家发明专利,温、光调控红裸翼鲷亲鱼产卵技术方法。
(6)国家发明专利 王新安 马爱军 鱼类侧线系统外部反应信号测定仪及测定方法。
(7)国家发明专利 马爱军 陈 超 雷霁霖 大菱鲆优质受精卵的获得方法。
(8)国家发明专利 马爱军 刘庆明 王新安 黄智慧 大菱鲆T170G单核酸多态性标记的检测方法。
(9) 国家发明专利 马爱军 刘庆明 黄智慧 王新安 杨志 曲江波 商晓梅大菱鲆C135T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的检测方法 。
(10)国家发明专利 马爱军 黄智慧 王新安 高温环境下海水鱼类体表粘液功能蛋白检测方法。
(11) 国家版权局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鲆鲽鱼类遗传育种库管理系统V1.0”。
论文
参考资料
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山东人大 .2024-03-10